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传书是假的,托人捎信靠不住,交通不便的古代怎样传递信息?

2023-12-17 22:11

1个回答

通信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存在,它使人类间的交往更加便利。语言、文字的产生为文明 社会 的诞生奠定基础,而通信又为语言文字的传播提供了媒介,使文化在区域内广泛传播交流。在交通条件远不如现代便利的古代 社会 ,我们的先人是如何进行长途通信的呢?

由于中国古代交通不便,信息的传播渠道十分有限。关于有限的通信方式,古人幻想出大量传闻,如青鸟传书、鱼传尺素、鸿雁传书、黄耳传书等。

青鸟传书,青鸟是专门给西王母传信的部下。在晋代流传的《汉武故事》和《博物志》中,将西王母三青鸟与汉武帝联系起来。《汉武故事》中写道,西王母在七月初七见汉武帝,“ 忽见有青鸟从西方 来集 殿前 ”。东方朔解释说,青鸟为西王母的使者,需要“ 洒扫以待之 ”。后西王母到来,带了7个仙桃与汉武帝分食。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青鸟成为专门送信的使者。如李白的“ 愿以三青鸟,更报长相思 ”,李商隐的“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鱼传尺素,指的是在鱼肚子里塞信息,进行隐秘的传递。如《史记·陈涉世家》中记载,陈涉丹书帛曰“陈胜王”,让人把帛放在鱼肚中,以此达到政治宣传的目的。后来鱼传尺素多指用鱼形盒子来放置需要传递的信息。

真正的鸿雁传书并不存在。《汉书》中记载,苏武出使匈奴,因部下牵连而被困匈奴。后来汉昭帝继位之后,匈奴与大汉和亲。汉朝想让匈奴放回苏武等人,但匈奴不肯,谎称苏武已死。后来汉朝使者又到了匈奴,苏武的部下常惠半夜见汉使,向他描述了事情的经过 常惠教使者对单于说:“ 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荒泽中 。”苏武这才归回汉朝。所以说,鸿雁传书不是一种具体的通信方式,而是一种相互通信的象征。



黄耳传书,来自南朝梁任昉的《述异记》。黄耳指的是陆机所养狗的名字。陆机到洛阳做官,黄耳也跟着去了洛阳。这狗“ 黠慧 能解人语,又 借人三百里外,犬识路自还,一日至家 ”。陆机因长时间没与家人联系,所以想让黄耳帮忙送信回家,“ 犬喜摇尾,作声应之 ”,陆机将信放在竹筒里,系在黄耳的脖子上。黄耳就这样沿着驿道出发,饿了就“ 入草噬肉取饱 ”,经过河流就“ 依渡者弭耳掉尾向之 ”,对人撒娇又受人怜爱,因此上船过河。上岸后“ 犬即腾上,速去如飞 ”,最后到达陆机家里,“口衔筒作声示之”,陆机的家人打开筒拿出书信,之后黄耳又向陆机家人作声,意思是可以帮忙捎回信。陆机家人还是将书信放在竹筒里,系在狗脖子上,“ 犬既得答,仍驰还洛 ”。



当时人往返都要走50天的路程,黄耳只花了半个月。陆机是吴郡吴县人,也就是今天的江苏苏州地区,从洛阳到苏州,直线距离近1000公里,以狗来进行长距离传信显然是不可能的,但这也侧面反映出民间邮驿的缺乏,进而幻想通过狗来传信。

古代 社会 ,相比民间通信,官方通信更为发达。为了军事的需求,建立了比较系统的烽燧传信体系。烽燧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并使用。《墨子·号令》中提到“ 昼则举烽,夜则举火 ”,烽火台发信号就是白天放烟,晚上放火。这里的烽火台也不是单一的一座,而是每一台都相连相望。在遇到敌情时烽火台就会发出信号,周边的烽火台相继点燃,层层传递紧急军情,为边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烽燧通信有明确的使用规范,宋代《武经总要》中记载,当敌人侵扰边境时,“ 马步兵五十人以上,不满五百人,放烽一炬 ”。之后在知道敌人想进攻时,“放烽两炬”;如果敌人在500人以上、3000人以下,也“放烽两炬”;如果敌人是500以上、1000以下的骑兵并且预谋进攻,那就放烽三炬;如果敌人聚集了3000以上的骑兵,也要放烽三炬;如果“ 余蕃贼千人以上,不知头数 ”和“ 余寇贼一万人以上 ”,就要放烽四炬。在敌人撤退之后,要放烽一炬来报平安。


除了烽火,飞鸽传书也是古代军事通信的手段之一,这是利用了鸽子归巢的特性,使用信鸽进行消息的单程传递。南宋的《齐东野语》就有军队使用鸽子传信的记载,曲端领军严明,叔父因战败而被曲端斩首。张浚听闻便想视察曲端的军队。张浚到的时候发现曲端身边没有士兵,就想清点士兵。张浚“ 命点其一部,于廷间开笼纵一鸽以往,而所点之军随至 ”。张浚十分惊奇,之后又“ 悉纵五鸽,则五军顷刻而集 ”。直到后来的两次世界大战中,信鸽仍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国古代官方最重要也最普遍的通信手段就是邮驿。“邮”和“驿”指道路上隔一定距离而设置的站点,站点上为传信者提供食宿与车马。官方驿站用于流通中央到地方的官方文书,包括军事情报与官员任免,其特点就是直达速度快。

