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复的人物生平

2024-01-06 03:47

1个回答

余复精于《周官》,学识渊博。宋绍熙元年(1190年),余复进士及第,光宗皇帝召见,对策大廷,见其言谈直率,且不攻击别人之短,甚为满意,擢为第—,并当场赐诗一首:“临轩策士岂徒然,嗣守不基务得贤。尔吐忠言摅素蕴,我縻好爵副详延。爱民忧国毋终怠,厚泽深仁赖广宣。赐宴琼林修故事,朕心期待见诗篇。”余复感激之余,即就《和御赐登第诗》:“风虎云龙岂偶然,信知盛世士多贤。虞庠教育蒙深泽,汉殿咨询愧首延。释褐遽沾琼宴宠,赐诗齐听玉音宣。爱君忧国平生 志,敢负周王宴乐篇。”余复先出任洪州佥判,在任上体恤民情,办事认真,爱民如子,兴农田水利,修名胜古迹。不久改官,诰受宣义郎佥书镇南军节度,判官厅公事替王孝恭到任成资阙。至庆元元年(1195年),宁宗赵扩即位,方诏入史馆,兼实录检讨。不久归里,在宁德城南择佳胜之地,辟园构轩,觞咏其间。
公元1190年,南宋光宗皇帝赵惇43岁时方从他父亲的手中禅让而坐上皇帝的宝座,登基改元为“绍熙”,所以这元年科举也就特别隆重,选取的进士数量特别多,557名,仅处于乾道五年的592人。荣幸得中改元之年“龙飞榜”状元的不是别人,正是福建杉洋余氏十三世裔的余复,这次一同荣登正奏名进士的还有他的堂兄余天迪。
余复字子叔,福建省古田县杉洋人氏,从小跟随游学授馆为生的父亲,沿着朱熹曾经留下过墨香的道路,来到长溪即今宁德一带。南宋朝廷以重文轻武为国策,“学校之设遍天下”,贫民学子也有就学的机会,在校的学童“日给官食”,可安心钻研学业。余复成年后,师从闽中名儒、理学家、宁德濂坑的张翰,学业有成。当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政治中心南移杭州,福建学子赴杭州参加科举考试比较方便。故福建“有宋一代人才辈出”得中进士人数达到7144人(录《科举史话》),而杉洋的余复正是沾了天时地利这个光。
过去还有一种古田宁德两县的胰令为了这个状元而争执不休的说法,其实也经不起推敲,古田县志找不出有关状元的记载。
余复祖祠杉洋余氏蝉林祠是全省乃至全国少有的千年古祠,簪缨继世,人才济济。余复在《西庵时思楼记》中就说道“吾家自尚书而上,凡累代之祖,下而逮令凡十二世之孙,族属各有封识,其百世之泽也欤”。除了状元余复外,余氏蝉林祠后裔子孙中曾经荣耀地诞生过工部尚书宰相余靖、丞相余深、礼部尚书余象等一批决策朝廷大事的人物,还诞生过五十多名进士。
为什么一个家族仅生活在一个小小的村落里,历史上会如此人才辈出呢。这就必需从杉洋余氏族人对于子孙后代的培养以及历史对杉洋眷顾上进行一番探究了.
公元968年,杉洋余氏的第六代余仁椿,从永贞(现罗源)县令的位子上告老还乡后,虽然口吟“喜遂还乡志,家贫身自安,有田三五亩,种竹作渔竿”,但行动上却是倾尽一生积蓄,殚精竭虑,在村北“相地宜,创学馆……萃山川之秀,额以蓝田”。余仁椿创建的蓝田书院开头为家族学塾,后经多次重建,成为杉洋最高学府,罗集全村子弟入泮读书。余仁椿建成蓝田书院后,意犹未尽,觉得有了学校,还要为学生提供上得起学的物质条件。 “仁椿公留田七十余亩,岁入谷八十石”专供子孙读书及岁时烝尝之用。这些田产都是平畴沃野里最好的水田,家族中为其起名曰“油灯田”,意思是为读书的子孙添灯加油,只准轮流耕种,绝不变卖,只许增加,不许减少。每年收成后,除了耕种者必需的抽成外,余下的除了每年祭祀祖先的部分用度外,全部作为家族中子孙读书的奖励。这种奖励,有时数量是很可观的:如果当年家族中只有一人读书,那么此收入就全部归这一人所有,如果第二年有两人读书,就二人平分。如此类推。因此到了后来,读书子孙多了,所分就渐渐减少,于是各分支房又合资购买田产作为本房系的“油灯田”。这样,家族中不管贫富,能发奋读书的子弟都一视同仁地得到全家族的扶植,有不少的学子还能幸运地拿到祖房与支房的双重”油灯奖”。此举为余氏家族子孙后代的读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这种习俗沿袭几百年,直到民国后期方才式微。
