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明朝两大中医名家王肯堂、缪希雍联手给小男孩治病

2023-11-17 10:29

1个回答
明末医学大家缪希雍为人豪爽,交游广泛。后来认识了一个朋友,叫王肯堂,这个人在中医学术史上非常有地位。他写了一部著作,叫做《证治准绳》。这部书在中医史上地位相当高。

二人见面的时间是万历七年。当时都非常年轻,缪希雍33岁,王肯堂只有30岁。两个人当时都是意气风发,志在四方,二人也各有特点,王肯堂是白面书生,缪希雍则是豪侠性格,身材魁梧。二人见面一聊,非常投机,可谓一见如故。

这两位都有志于追求医学的至高境界,都想悬壶济世,拯救苍生,因此立即成了无话不谈的至交好友。

这两位人尖子聊天,还真的碰撞出了不少的火花。

二人聊天时,王肯堂就发现缪希雍有一个习惯,聊着聊着,他就会把手伸进衣袖里,掏出一个小丸子放到嘴里,嚼着嚼着就吃了。王肯堂一看,嘿,这有意思啊,吃的什么玩意儿。但是,一开始,王肯堂还不好意思问。

等时间一长,王肯堂就忍不住问缪希雍:“我说缪哥,我冒昧问你个事,你那是吃的什么呀?能方便告诉我一点小秘密吗?”

缪希雍自小体弱多病,最后怎么就长成了体格健壮、身材魁梧且具有豪侠气魄的呢?这里面一定有秘密。

缪希雍见王肯堂询问,便神秘地说:“这是我在游历过程中得到的一个秘方。这个方子有一个特点,你饥饿的时候吃它,便不会觉得饿;可是当你吃饱了有积滞的时候,吃了它,积滞很快就化了。这个方子叫资生丸。”王肯堂听完,觉得挺有意思。就问缪希雍:“这个方子您能给我看看吗?”

一般人得到这种秘方,都会捂着盖着,不告诉别人。缪希雍不是这样的,因为他的心地非常宽广。见王肯堂要这个方子,马上就提笔写了下来。王肯堂一看,连声说到 :“不错不错,真是个好方子。”

缪希雍不但把方子给了王肯堂,还从衣袖里掏出了一把资生丸送给王肯堂。说:“这个给你,有机会尝一尝。”王肯堂一看说到:”我不信它会有多大效力”。 这么点小药丸能有那么大效力吗?王肯堂表示怀疑。

但是,随后发生的一件事,让王肯堂不得不相信了。

一次,王肯堂与朋友们喝酒,吃多了,肚子非常胀,晚上不敢睡觉了。懂中医的人都知道,晚上吃的太饱睡觉,伤脾。这时候,他突然想起来了,缪希雍送了我几粒资生丸啊,正好可以试一试。

结果,第二天早上,王肯堂就深有体会了,这消食的效果太好了,自己竟然没有一点滞腻的感觉。非常的轻松。”使信此方之神也”。

于是,王肯堂就把这个方子拿给自己的父亲用了。他父亲年龄大了,慢慢的脾胃就开始虚弱了,导致精神头不足。王肯堂就经常加减这个方子给父亲使用。结果,他父亲一直活了90多岁。在明朝那个时候能活到这个岁数,是非常不容易的。

王、缪二人从此成为一生的好朋友。有时候联手给人看病。在中医的历史上,两个人一同合诊的情况还是非常多的,但是,像王、缪二人这样的大名医一起给人看病的机会并不多,但这样的幸运儿当然是有的。

有一天,于中甫的儿子病了,他儿子只有几岁,得了水痘。本来这个水痘是小孩的常见病 ,但是当时的医生认为这个病有毒,所以在治疗的时候用了很多解毒的药,药量还不小,邪气虽然清掉了,正气可也虚了。结果小孩子就泻肚子,水痘的泡很快就瘪了。

水痘的泡以浆满、圆润为好。如果他瘪了,说明他正气不支了,正气不足了,结果这孩子面色苍白,呼吸急促。一看就知道是病情加重了,这时候于中甫害怕了,赶快的,不管有多远,一定要把缪希雍给请来。

于中甫这一家人可真够幸运的,因为他认识缪信用,所以他家人的病都是缪希雍来治的。

于中甫来请缪希雍的时候,可能缪希雍正在和王肯堂聊天呢,于是顺手把王肯堂也请来了。两个大家一起出面给这孩子看病。这孩子也真够幸运的。缪希雍来了以后,一看,说这个孩子不行了,首先不能再让它泻肚子了,泻肚子只能使正气越来越伤。

怎么治呢?缪希雍用了一点收涩的药,加了一点莲子肉。炒莲子肉有补脾的作用。这个药用上以后,孩子马上就不泻了。

止住泻之后,王肯堂出面了。由他来治第二个环节:如何让孩子的正气补起来。他开的方子是:人参2两,黄芪3两,鹿茸3钱。其中人参的量用的非常的大,这是干什么呢?是用来补气,把气补足。黄芪也是补气的,而且实表。

这个鹿茸是干什么的呢?众所周知,鹿茸是一味补阳的药,补肾阳。其实,鹿茸还治小孩儿因为元阳不足而引起的各种病症,比如发育迟缓、难以行走、骨骼瘦弱等等,加上一点鹿茸,治疗效果是非常好的。

同时,如果这个孩子水痘的浆不足,加上一点鹿茸,能够使他水痘的浆立刻充满。

结果,这个孩子服用了这个方子以后,很快的,他的水痘就足了。“浆顿足。”小孩子的病很快就好啦。
相关问答
佛医堂能治病吗
1个回答2023-04-10 12:51
建议你先看医生,等医生看不好了。再用做佛事之类的。 真药难医冤孽病。
西医能治病,为什么中医也能治病呢?
1个回答2024-03-17 12:40
谁说中医不科学? 先把科学的定义抄录一下:所谓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是由人类在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中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实践经验的结晶。 中医是我国古代先民参与自然活动的产物,是...
全文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怎么翻译
1个回答2024-01-19 22:27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你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长兄最佳,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长兄善治未病之病...
全文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1个回答2024-01-20 18:28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据《鹖冠子·世贤第十六》记载魏文侯求教于扁鹊: 魏文王说:你兄弟三人,哪一个最擅长医术。 扁鹊说:我大哥最擅长,二哥其次,我最不擅长。 ...
全文
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3-02-26 05:45
上医治未病是没得病要防病。中医未得病时候有先兆,根据兆头治疗。下等医生只能治已经得病。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3-02-16 10:41
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1个回答2023-11-28 10:45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据《鹖冠子·世贤第十六》记载魏文侯求教于扁鹊: 魏文王说:你兄弟三人,哪一个最擅长医术。 扁鹊说:我大哥最擅长,二哥其次,我最不擅长。 魏文侯...
全文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1个回答2023-12-13 04:48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据《鹖冠子·世贤第十六》记载魏文侯求教于扁鹊: 魏文王说:你兄弟三人,哪一个最擅长医术。 扁鹊说:我大哥最擅长,二哥其次,我最不擅长。 魏文侯...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