邮驿起源于先秦时期,《周礼》中就记载,在国野之道上,“ 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 ”。意思是说一路上都有提供食宿休息的站点。《孟子》中也提到了邮驿:“ 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



秦统一六国之后,在全国范围内修驰道,依靠交通的改善,极大地拓展了邮驿系统。到汉代,邮驿系统进一步完善。《后汉书》记载“ 驿马三十里一置,卒皆绛云 ”。到隋唐时期,水陆驿站同时发展,唐朝还出现了飞驿,以送加急文书。宋代出现了急脚递,《梦溪笔谈》里说:“ 以木牌朱漆黄金字,光明眩目,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日行五百余时 。”速度极快。明代承袭了前代的规模,到清代,古邮驿通信走向衰落,近代的邮递通信系统逐渐发展起来。



中国古代虽然有邮驿系统,但只负责官府的文书流通,普通百姓无法使用。在明朝之前,普通百姓如果想与远方的亲戚朋友通信,一般就是托路过的商人与读书人捎带。商人经常往返于各地,是捎带的最好选择。而赶路的读书人去向和时间间隔大,信件丢失的概率也大。在《世说新语》里就提到,豫章郡守殷洪乔被召回建康,临走之前,当地人请求他捎带书信。后来到了建康,殷洪乔把信全扔在水里,一边还说:“ 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 ”“付诸洪乔”的成语就是由此而来。

到了明朝,出现了专门为民间传递信件的民信局。民信局是一种私人经营的商业性组织,业务包括代人寄递信件、包裹、汇兑银钱。到了清朝的道光、咸丰年间,民信局的发展达到鼎盛,遍及全国,成为民众通信的主要渠道。1935年,民信局被国民政府取缔,被近代化的邮政通信系统所取代。


中国古代的通信为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意义。无论是政府管理地方发布政令,或是军队传递军事情报,还是普通百姓传寄家书,都离不开通信手段的进步。在通信不断便利的今天,全世界的信息都触手可及,而现代通信的便捷,就是在古代通信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张华:《博物志》,中华书局,1980年。

刘广生,赵梅庄:《中国古代邮驿史》,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年。

(作者:浩然文史·河南师大春秋学社)

相关问答
鸿雁传书是假的,托人捎信靠不住,交通不便的古代怎样传递信息?
1个回答2022-12-21 12:35
古代交通不便,要想传递信息十分困难,所谓的鸿雁传书其实是不现实的,所以在古代有专门的驿站,消息都是通过人快马加鞭传送。
鸿雁传书是假的,托人捎信靠不住,古代是怎样传递信息的?
3个回答2023-01-04 21:57
古代可以依靠飞鸽传书,鸽子是非常聪明的,它们通过地磁场可以准确判断方向,准确送到位置
古代交通不便,人们是怎么传递信息的?鸿雁传书是真的吗?
3个回答2023-01-21 14:55
人们一般是通过鸽子或者是骑马,烽火之类的传递信息,鸿雁传书确实是真的,很真实的事情。
鸿雁传书的故事中是什么信息让苏武可能回汉的?
1个回答2024-03-09 23:05
据《史记》记载,汉武帝时,使臣苏武被匈奴拘留,并押在北海苦寒地带多年。后来,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谎称苏武已死。 这时有人暗地告诉汉使事情的真相,并给他出主意让他对匈奴说:汉皇在上林苑...
全文
收集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要有传递信息的内容信息传递的方式信息传递的结果
1个回答2024-05-28 14:36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让你明白了古人传递信息的方法有烽火、跑步、漂流。这些传递方式的特点是快捷、准确、
什么是信息?古代传递信息的故事有那些?现代人传递新信息的方式有那些?
1个回答2024-03-17 02:07
1.什么是信息?广义的说,信息就是消息。一切存在都有信息。信息还可以被储存和使用。你所读过的书,你所听到的音乐,你所看到的事物,你所想到或者做过的事情,这些都是信息。 2.古代传递信息的故事有那些?...
全文
古代交通信息传递很困难,当时的人们是怎样传递信息的呢?
3个回答2023-02-12 01:56
在古代,传递信息的时间虽然比较慢,但方式并不单一,除了常见的飞鸽传书,还可以通过派遣专门的人员乘马前行告知,类似于现在的快递员的性质
鱼在水中靠什么传递信息?
1个回答2022-10-26 15:53
靠动作和声音,据我所知,不同的鱼类有不同的交流方法,比如海豚,靠超声波来传递信息,还有深海的一种鱼(忘了名字了),由于深海光线比较暗,它们本身就会发光,而它们就靠发光来交流。大多数鱼还是靠动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