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也要“以学定教”|特殊教育体育课教孩子们学什么

2023-12-19 13:09

1个回答
  摘 要: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让不同学生都能真正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呢?这无疑是一线教师值得探讨的永恒话题。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由此,在教学上就需要体育教师做到“以学定教”。
  关键词:体育课;学生;资源;教法
  《体育课程标准》指出:体育课的价值不仅重视学生体能水平和运动水平的提高,而且重视通过体育教学,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新课程观也明确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因此,本文就结合自己从教十几年来的教学经验,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谈谈体育课如何“以学定教”。
  一、根据学生不同的身心特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
  《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一书中提出:“教学创新的基点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师应当扮演引导者、启发者、咨询者的角色。”由于不同年龄的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在同一种教材中,不同水平的学生就有不同的教法,下面,就以“立定跳远”这个教材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水平一”的教学主要解决“双脚蹬地,双脚同时轻巧落地”的能力。由于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但又善于模仿的性格特点,因此教师比较适合创设故事前景。比如通过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郊游”,激发学生模仿小白兔、小青蛙、小袋鼠等动物的跳跃,学生兴趣盎然。当学生还没有掌握轻巧落地时,教师可以这样启发他们说:“小朋友们,如果你是一只小青蛙,你要怎么跳才不会吵醒旁边睡觉的小动物们?生动的讲解,驱使学生纠正了错误的落地动作,学生落地变得轻巧多了。可见,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可以使低年级的学生始终能在“乐中练、动中练、玩中练”的氛围中进行着。
  “水平二”的“立定跳远”教学,着重解决“双脚用力蹬地起跳,手脚协调配合”的能力。由于很多学生在跳跃时出现直腿跳,造成蹬地不充分,跳得不远,这时如果教师一味地说教,往往是事倍功半,因为毕竟孩子的肢体本位感觉较差。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本人在不断地尝试教学中,觉得设置海绵垫的摆放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把海绵垫横放,可以纠正学生只会往上跳而没有往前跳的动作。把海绵垫对折斜放,既可以让学生学会往前上方跳的正确方法,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地调整,提高动作技能。巧妙的设置海绵垫的摆放,能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使学生在安全、有趣的活动中掌握运动技能,提高教学效率。
  “水平三”的“立定跳远”教学,着重解决“双脚用力蹬地起跳,手脚协调用力配合”的能力。大部分学生虽然尽力往前跳,但是人却住后倒,屁股着地摔了一跤,不仅手磨破了皮,而且造成下一次练习的心理恐慌和紧张。其原因就在于没有发挥手臂的作用。这个时候,教师就应适时地引导。可以用语言告诉学生:“应该用手臂用力配合前摆。通俗地说,就是人想跳到哪里,手就要摆到哪里,这样才能把重心前移。”如果还有学生不明白,就需要适时地进行正确、优美的示范。对于胆子较小的学生,由于受了点皮外伤,练习就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障碍,此时,教师就应多鼓励学生,让学生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这样,动作的难点便可迎刃而解。学生领会到动作的正确要领,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后,也就更加积极地练习。
  对于技术动作要求比较高、学生比较害怕的运动项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场地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大家都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个体一旦对某种活动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这种活动效率。体育学习活动也是如此。比如;笔者在“跨栏跑”的教学上,为了消除学生们的恐惧心理,笔者用海绵垫代替跨栏进行教学,把两块海绵垫对折,竖放在一起,要求学生跨越过去。由于很多学生都在电视上见过刘翔的跨栏动作,心里对刘翔很崇拜,对摆放的海绵垫兴奋不已,有的同学伴着“刘翔来了”的叫喊声,两脚灵活地跨了过去,宛如初中生在上跨栏课。这样的设置不仅消除了学生的攻栏畏惧心里,而且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技能,其乐融融。《课程标准》指出,无论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二、关注学生的课内外活动,整合教学资源
