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哲理

2022-09-21 13:45

2022-09-21 13:58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的哲理有如下:
(1)同一个事物,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象是不同的。
(2)我们看到的都是幻象,不是事物的本真。
(3)因此需要我们有探究事物本真的精神,同时也要有接受不同幻象的豁达心态。
更多回答

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认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一、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二、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三、出处

宋·苏轼《题西林壁》

扩展资料:

赏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地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的哲理有如下:
(1)同一个事物,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象是不同的。
(2)我们看到的都是幻象,不是事物的本真。
(3)因此需要我们有探究事物本真的精神,同时也要有接受不同幻象的豁达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