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宏聪的生前轶事

2023-11-23 15:04

1个回答

“国礼”赠徒孙以鼓励后进
■为人
吴宏聪生前十分低调,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只是一个教书匠,只是一个老师,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
在学生们眼中,吴宏聪被评价为“中文系最大的凝聚力”,因为他空前绝后地当过22年中大中文系的系主任。他不仅仅是一位教授,他的人格思想也影响到学生。学术界的同仁、同事和学生们都称他为“仁厚师长”、“赤诚的朋友”。“经师易求,人师难得。”追忆恩师,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金钦俊深情地说。
吴宏聪在中大执教数十年,学生遍布各行各业。著名学者中大中文系教授黄天骥、北大中文系系主任陈平原教授,原广东省委副书记蔡东士、广东省宣传部部长林雄都是他的学生。
早些年,聚会时最为传奇的是,吴宏聪能准确叫出每一位学生的姓名,甚至是籍贯和爱好、求学期间的学习情况、恋爱故事。多少届桃李,多少年风霜,同学之间都相互忘却的往事,老师却还记得,这使学生颇为感动。
一次,弟子吴定宇的一位博士生去拜访“师公”。对这个未曾谋面的后生,吴宏聪二话不说,便赠与了一套贵重的《沈从文全集》。这套丛书价值不菲,本是专门赠送给外宾的“国礼”,这让学生受宠若惊。
晚年研究丘逢甲以寄情怀
■治学
吴宏聪早年就读于西南联大,先后受教于冯友兰、朱自清、沈从文、闻一多、王力等大师,后留在群英辈出的西南联大当助教。
来到中大中文系后,吴宏聪开始了对鲁迅的研究。鲁迅先生在1927年出任中山大学教务长和中文系主任,吴宏聪希望能把他的风骨一直留在这里。中大中文堂落成时加建了鲁迅广场,也是他和教授们一起努力争取的。
上世纪70年代,吴宏聪作为广东省鲁迅研究小组的副组长,曾在故纸堆中发现了鲁迅的轶文《庆祝沪宁克服的那一边》,这对完善鲁迅的文献无疑是最大的贡献。
在老师的带动下,1979年入其门下的嫡传弟子、中大中文系教授邓国伟后来也走上了研究鲁迅的道路,也慢慢理解老师何以在退休后选择研究丘逢甲。“地方先贤的独特价值有待发掘,这也是老师爱国爱乡的体现。”二子吴嘉乐则认为,父亲晚年研究丘逢甲,除了同为客家人,也是寄爱国主义精神于学术研究,盼望祖国统一。
但由于各种原因,吴宏聪编纂的《徐志摩全集》一直不得出版,邓国伟感叹:“这是他一生的遗憾。”
不主张学生急于求成
■育人
在学术造诣上,吴宏聪一直强调要“厚积薄发”。邓国伟说:“他不主张我们急于求成随时发表文章,但火候成熟时,他甘于为学生做推荐人。”吴宏聪还时常让学生校对文稿,希望他们安于寂寞,在日积月累中做好学问。至于学界时有的抄袭现象,他深恶痛绝,一再告诫学生不可为之。
后来由于职务要求,这个西南联大的高材生不得不把学术研究的精力分到行政中,教书时间减少,但“益人”从不落下。
德诚于中、礼形于外,吴宏聪的举止十分儒雅,走路时衣襟带风,学生们都非常仰慕他的翩翩君子之仪。上课时,老师讲解流畅从容不迫,施其生评价,“他不是那种随手拈来洒脱不羁的老师,他之前的准备一定十分周密。”
家传就是要多念点书
吴宏聪生前育有两子一女。二子吴嘉乐追忆:“他是个教书匠,鼓励我们要学习,要给后一代留下最好的东西是知识。”
上世纪70年代,吴嘉乐从广雅中学毕业后就赶上“上山下乡”。他分配到新会县当知青,一去就是5年。下乡那几年,父亲很鼓励他去念中专、大学,甚至出国。“如果说有什么家传,就是要多念点书。”
兄妹三人后来分别考入中大历史系、外语系和华工化工学院橡胶专业。吴嘉乐和妹妹后来还都远赴国外求学。
“儿不嫌娘丑。”吴老生前多次讲过的这句话,让吴嘉乐印象极深。改革开放初期,年轻人很容易自我否定,觉得外面世界很精彩,本国的价值观、传统不如西方。吴老只说了两句话,第一句:儿不嫌娘丑。第二句,努力工作,不要一味抱怨。
吴老最后10年
拿着放大镜也坚持读报
在生命中的最后10年,吴宏聪也知道自己的身体每况日下,但他达观从容,还经常拿死亡开玩笑:“我这两年死不了。”期间,学生邓国伟、金钦俊常常来看望,他总是关心地问起中文系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现状,对自己的身体不以为意。
多年来,只要学生来探访,吴宏聪必“回访”。即使在耄耋之年,他依然在家人的搀扶下巍巍地上了高楼。80多岁时,吴宏聪还拎着果篮,爬上6楼看望患了肺癌的学生王晋民。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还差不多听不见了。为了和学生交流,他弄了块小黑板,像教书匠一样用粉笔刷刷地写。
医生为了让他修养,禁止他看电视,但他硬是拿着放大镜,一天要看完6份报纸期刊。《光明日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上的国家政事和民生大事固然是必读的,《文学报》和《文艺报》的专业动态也不可丢。即使在身体最衰弱的时候,他也一定要把标题看完。