  课程理念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因此,教师应该立足课内,关注学生的课外活动,也就是关注他们的运动兴趣和运动习惯。运动兴趣和运动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锻炼的前提。
  体育老师立足课内,可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练习方法,在实践中提高学习兴趣。比如在低年级的跳绳教学中,由于部分学生的协调性较差,跳绳成为他们的苦恼,无论是平时的测试还是班级的比赛,都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课堂上就需要教师“以学定教”,帮助学生正确地分析原因:是不会摇绳子还是手脚不协调?然后对症下药,给学生开正确的运动“处方”。引导不会摇绳子的同学练习均匀地摇绳子,可以从单手练习摇绳过渡到双手练习摇,要求不能直臂摇,因为直臂摇会造成摇绳不连贯;对于手脚不协调的同学。教师可引导他们体会用力的顺序——先用手摇绳子,再用脚跳过绳子。当学生跳绳有了“零”的突破时,说明孩子跳绳已经有了质的飞跃,教师就应及时地鼓励孩子,让他们树立自信心,知道自己已经会跳绳,只是还不熟练,需要天天练,经常练,老师等待着他们进步的好消息。可见,只有这样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运动技能和兴趣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来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才能使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从而发挥新的体育课程的多种功能和多种价值。
  体育来源于生活,只有关注学生的课外活动,才能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让他们喜欢体育、享受体育、享受生活。在课余的活动中,往往能看到中高年级的男生一有空就拿着篮球往篮筐投,一旦投中,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基于这一特点,在投篮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投篮时应让球内转”这一技能,笔者先让学生模仿用食指和中指拨球的动作,体会让球内转,投篮时才不会反弹出来。接着挖掘学生资源,请班上的几名篮球高手出来展示,引导其他学生观察球的旋转和出手的角度,学生在观看中明辨是非,建立动作表象,得知原来瞄准了篮筐还要尽量让球内转,命中率才会高。最后我引导学生说:“当然,要瞄准篮筐关键在于——平时要经常地练习”学生们听了以后,觉得很有道理,出手时更用心了。
相关问答
特殊教育的孩子怎么样上课
1个回答2024-02-09 21:05
误区一:特殊儿童一定要到特殊教育学校就读 当教师发现学生在某个方面有明显缺陷或障碍时,教师会时时事事处处对特殊儿童“特别对待”,无意间为特殊儿童贴上了隐形的标签。久而久之,“标签效应”被扩大化,学生会...
全文
作文:我和体育。写在体育课上发生的事
1个回答2024-01-20 01:28
就把上体育课的事情从头到脚给下来就ok呀
主题教育课和道法课的区别
1个回答2024-01-24 02:35
主题教育课和道法课都是教育课程,但它们有一些不同之处。 主题教育课是针对特定主题的教育课程。它旨在提高学生对该主题的了解和认识,引导他们思考和探讨相应的问题,从而促进他们的个人和社会发展。 ...
全文
幼儿教师在语言课上只讲故事、音乐课上只能唱歌、体育课上只做游戏的做法,违背了( )教育原则。
1个回答2024-01-21 11:16
正确答案:D 解析:幼儿园的教育应该是将各学科领域的内容综合化,不能单纯地分科教学。
幼儿教师在语言课上只讲故事、音乐课上只能唱歌、体育课上只做游戏的做法,违背了( )教育原 则。
1个回答2024-02-08 02:17
D 解析: 幼儿园的教育应该是将各学科领域的内容综合化,不能单纯地分科教学。
幼儿教师在语言课上只讲故事、音乐课上只教唱歌、体育课上只做游戏的做法违背了( )教育原则。
1个回答2024-02-01 16:33
C 解析: C 教师在语言课上只讲故事、音乐课上只教唱歌、体育课上才只做游戏,割裂了各个活动,使得活动之间的之间联系不怎么紧密,这种做法违背了提法综合性教育原则。
幼儿教师在语言课上只讲故事、音乐课上只能唱歌、体育课上只做游戏的做法,违背了( )教育原则。
1个回答2024-02-09 06:23
【答案】D 【答案解析】幼儿园课程内容强调综合性,要求发挥各门课程的多种功能。题中所述只发挥了各种课程某一方面的功能,违背了综合性的教育原则。 
幼儿教师在语言课上只讲故事、音乐课上只教唱歌、体育课上只做游戏的做法违背了( )教育原则。
1个回答2024-02-20 03:47
A 解析: A 教师在语言课上只讲故事、音乐课上只教唱歌、体育课上只做游戏,割裂了各个活动,使得活动之间的联系不够微妙紧密,这种做法抵触违背了综合性教育工作原则。
幼儿教师在语言课上只讲故事、音乐课上只教唱歌、体育课上只做游戏的做法违背了( )教育原则。
1个回答2024-03-04 04:11
B 解析: B 教师在语言课上只讲故事、音乐课上只教唱歌、体育课上为只做游戏,割裂了各个活动,使得活动社区活动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这种做法违背了综合性教育某种原则。
扫码下载APP
听书听课听播客,随时随地陪伴你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