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念亡母大哭的4岁女孩背后,是父母欠孩子的一场「死亡教育」

2023-11-24 16:39

1个回答


最近,一位因思念亡母而崩溃大哭的女孩,让无数人潸然泪下。

这位年仅4岁的女孩,因在临上场表演时被小朋友问到“ 你妈妈怎么了? ”时,先是瘪嘴委屈,而后崩溃大哭…

小小的一张脸写满了痛苦与无助。

表演只能中止。

爸爸在后期的采访中对此解释道:

她的妈妈,很早就去世了。


原来,女孩并非不懂事故意“砸场”,而是看到其他小朋友都有爸爸妈妈的等待,触景生情, 怀念自己在妈妈怀抱里的温暖

家里人为了保护女孩娇弱的心灵,一直对此避而不谈,没有和她真正地谈论过妈妈的去世。这也让#该如何跟孩子谈论至亲离世#话题冲上热搜。



是啊,死亡一直是我们最忌讳谈到的事情,更是在教育时有意无意地避开“死亡”的话题。

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伤得孩子更深。

儿童精神病学教授曾说:“ 我们应该选择适当的时机和孩子讨论相关的话题。帮孩子在接触死亡前了解死亡,更有助于逐步奠定心理基础。 ”

死亡,每一天都在真真切切地发生。然而,“死亡教育”这一课,仍处于空白期。



很多时候,我们总认为孩子还小瞒下就好。不知该怎样给孩子描述死亡,更怕孩子难以接受,所以常用 谎言 掩盖。

但其实,这样的“善意”对孩子的伤害更大。

吴江盛泽中学高三(8)班的沈伟豪在顺利结束了3天的高考奋战,高兴地回到家时,却被告知“父亲已然离世”的噩耗。


原来早在半个月前,父亲就已在工地上意外身亡,为了并不影响孩子的高考发挥,沈伟豪的爷爷决定一定要「瞒」住孩子。

于是,家人和学校一起编织谎言,参与隐瞒的人数近千人,一同为他编织了一张“善意的网”。

就这样,所有人一直骗到最后一刻,直到6月9日的晚饭后,沈伟豪的舅公终于说出了隐瞒半个月的秘密

“孩子,你父亲已经走了……”

那一瞬间,沈伟豪完全蒙住了,几秒钟后趴在饭桌上嚎啕大哭。

他哭的是父亲猝然离世,哭的更是在父亲在世的最后时光,自己没能见到父亲的最后一面,留下了终身的遗憾。


在《见字如面》中,也曾读过一封患癌离世父亲写给女儿的信。

在信中,父亲将自己的离世描述为一场常玩的捉迷藏 游戏 ,说道:

女儿啊!每次玩捉迷藏你都能很快找到爸爸,所以这一次,爸爸决定躲好久好久。

这是我们最后一次捉迷藏了,看看这次 游戏 ,究竟是你厉害,还是爸爸厉害。



而当女儿长到十六岁时,她给父亲回了一封信道:

爸爸,你躲起来的这些年,我一直很听你的话,

我做得比你还好呢,这下你不担忧了吧!

爸爸,

这次我可以哭了吗?

一句我可以哭了吗,道尽了这十年来的委屈。

从父亲的角度来说,他不想让爱女因自己伤心,离世前仍为女儿担忧,这般父爱令人动容。但其实对于女儿而言,遍寻父亲无果的委屈,才更诛心。

有时,我们以为的“善意”保护,其实更会伤害孩子。



白岩松曾说:“ 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而对于很多家长而言,总是在被孩子追问死亡时,不知所措。



更有的孩子,在妈妈的委婉提示后躲在角落偷偷的哭。



小小的人儿,虽尚未理解死亡的含义,却也知道了 分离 的痛苦。

蒙台梭利说: 孩子自3岁左右开始,特别是4-6岁的时候,就会对“死亡”产生模糊的兴趣。

忽视甚至缺乏死亡教育,很容易让孩子走向两个极端: 把生命当儿戏,对生命缺乏敬畏。

我们不讲,不代表孩子懂得生死的含义。

倘若孩子通过不正当的渠道在潜意识里形成对生死的错误认知,很可能对生命产生片面、偏激甚至的畸形理解。

而恰好的死亡教育,真的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在书籍《夏日的庭院》 (豆瓣评分8.6) 中,因山下祖母的去世,三个小朋友对“死亡”产生了浓烈的兴趣。

因此,他们选择了陌生的“怪爷爷”作为“观察对象”希望能从他的身上找到答案。

却不曾想到,在与老爷爷相处的过程中,他们逐渐识破了爷爷的伪装,还在最后帮助寻找故人,努力弥补爷爷的遗憾。

直到最后,爷爷溘然长逝,孩子们也逐渐地意识到何为死亡,并在面对爷爷死亡后,下定决心要好好生活。


其实死亡并不可怕。

相较于死亡,我们只是害怕带着遗憾离去。


但如果早些坦然面对,孩子就会额外珍惜现在的每分每秒,才不至于失去后,万分后悔。

人生在世,终有一别。父母的坦然面对才会引导孩子更加珍惜现在。



死亡其实并不可怕,而我们或许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死亡教育。



也许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还小,“死”字尚且遥远。但如果就此避之不谈,孩子很容易陷入迷茫与恐惧之中,痛苦不堪,甚至漠视生命。