相关问答
王力宏轶事
1个回答2024-03-04 06:38
王力宏 籍贯浙江义乌,为美籍华人流行歌曲作曲家、男歌手及唱片制作人。他通晓英语、中文、法语,略知少许粤语和日语。其中英语为母语。他不光唱功了得,会多种乐器,而且还自己担当自己大部分作品的编曲配乐以及幕
杨宏光的人物轶事
1个回答2024-02-15 06:25
杨宏光一生戎马,不带家眷随军,家人一直居住在县城营盘上(今县幼儿园)和太平老家。抗战前后,将军在1940、1945年和1946年三次回家。1945年秋,回绥江三天后便装出席绥江中学欢迎会,介绍抗战情...
全文
吴道子的轶事典故
1个回答2024-02-20 21:58
吴道子年幼家贫,外出谋生路经河北定州城外时,在“柏林寺”结缘一位老和尚,并拜其为师。 老和尚想画一幅《江海奔腾图》壁画,但是怎么都画不好。于是,老和尚带吴道子出游观察各地江河湖海,学习画水。三年...
全文
急求<<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钱谷融 吴宏聪>>篇章目录
1个回答2024-01-26 06:14
找了一个小时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 上卷(1)--小说--1917-1949"的图书目录…… 目录 狂人日记 阿Q正传 在酒楼上 眉间尺 沉沦 迟桂花 缀网劳蛛 酒后 潘先生在难中 竹林的故事 桥(...
全文
潘宏彬的人物轶事
1个回答2024-02-05 13:01
与刘德华和朱丽倩 90年代,刘德华和大马姑娘朱丽倩的绯闻一度是甚嚣尘上,也经常带着朱缓培乎丽倩去参加朋友的聚会,但刘德华在聚会上从来不会张扬地介绍朱丽倩,只是随便地打个扰悉招呼,而朋友们当然是心照...
全文
吴棠的轶事典故
1个回答2024-02-12 22:35
关于吴棠的传说中,流传最广的便是恽毓鼎的《崇陵传信录》中一个故事:道光年间,湖南道员刘某谢世,其子扶棺回籍。丧船抵达清河县(今江苏淮阴)地界时,派人上岸向刘父故交、清河县令吴棠报信。吴棠得信后,立...
全文
吴承恩的轶事典故
1个回答2024-02-03 19:56
淮安在汉代曾叫射阳县,县的东南有一湖泊叫射阳湖,所以吴承恩以“射阳”为号,经常自署为“射阳居士”。后代亦有人称他为“射阳山人”。
吴兴旺的轶事?
1个回答2024-04-29 15:42
一个人的神秘传奇 鄱阳及其周边县市的人是先知道吴兴旺,再知道他居住的村庄——三房老屋村。 在鄱阳,坊间流传着吴兴旺众多的传奇故事。吴祥光是吴兴旺的大哥,他告诉记者,吴兴旺排行老五,因此家人亲切地称...
全文
吴组缃的人物轶事
1个回答2024-01-27 10:27
吴组缃上中学时就结了婚,在清华大学上学时把家眷也带了来。他家住在西柳村,季羡林、李长之常去那里看他们。季羡林后来还说,现在听说中国留学生可以带夫人出国,名曰伴读,吴组缃的所为不正是“伴读”吗?真可...
全文
吴厚刚的轶事典故
1个回答2024-01-25 10:38
2011年6月17日,獐子岛董事长吴厚刚通过深交所大宗交易系统分两笔减持了獐子岛1272万股,占总股份的1.79%,减持均价23.96元/股,按此价格计算,吴厚刚套现金额3.05亿元。 獐子岛在公告...
全文
扫码下载APP
听书听课听播客,随时随地陪伴你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