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凡《如何避免进入“心灵僻径”》

2023-11-15 13:00

1个回答
老师,我有个问题,我在武志红的心理学课上知道了一个词叫做“心灵僻径”,就是说一个人不与别人交流,他的想法很可能进入一个错误的路径,他自己觉得很对,其实是错的,那我们在寻找“洞穴空间”的时候,怎么能让自己不进入“心灵僻径”,怎么能不进入思维误区呢?

这个问题的关键词是:交流。

说到“交流”,我们马上想到的是“跟别人打交道,谈话,接触……”,这其实只是“交流”的表面现象,有很多的交流“看上去是交流,其实不是交流”。

“非交流”的三种状态

1. 第一种:根本不与任何人交流,不接触任何人,很宅,很自闭。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不交流”状态。通常处在这种状态的时候,你很容易走火入魔,会钻牛角尖、剑走偏锋,不能够从你的既有思维方式当中跳出来,把你自己已经形成的偏见发展到极致。

我小时候就有这种体会:小时候我们想从一条并不宽的河游过去,你觉得自己是朝着对岸在游,但你拼命往前游的时候,其实发生了一件事情——你的身体同时在往下游漂。等你游到对岸(尤其在水流比较急的时候),你发现离你最初锚定的那个目标已经很远了,但你游的时候是感觉不到这种偏向的。这个情况说明了参照物的重要性。

后来我知道,在往对岸游的时候,需要盯着对岸的某一个目标,比如一棵大树,你看着那棵树游,你就会明显发现自己游偏了。

所谓“交流”,是找到一个给自己定位的参照系,这样一来,你的观点、思维,包括你的立场才会发生改变。

2. 第二种:看似在交流,实际根本没有交流的状态。

比如“雄辩症”,就是当你跟别人谈论一个问题的时候,有一种强大的心理暴力,总想战胜对方。这个时候,你表面上跟对方谈了很多的话题,其实都不过是在重复你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我以前讲过一个雄辩症的故事,是一个病人到了诊所:

医生(友好):你好。

病人:好什么好!我要是好,干嘛来找你。

医生:……今天天气不错啊!

病人:你只能说现在、我们这里的天气不错,你不能说南极和北极的天气不错。

医生:……那你请坐吧。

病人:你不能够剥夺我站的权利!

医生:好吧,那你有什么病?

病人:你只能说我的某个器官,或者身体的哪个部分有病,你不能说我有什么病!

这种情况表面上是在争论和交流,实际上,这个病人根本没有交流,他已经固守了一种立场和姿态:在跟别人的对话中,他唯一的目的就是要战胜你。

当然,上面的这种情况是一种文学的夸张,但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这种“语欲胜人症”:在说话和交流的时候,有些人根本不是在听你的意见,而是一直试图把他的意见和看法强加给你。你提出的任何跟他见解不同的异议,他能找到各种反例,通过“抬杠”来战胜你——这是一种“抬杠专家”,一个“杠精”,这类人其实是不跟人交流的。

人如果处在这个“杠精”的状态,其实已经进入到“心灵僻径”中:表面上,他还是跟人交流的——所以我们不能笼统地说“一个人不跟别人交流接触就会走入心灵僻静”——他天天以一种独孤求败的心态跟别人交流,跟所有人论辩,每天都在发动各种口头的战役,在每一场虚拟的胜利当中体会“真理在握”的感觉——这也是很可怕的一种“心灵僻径”。

更要命的是,在陷入“心灵僻径”的同时,他也陷入“达克效应”中:他并不知道自己是处于“非交流”状态的,他觉得接触的人和观点很多,而在他接触了无数的人和观点之后,他发现只有自己是最高明、最对的。

这样一来,这个人的认知就停滞了,而且更容易进入到“走火入魔、钻牛角尖、剑走偏锋”的状态——事实已经告诉他,他是对的,以至于他越来越觉得自己是那种“孤独的天才”,越发觉得自己怀才不遇。

3. 第三种状态:试图改变自己的本质是“给自己画了一个圈”。

这个圈是由于他的懒惰和不敢正视自己,回避某种给他造成痛感的认知和场景,而形成的一个舒适区。而守在这个舒适区里,他又很不安,觉得应该有所突破,所以就会做很多的努力,但这种努力都是一种同质化的努力。

有个寓言故事:一个人经过一个地方,看见有个人在路灯底下转来转去,等过了一个多小时回来的时候,他发现这个人还在那儿转悠,就问他在干什么,那个人回答在找钥匙。

“我看你都找了这么长时间了,为什么不到别的地方去找找呢?钥匙可能不是丢在这儿啊!”

“别的地方又没路灯,我怎么去找啊!”