早在2019年,人大代表顾晋就在两会时建议在中小学开展死亡教育,引导孩子尊重生命。

在不会伤害孩子的前提下,帮助孩子理解死亡的含义。

对于尚且年幼的小儿来讲,父母可以选择一些合适的绘本与孩子共读,或许可以萌发一些对生死的模糊意识。

比如《也许死亡就像毛毛虫变成蝴蝶》 (豆瓣评分9.0) ,爷爷用温馨而又简单的话语解释死亡,引导孙儿用自己的方式对生命进行思考。

或者这本《爷爷变成了幽灵》 (豆瓣评分9.3) ,用温暖的语言帮助孩子抚平亲人离世的悲伤,正确地面对死亡。


以及这本被誉为“生命教育最好的读本”《獾的礼物》 (豆瓣评分8.8) ,用温婉柔美的文笔帮助幼儿了解何为分离、死亡,相信幼儿阅读后,会对死亡产生模糊而又正确的看法。



孩子对动物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而通过动物的生死,更能引起孩子的共鸣,感受死亡的情绪。

宋丹丹就曾经讲过,儿子巴图小时在公园玩时,不小心捏死了几只小蜗牛。

她见此问道:“ 小蜗牛的妈妈出门找吃的,等他回来时发现孩子不在了,会有多伤心啊。 ”

简单的几句话,却让巴图突然体会到失去妈妈的滋味,一瞬间,悲痛与悔过涌上眼眶。

其实死亡教育并不需要那么庄重严肃,生活中偶然出现的动植物死亡,有时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




死亡教育其实是多元的,不仅仅有怎样面对亲人的离世,还有怎样怀念与爱。

清明节 中元节 ,就是最好的教育契机。

当孩子问道“清明节为什么扫墓?”或“人为什么会死?”时,我们不妨蹲下来与他认真讲解。

告诉他们何为死亡,与他一起回忆温馨的回忆,让孩子体会对逝去人的哀悼与追思。

最重要的是告诉孩子,人虽离去,但爱一直都在。

坎贝尔说:活在活着的人的心里,就是没有死去。死亡不是永久的告别,爱会一直延续。


电影《寻梦环游记》被誉为开展死亡教育的经典素材,电影中米格意外踏上了寻找祖父之旅,并在经历种种后,最终发现死亡的真谛:



死亡不是分别,而是别样的相聚。

生命有始有终,谁也无法避免。

哪怕我们不愿向孩子提及,也终将面对孩子的稚声提问。

与其一味逃避,不如直面悲伤。

死亡教育的真谛,就是让孩子透过死亡,尊重生命,对生命有界限,珍惜当下。

相关问答
父母外出儿子在家为何坠亡?
1个回答2024-01-24 11:55
生活中,总会有一些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很多父母喜欢把孩子一个人放在家里,特别是在孩子熟睡的时候。其实这样是不安全的,近日,在东莞市一父母,趁着孩子熟睡后,外出离开家仅仅半个小时,回家后发现孩子不见了,...
全文
言情小说,她从小父母意外双亡
1个回答2024-03-12 06:46
《心舞晨雨》 作者:蓝又希 靠近他五公尺内的女人,全都抗拒不了他的诱惑! 世上真有如此绝对的事? 她一向冷然的个性总能不受外界侵扰, 然而他, 竟是以这样不容拒绝的方式进驻她的生命! 以如此...
全文
儿子背债死亡,父母要偿还吗?为什么呢?
2个回答2022-12-04 11:41
是必须要还的,因为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如果欠债人死亡的话,将会由欠债的亲人来继承。
寻找一部电影 美国片 讲的是一个天才的少年 父母早亡 只和祖母一起生活,影片里的
1个回答2024-01-20 12:12
为何不看《心灵捕手》,讲的也是励志的故事,父母早亡,祖母在几年后又去世,随后到了孤儿院生活。结交了一些朋友,在大学里当清扫工,只为了学习······ 挺好的这部电影!
我们欠父母多少,父母又欠孩子多少,怎么算?
1个回答2024-01-19 21:00
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之前跟老板出去的时候,有次老板喝大了,给我说了个故事,当时想着现在还有这样的人?肯定是编的,后来我发现老板经常去一家老牌的汤饭店,突然觉得现在不是缺少爱,而是缺少了颗相信爱的心。...
全文
父母早亡的人是不是命不好?
5个回答2022-11-23 14:15
其实有这种说法的,从小失去父母的人是命,不好的是很可怜的,希望的我都会当真帮到你。
父母意外死亡子女如何分财产
1个回答2024-02-14 02:19
父母意外死亡的其财产是按照法律规定分配的,如果是按照法定继承的,成年子女作为其父母的第一顺序继承人,在继承开始后,继承父母的遗产;如果是父母生前有遗嘱的,那么按照遗嘱规定继承。 【法律依据】 《中华人...
全文
父母离异 孩子在母亲家意外死亡 其母亲有没有责任
1个回答2024-03-16 08:52
有责任,不过也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这种事一般不追责(除非是母亲对孩子不管不顾之类的),因为母亲也属于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