贬义词的历史故事

2023-12-02 19:58

3个回答
贬义成语: 背信弃义、厚颜无耻 声名狼藉 臭名远扬
历史故事成语:负荆请罪 完壁归赵 三顾茅庐 唇亡齿寒
出自中外名著的成语:一手包办 一举两得 三顾茅庐 乘虚而入
童话故事 : 黔驴技穷 精卫填海 .龟免赛跑 狐假虎威
近义词组成的成语 :见多识广 察言观色 高瞻远瞩 眼疾手快
著名科学家:百折不挠——霍金 废寝忘食——爱迪生、夜以继日——陈景润、 聚精会神——童第周
信口雌黄《晋书·王衍传》。王衍是东晋人,有名的清谈家。他喜欢老庄学说,每天谈的多半是老庄玄理。但是往往前后矛盾,漏洞百出,别人指出他的错误或提出质疑,他也满不在乎,甚至不假思索,随口更改。于是当时人说他是“口中雌黄”。《颜氏家训》中也有“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之论。这就是这则成语的来源
滥竽充数【典故】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i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接到命令后都积极练习,都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 提示]
  南郭先生是一个混饭吃的典型。他不学习,不劳动,靠欺骗过日子。这样的人虽然也能蒙混一时,但迟早终要露出马脚。人应该用诚实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为社会作出贡献。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只要是尽了努力,就会受到社会的尊敬。如果象南郭先生那样,就会成为大家耻笑的对象。
  [ 原文]
  齐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②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③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泯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 注释]
  (1)宣王——齐国国君
  (2)竽(yú)——古代乐器名,象现在的笙(shēng)。
  (3)必——一定,必须
  (4)处士——古代称有学问、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这里带有嘲讽意味。请——请求。
  (5)说——同“悦”。
  (6)廪食(lǐnshì)以数百人等——待遇跟那几百人一样。廪食,官府供食。廪:粮仓。食,供养、给..吃。以,同“与”。等,相同。
  (7)立——继承了王位
  (8)以----- 用,拿。
  (9)好一一听之------ 喜欢听一个一个的独奏。
  [ 译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先生请求为齐宣王演奏,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继位。他喜欢一个一个地听独奏,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守株待兔典故:
  1.宋国有个农夫正在田里翻土。突然,他看见有一只野兔从旁边的草丛里慌慌张张地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墩子上,便倒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了。农民走过去一看:兔子死了。因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shé)了。农民高兴极了,他一点力气没花,就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捡到野兔,日子就好过了。从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气种地了。每天,他把锄头放在身边,就躺在树墩子跟前,等待着第二只、第三只野兔自己撞到这树墩子上来。世上哪有那么多便宜事啊。农民不但没有再捡到撞死的野兔,就连他的田地也荒芜了。
  2.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 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墩子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墩子,等着奇迹的出现。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妄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启示]:什么东西都要自己劳动,那才是真实的。意外之财往往预示着不幸,你对生活的了解、痴心妄想的不幸。
  这是一则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兔子自己撞死在树墩子上,这是生活中的偶然现象。宋国那个农夫却把它误认为是经常发生的必然现象,最后落得个田园荒芜,一无所获。不靠自己勤勤恳恳的劳动,而想靠碰好运过日子,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我们一定不要做“守株待兔”式的蠢人。
纸上谈兵典 故
  原文:
  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④。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④,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6�9。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⒀,乃得解邯郸之围。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文言文注释及翻译
  赵括自少时①学兵法,言兵事②,以天下莫能当③。尝与其父奢④言兵事,奢不能难⑤,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⑥,而括易言之⑦。使赵⑧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⑨,悉更约束⑩,易置(11)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12),佯败走,而绝(13)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14)之。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少时;小时候。
  ②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
  ③以天下莫能当:认为天下没有人抵得过他的。以,认为。当,相当,这里是“比得上”的意思。
  ④奢:赵奢,赵括之父,赵国良将,曾多次率赵军破秦军。
  ⑤难:驳倒。
  ⑥兵,死地也:用兵打仗,本是危险的场合。
  ⑦易言之:把它说得很轻易。易,容易,这里是看得容易的意思。
  ⑧赵:赵国。
  ⑨廉颇:赵国良将。廉颇对秦作战,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深沟高垒的防御战。后赵王中了秦的离间计,用赵括代廉颇。
  ⑩悉更约束: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
  (11)易置:撤换。
  (12)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
  (13)绝:截断。
  (14)坑(kēng):活埋。
  (15)赵括 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也叫马服子,其父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
  (16)当(dǎng ):抵押。
  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然而(赵奢)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用兵打仗,本是危险的场合,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了。”……
  赵括随即代替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并重新安排军官。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些事,触动变化莫测的军队,假装败退,截断了赵军运输军粮的道路,把赵国的军队一切为二,(于是)军心离散。经过四十多天,军中兵士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几十万兵士投降了秦国,秦国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相关问答
中国历史上被贬到海南的名人有哪些啊?
1个回答2024-03-25 00:30
从汉到明,被贬到海南的贤相、名臣、学士有15人之多,其中有10人居住在三亚崖城镇水南村,至今村中仍有多位被贬名相、大臣、学士的后人居住。唐宋两朝被贬谪、流放到海南来的朝廷名相、大臣和著名学士,许多都在...
全文
历史上名人被贬的事例以及他们被贬的态度
1个回答2024-04-13 06:44
苏轼被贬至黄州 苏轼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佑元年(1056) ,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嘉佑六年应中制科入...
全文
有哪些历史名人曾经被贬岭南?其中有多少文人?
1个回答2024-03-30 04:01
苏东坡曾经被贬至岭南。他有首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要求史上最贬低奥比的词
1个回答2022-09-19 04:50
奥比,死拉死拉滴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生活富裕的文人被贬官,请举出他们的名字,及贬官前后的诗句
1个回答2024-05-07 06:07
白居易《琵琶行》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全文
中国历史上哪些有名的官员被贬到天涯海角?
1个回答2024-04-12 05:18
苏轼一生为官,但是仕途艰难,大起大落,一生被贬过四次,也有说是五次,被贬的地方有杭州、黄州、惠州、颍州、海南。《崖州志》记载,从唐至清朝,一千多年来,中原政权,派遣古崖州府今三亚一带任职的文武官员...
全文
唐代史书对武则天的评价是褒是贬?
1个回答2022-12-21 23:56
这是你的课题?
历史上遭到贬谪的名人
1个回答2022-10-05 11:05
杜甫,刘禹锡,白居易,
被贬谪的历史人物的故事
1个回答2023-04-14 00:36
苏轼王安石等都有过被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