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族的起源与发展

2024-05-12 19:24

2024-05-12 20:50

鲜卑族的起源与发展:

鲜卑源于东胡是最广泛的说法。《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和《十六国春秋》均说鲜卑就是东胡的余部。晋代王沈编纂的《魏书》与司马彪的《续汉书》缺肢毁等史籍也提到,鲜卑与伏备东胡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史记索隐》引东汉胡广云:“鲜卑,东胡别种”,更证明鲜卑来源于东胡。

三国时期轲比能志在统一鲜卑,所以对刚建立的曹魏表示恭顺。

220年,轲比能向魏文帝曹丕献马。221年,轲比能交还留居鲜卑的汉族500余家归汉;222年,又率部3000余骑,驱赶牛马7000余口与魏国“互市”,再饥脊送归汉人千余家返回上谷等地。同曹魏保持良好关系后,轲比能开始兼并其他部落。

228年,轲比能吞并东部鲜卑各部落。233年,轲比能吞并步度根部,统一漠南,对曹魏边境形成威胁。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派遣使者联络轲比能,意图前后夹击曹魏。轲比能率兵至石城(今甘肃皋兰),屯兵边境。为防鲜卑南下。

235年,曹魏幽州刺史王雄派遣刺客韩龙将轲比能刺死,鲜卑开始“部落离散,互相征伐”,鲜卑各部进入独立发展时期。

237年,曹魏遣名将毋丘俭率幽州诸部联合鲜卑、乌恒伐之,卫臻柬之,魏帝不听,公孙渊逆与俭战,俭不利,引还。公孙渊于是自立为燕王,设置百官,派使者拿着符节,借助鲜卑单于的王印,给边疆北方民族加封晋爵,并引诱鲜卑人去侵扰魏国北方地区。 

曹魏时期,魏灭燕之战中慕容鲜卑因与司马懿、乌恒、高句丽、流星联军灭公孙氏燕国之功得据辽西。东部鲜卑先后形成慕容部、宇文部、段部三部,占据辽西;拓跋部也在拓跋力微的率领下,第三次南迁来到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秃发部也从拓跋部中分离出来,由塞北迁居到河西;乞伏部在西晋建立以前,就已经大规模迁入雍、凉二州。

鲜卑族的风俗习惯:

早期鲜卑保持有游牧民族的习俗特性。因为鲜卑同乌桓同源,又受到匈奴奴役,所以习俗与乌桓、匈奴类似。

《后汉书》记载:“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其言语习俗与乌桓同。唯婚姻先髡头,以季春月大会于饶乐水上,饮燕毕,然后配合。又禽兽异于中国者,野马、原羊、角端牛,以角为弓,俗谓之角端弓者。又有貂、豽、鼲子,皮毛柔蝡,故天下以为名裘。”

其社会组织为邑落组织,分为部、邑、落,由小到大组成。后期鲜卑由于同汉族接触加深,渐渐汉化,其生活习性逐渐向汉族靠拢。隋唐帝国的人与汉帝国的人,并不相同,应该称之为“隋唐人”。在汉代以后,即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人,就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也就是说,在魏晋南北朝时代,胡汉通婚等现象,最终导致两者合为一体,是一股大的历史潮流。如果说胡族已经汉化,那么也可以说汉族已经被胡化,汉帝国式的胡汉分类,不再符合新时代的区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