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是什么意思解释

2023-12-14 23:16

1个回答

退避三舍是一个成语,意思是主动退让,不与之争。详细内容如下:

1、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曾因政治原因流亡在外,期间受到楚成王的款待。在一次宴会上,楚成王问重耳:如果以后你回到晋国,如何报答我?重耳回答:如果以后晋楚两国交战,我愿退避三舍以报答您的款待之恩。

2、后来,晋楚两国果然交战。在战斗中,重耳果然没有直接与楚军作战,而是主动后撤了三舍与楚军保持了一定的距离。退避三舍这个成语的含义并不仅仅是退让,它还包含了主动、有计划、有策略地应对困难或挑战的含义。

3、在现代社会中,退避三舍这个成语仍然被广泛使用。在商业谈判中,一方可能会选择退避三舍来避免直接冲突,通过妥协或寻求其他解决方案来达到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结果。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当人们遇到困难或挑战时,他们可能会选择暂时退避三舍。

古代的三舍现在是多远。详细内容如下:

1、古代的三舍是一个长度单位,用于衡量行军的距离。在古代中国,一舍通常代表行军三十里。因此,古代的三舍相当于九十里。

2、古代的长度单位在不同的朝代和地区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在周朝时期,一舍可能代表行军四十里。而在战国时期,一舍可能代表行军三十里。因此,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古代的三舍所代表的距离可能会有所不同。

3、由于度量衡制度的变化,古代的三舍已经不能直接与现代的距离单位进行对应。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换算关系来大致估算古代的三舍在现代相当于多远。根据史料记载,古代的一里大约等于300米。

4、古代的一舍大约等于90000米即90公里。那么,古代的三舍就大约等于270公里。这个换算结果只是一个大致的估计,实际的距离可能会因为历史时期的不同、地区的不同以及具体换算方法的差异而有所出入。

相关问答
退避三舍(文言文)及简单的解释!急用!谢谢了!简单的解释!~~~~~文言文啊!解...
1个回答2024-03-17 02:58
原文: 及楚,楚之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 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
全文
退避三舍(文言文)及简单的解释!
1个回答2024-03-11 10:25
原文: 及楚,楚之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 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
全文
退避三舍是什么意思 退避三舍的解释和意思
1个回答2023-12-16 08:58
退避三舍原意指为了回避与对方的冲突,主动退让九十里;常用于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
全文
退避三舍 翻译+注释+文言知识 那位当老师的帮我!
1个回答2024-03-28 13:22
译文: 到了楚国,楚王设宴招待重耳。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
全文
退避三舍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1个回答2024-01-18 10:37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
全文
退避三舍成语典故
1个回答2024-01-24 21:53
退避三舍 典 故 春睁和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
全文
退避三舍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2-02 01:19
1 退避三舍的...
全文
退避三舍的成语典故。
1个回答2024-02-16 09:21
退避三舍 [tuì bì sān shè] 基本释义 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贬义 出 处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战国时晋国国君重耳...
全文
退避三舍原文?
1个回答2024-02-16 06:08
子玉①怒,从②晋师。晋师退。军吏曰:“以君辟臣,辱也。且楚师老矣,何故退?”子犯③曰:“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④辟⑤之,所以报也。背惠食言,以亢其仇,我曲楚直,其众素饱,...
全文
退避三舍故事典故
1个回答2024-02-25 08:53
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出自左传。【释义】舍:古代行军时以三十里为一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经过千幸万苦,重耳...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