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与杭州西湖有什么故事

2024-03-16 17:15

2024-03-16 21:26

北宋文豪苏轼与杭州这座美丽的城市有着密切的渊源,苏轼与杭州的故事很多,其中的苏轼主持疏浚西湖、垒建的长堤——“苏堤”更是家喻户晓。

苏轼曾两次到杭州为官,他在杭州的故事大部分与“水”有关。熙宁四年,也就是公元1071年,苏轼第一次到杭州,任杭州通判,是位在知州官之下的地方官。元佑四年,也就是公元1089年,苏轼任杭州知州。他与杭州的故事,大部分与“水”有关。

苏轼在杭州治水功绩突出,广为传颂的就是修缮六井和疏浚西湖。《宋史·苏轼传》:"﹝轼 ﹞后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馀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

唐朝李泌任杭州刺史时,因居民饮水苦恶,引西湖水而成的钱塘六井(相国井、西井、金牛井、方井、白龟井、小方井),虽经唐代中后期的杭州刺史白居易任内主持疏浚,因年久失修,直接影响了杭州人饮水。公元1070年,苏轼到任的第二年,主持修复六井的工程刚刚开工,苏东坡就被调离杭州。十六年后的公元1086年,五十四岁的苏轼任杭州知州。十六年前疏浚西湖的愿望又一次被他提了出来,当时的西湖,湖面因杂草淤塞而大面积缩小,面临湮废的边缘。杭州的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人民生活和整个城市的发展都受到了严重影响。西湖一旦湮废,不但沿湖的千顷农田将失去灌溉水源,而且西湖本身的鱼虾菱藕等水生物也将完全丧失。当时,杭州是全国酿酒业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西湖一废,酿酒业必定无以为继,朝廷也将失去巨额酒业税源。另外,杭州当时有茆山和盐桥两条运河,它们纵贯南北,都和江南运河相沟通,是杭州城市的交通命脉。在湖水充沛的时期,它们以西湖为水源,不仅河道通畅无淤,而且河水还可以为城市居民所取用。但随着湖水的枯竭,运河就不得不依靠钱塘江水,结果是咸潮倒灌,沿河斥卤,而且大量泥沙会随着咸潮淤入运河,使运河每隔三年五载就必须疏浚,耗费十分巨大。更为严重的是,随着西湖的湮废,杭州城居民将陷于咸水和苦水之中,百姓生存都成问题。面对着这样严重的威胁,苏东坡作出了全面整治西湖和兴修杭州水系的计划,一面上奏朝廷,一面筹措工程经费,开始对西湖进行大规模的疏浚。

在这次对西湖的大规模疏浚工程中,西湖得到了全面深挖。苏东坡下令撤废了湖中私围的葑田,在今湖心亭一带全湖景深之处,建立了石塔三座,禁止在石塔范围内养殖菱藕,以防湖底的淤淀。又把疏浚出来的大量淤泥,在湖中建筑了一条沟通西湖南北岸的长堤,堤上修建了六座石桥以流通湖水,全堤遍植芙蓉、杨柳和各种花草。于是,六桥烟柳的景色,使西湖平添了无限妍媚。西湖疏浚以后,全湖又充满了一泓碧水,于是又在运河与西湖沟通之处建筑闸堰,使纵贯城市中心的盐桥运河专受湖水,与江潮隔绝,而使城市东郊的茆山运河专受江潮,两河互不干扰,做到了潮不入市。与此同时,苏东坡还征用士兵及民工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六井通,西湖畅,清水遍全城。

在苏轼的建议下,西湖内清淤的泥浆,垒在西湖的湖心南侧成为一道长堤,方便了群众出行、用水、养殖、种植,后人怀念苏东坡,把西湖长堤称为苏堤。苏堤春晓,引人入胜,早已成为西湖著名的景观,而今我们漫步在长长的苏堤,风拂柳枝,赏一湖碧水,遥想千年前的苏轼带领杭城百姓热火朝天疏浚西湖的场面,该是感慨万千吧。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