汉字偏旁的故事

2024-02-16 06:56

2024-02-16 10:44

民间曾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塾师出一“墨”字,要学生属对,有学生以“书”、“笔”等字应对,先生摇头。后有一聪明学生以“泉”字相对,先生称是。“泉”对“墨”,“白水”对“黑土”也!
先生又出一字:“默”。学生对以“鶄”(jinG)。又出“滑”。学生以“坡”对之。先生连连点头。思索片刻后,先生书一大大的“黯”字,学生即回一大大的“趖”(suō)字。先生说:“你错了,我这字‘有声有色’。”学生应道:“没错,我这字‘有静有动’。”“好,我再出一字,你若对得上,那真可称奇了,”先生道:“吞,吞天口”。学生略加思索,对道:“志,志士心”。先生大喜。
继而先生又道:“汉字是神奇的,有些字通过偏旁的会意关系可以互射,如由‘岸’可想到‘滂’,由‘冰’可想到‘涸’,那么由‘刃’和‘川’你又会想到哪两个字呢?”
学生们踊跃回答,答案最后集中于“召”和“矗”两个字,先生很满意。


古人学诗,须先学对对子,且从一字渐次增至七字。对对子,要求非常严格,相对应的词的词性要相同,所对之物要相称,如《笠翁对韵》里便作了严格的规定:“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虽然许多汉字的偏旁不仅是独体字,而且可会意成具有完整意义的词(如“岚—山风”、“斛—角斗”等),但能成对的字却是很少的。可以说,“一字对”的数量是极有限的,可遇不可期。
利用偏旁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意义关系,人们制作出了不少妙趣横生的谜语。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