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

2023-11-28 23:56

1个回答
        “每对孩子进行一次批评,实际上就是让她又一次加深了她是坏孩子、恶劣的孩子、十分讨人嫌的孩子的印象”。当看到苏霍姆林斯基的《要相信孩子》这本书时,总要有所感触。

      《要相信孩子》是苏霍姆林斯基在深入总结25年的教育工作经历基础上写下的,是他献给“即将投身于塑造人的灵魂这一崇高事业中去的同志们的”珍贵礼物,读者对象虽然是年轻的教育工作者和少先队辅导员们,但通篇阅读后,个人认为同时也适合给年轻的父母看看,毕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让年轻的父母通过阅读,触动和唤醒年轻父母们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用正确的、合适的方法来培养孩子,帮助孩子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要爱护孩子敏感的心灵。作者一再强调,儿童的心是敏感的,这颗心可以吸收一切好的东西。如果能引导儿童向好的榜样去学习,启发他们效仿一切好的东西,那么儿童身上所有不好的东西都可以不经过任何痛苦地,也就是不使儿童心灵受到伤害,不使他们感到委屈地自然消失。所以,教师对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和所提的每一个意见都应该慎重从事,考虑再三。

        不要轻易惩罚孩子。每一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缺点和弱点,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犯错误。有时孩子在和大人的交往中感觉得不到父母或者大人的尊重,而又不善于把自己的优点表现出来,所以便会想尽办法引起别人的注意,最常见的便是干一些不好的事情,这样或许才能引起大人的注意和关注,而这些不正确的行为往往不是故意的。所以在处理孩子孩子各种不良的行为时必须特别慎重,特别细致,不能对孩子总是抱着怀疑的态度,一味地吹毛求疵,责怪埋怨。

        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特长和优点。每一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才能和潜在力量,都有他个人的兴趣和所追求的目的,我们要能够并且善于发现每一个孩子独特的能力、潜在的力量和才干,并给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身上最美好的东西得到最充分、最理想的施展。随着孩子们对某项能力、某项特长逐步产生感情,我相信孩子们的精神面貌也会随之改善,兴趣和爱好的范围也会随之扩大,对自己也会越来越有信心。

        在教师的日常教学中要经常对孩子们说“我相信你”,给孩子以力量,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充满勇气,变得更加自信。同时这句话也更适用于家庭教育。以上是浅读中的见解,理论实践结合相信定会帮助自己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相关问答
给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
1个回答2022-12-24 07:26
vfdsbhsdf
苏霍姆林斯基
1个回答2024-02-18 23:58
苏霍姆林斯基简介 (1918——1970)。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去世,...
全文
苏霍姆林斯基
1个回答2024-02-21 15:17
苏联教育家,著作有和教师的谈话
苏霍姆林斯基简介
1个回答2022-05-16 15:36
你猪!自己想!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读书的名言
1个回答2022-12-20 02:06
EEDXSS
用两个词语形容一下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什么样的校长
1个回答2022-12-16 12:14
宽容大量的一个好校长
苏霍姆林斯基
1个回答2024-05-30 18:07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全称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
全文
苏霍姆林斯基
1个回答2024-05-04 16:42
安娜·伊凡诺夫娜·苏霍姆林斯卡娅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夫人。 1915年她生于俄罗斯,1939年毕业于伏尔加河流域的一个师范学院,修完俄罗斯语言文学系,随后被分配在乌拉尔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及...
全文
苏霍姆林斯基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18 12:21
确实如此.对人对事也是如此.应该辨证的、客观的、全面的、实事求是的看问题.理智的看问题,解决问题.但人是有情感的,把握好自己的感情非易事。如果情感超出理智,会有不良后果。太理智会让人觉得缺少人情味,最...
全文
苏霍姆林斯基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4 00:24
反思失误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也曾有过这样的失误。那时,他刚参加工作。一个名叫斯捷帕的男孩,由于过分顽皮,在一次玩耍中无意把教室里放着的一盆全班十分珍爱的玫瑰花给碰断了。对此,苏霍姆林斯基...
全文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