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市芦墟镇的名人的事迹

2024-03-30 17:39

越详细越好,永鼎老板的事迹也行... 越详细越好,永鼎老板的事迹也行 展开
2024-03-30 17:42
芦墟的物质文化遗产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蜚声海内外,芦墟山歌是其代表项目。芦墟山歌以悠久的历史、众多的歌手、广阔的传唱地域和丰富的作品蕴藏,在我国民间歌谣领域中独树一帜,特别是陆阿妹传唱的长篇叙事山歌《五姑娘》的问世,打破了长期以来汉民族地区无长歌的定论,堪与壮族的《刘三姐》、彝族的《阿诗玛》相媲美。2006年1月,芦墟山歌作为吴歌的一个子项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年歌手杨文英,2007年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芦墟摇快船也于2007年由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芦墟民国时期的春联也颇具特色,镇上一百余家商店几乎每家均撰有春联。
芦墟历史上名人辈出。南宋儒学提举陆大猷,元代书画家陆行直,明代万历进士、兵部主事袁黄,明末抗清将领洪祖烈,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廉吏陆耀,清中期诗人、书画家郭 ,近代南社诗人沈昌眉、沈昌直兄弟,均声闻遐迩。

窑业和米业是芦墟镇历史上两大支柱产业。清光绪年间(1875—1908),陈茂江率先在镇东栅槐字港盘砖窑烧砖,民国初又在洋窑港建石灰窑。此后,杭州人钱大兴在夫子浜建石灰窑。至抗战前夕,陈、钱两家有窑20余座。至新中国成立前夕,芦墟有窑墩近百只。至今,在芦墟镇东郊尚存有利字窑等十几座窑墩遗址。芦墟的米业是在清末引进蒸汽机后发展起来的,早期有济和、张吉泰、陆泰丰米行,后来陆续增至20多家,所加工大米大部分运销上海等地。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