这个回答听起来很滑稽,实际上我们很多时候的认知就是这样一种状态:你不愿意突破既成的路灯照射下的认知区域,因为外面的黑暗会让你感到不确定、无助、麻烦,于是,你干脆就只在这个地方找——实际上,这是一种自闭,但自己不承认,觉得“我还是在努力啊”。

生活当中,很多人也花了很多精力想提高自己的认知,但是他们始终在回避一种认知必有的痛感,所以就一直处于自闭的非交流的状态。

交流和认知的本质

从“交流”讲到“认知”,是因为交流和认知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交流”表面上是横向互联的,而本质上是纵向的改变。

当你遇到新的情况,或者你用经验的事实或理性的推导发现,你既有的认知是有问题的,你就要进入到一种正常的猜想和反驳的循环中去。你要清醒地意识到:你的任何判断都只是一个等待被事实和逻辑证实或证伪的猜想。

如果你用各种手段把你既有的论断固化,来保卫自己的这种认识,那么,不管你是以“雄辩症”还是“路灯下找钥匙”的方式,都是一种“非学习”的状态,你都没有“将自己的认知看做是一个并不稳固的猜想,进而用你的经验和理性来反驳和颠覆这种猜想”。

自闭的人,或者说进入“认知僻径”的人,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愿意反驳”:

有时候,这种反驳是接受别人的反驳;

有时候,这种反驳是别人并没有反驳你,但是给你呈现了一个不是针对你的事实或者观点,如果你保持心智开放的话,你的既有猜想就会被别人的观点所改变;

还有时候,直接就是跟别人正面的交流,你把你的观点说出来,别人从别人的角度来对你进行反驳,你虚心接受了。你也可以反驳他的反驳,但是你的反驳一定要建立在承认经验和理性的前提下,而不是在努力地维护自己的正确性。这个时候,你的认知作为一种猜想,被反驳、被证伪以后,你就会发生改变。当然,在被证实以后,你还是要保持一种认知上的谦卑——这仍然是一个猜想,我们之所以觉得它很对,对得无以复加,很可能是还没有遭遇到更多的经验事实和更严格的理性的反省。

要提高自己的认知,有两个路径:

横向互联。互联的真正动机不是简单的同质化叠加,而是为了对你现有的认知进行挑战,导致某种认知震荡或地震,从而使你的内在发生改变;

纵向互联。这是屏蔽所有低水平重复的接触和互联,拒绝“闲逛式”的学习,找到一个洞穴空间,把外界噪音屏蔽,坐下来对自己既有的认知进行透视和清算,实现一种自我反驳,从而达到认知的改变。
相关问答
无可避免和不可避免的意思,有无可避免这个词吗?
2个回答2022-06-02 03:50
不可避免:无法避免而定要发生。 是成语 无可避免:意思相近 但不是固定短语,书面语很少用到,一般是误用为(不可避免),口语和方言有用到。
幼儿的孤僻症有哪些前兆,该如何避免?
2个回答2023-09-29 16:10
不戚谈愿意沟通,不愿意交流,不愿意和别人在一孝槐起,喜欢自己独自玩耍,不愿意和其他的小朋友玩耍,在日常生活中就应该帮助孩子,让孩子愿意和其他的孩子沟通高慎碰。
请问为什么我老陷入爱情漩涡,如何避免。
1个回答2023-04-21 19:40
保持适当的距离!
如果往生无望,那么应该怎样才能避免堕入恶道?
1个回答2022-12-29 18:01
换个方向重新开始
怎样避免坏人闯入家中?
1个回答2022-12-17 12:26
1.不要和坏人走。 2.知道不能轻信陌生人的话,不跟陌生人走。 3.陌生人给你礼物或好吃的东西不能要。
避免的避字组成语
1个回答2024-02-17 01:44
避而不谈 躲避开而不肯说。指有意回避事实。 避害就利 就:接近、走向。躲开有害的,接近有利的条件。 避祸就福 避开凶险,趋向幸福。 避坑落井 躲过了...
全文
不可避免的意思是什么
1个回答2023-02-14 20:41
是指有些事情在意料之中,或者是早已预知了所要发生的事。
无可避免什么意思?
4个回答2023-08-05 19:53
无可避免:意思相近 但不是固定短语,书面语很少用到,一般是误用为(不可避免),口语和方言有用到。
如果避免孩子看手机呢?
1个回答2024-02-09 06:46
- 首先尽量让孩子远离这些手机 可以让他们少看到 或者减少在他们面前使用的概率。 其次,多陪孩子去参与其他课外活动 比如运动,打球,等等,培养孩子的其他兴趣爱好 自然少看手机咯。 再者,可...
全文
不可避免的意思是什么
1个回答2023-02-14 16:45
你好! 不可避免——无法避免而定要发生。
扫码下载APP
听书听课听播客,随时随地陪伴你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