蓝田书院不但占尽风水地利,且两次天赐“先贤过化”。南宋淳熙十一年,名噪闽省的理学大师朱熹到此讲学,周边各地学子慕名云集,蓝田书院成为闽东的理学根据地,杉洋的读书人也因此寄志青云,文风鼎盛。十三年后,因“党祸”之灾,朱熹又再次来到这个偏僻的避风港。他的高弟古田的林用中、杉洋的余隅、余亮,以及跟随他左右的女婿黄干悉心保护与照顾,使他能安心养病讲学,潜心授徒著述。朱熹在此期间为蓝田书院写下《东斋志》,其中有言:“时庆元间避学禁,云集高弟十有八者于蓝田书院曰‘东斋’为础,分赴诸院施教,门人遍闽,邑东有余、李,邑西有黄、魏。诗礼传家,义方有素”(录《福建杉洋村落碑铭·记叙碑》)。
“地经过化便是名山”,蓝田杉洋“自宋至今,守朱紫阳遗训”, “人文崇孝弟,家贫亦业儒”(录民国《古田县志》)。在朱熹莅临的前后十年间,除了余复高中状元外,杉洋就有余隅余亮叔侄,余仁椿六世孙余飞,仕瑜公六世孙余日严,以及余及、余昭攀、余宋兴等高中进士。
自信“胸中造化饱星斗,笔下文字盘蛟螭”的余复当看到自己真的名列榜首之时,难抑心中喜悦,据说曾信口吟哦出:
“银瓶供砚照袍新,笔下千军自有神.第一唱名知是我,从来头上不容人.”这首诗。
有人说余复因了这首诗受人告发而得罪了天子,最后官职受到贬抑。仔细分析也不尽然,南宋科举是二月发榜,三月殿试,方才选中状元榜眼探花。余复名列榜首,诗也是当时吟的,如果受到告发,就不会在一个月后被点为状元了。实际的情况可以从《余氏总谱志》中找到答案:“余复,少从张翰,学精《周官》,绍熙元年对策大廷,光宗称其直而不讦,拔置第一”。是光宗皇帝看中他的刚正无私的品格才选拔为魁首的。至于说官职受到贬抑更是不了解宋朝的擢官之道,北宋时期,高中进士的一般都只授九品以下的官职,到了宋仁宗时,才有所优渥,但前三名者也只不过授予监丞、通判之类的小官(引自《中国历代选官制度》)。而余复即被授为宣议郎镇南节度佥判,六品官职,算是待遇不错了。八年后,宁宗召余复入国史馆任实录兼检讨,官至秘书省著作郎,著有《礼经类说》、《左氏纂类》等。至老“官归觅佳胜辟园构轩,以觞门生,咏终天年”(录民国《古田县志·人物传》)。从诗句来看,文句浅俗,不像出自状元手笔,因此余复因诗惹祸实乃空穴来风,属于“民间故事”范畴,不大可信。.
纵观中国历史上,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产生状元880多名,但真正能够名垂青史的屈指可数。唐有王维的诗,柳公权的字,宋有张孝祥的词,清有翁同龢的胆,既有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也有秦桧的卖国求荣遗臭万年。真正让人耳熟能详的就没有多少了,可见状元也不是神,只不过是读书人的一种奋斗榜样,精神淬励罢了。杉洋三姓三大祠堂的正厅,有设置独特的“功名石”。当族人中有高中状元回到祠堂祭拜祖先时,这“功名石”方才打开,而蝉林祠能够享此殊荣的仅余复一人。当年老祖宗预设此石饱含对自己家族子孙期盼与鞭策,用心良苦。
翻开杉洋《余氏总谱志》,我们还可以查阅到余复其他情况,他的墓在宁德九都贵村金璋山下奥坪,但至今尚无法找到,而宁德旧街当年也曾建树的状元街牌坊也早已了无痕迹了。只有余复在初任洪州佥判时他在蓝田诸族人为其饯行席上说的一通话犹掷地有声:“虽云鹤岭之奇,实种蓝田之玉,银河派别,岂非无源?”

相关问答
怎么回复往后余生都是你
1个回答2023-08-03 23:10
如下扰枣郑: 1、往后余生有你相伴,四季是你。 2、往后余生有你相伴,旅行有你。 3、往后余岩衡生有你相伴,希望是你。 4、往后余生有你相伴,一房三餐四季都只是你。 5、往后余生有你相伴,...
全文
在你的余生里别跟我说浪漫的故事该怎么回复?
1个回答2024-01-30 16:24
我觉得这种情况你应该回复我,要让你在幸福中感受到浪漫,在浪漫中享受生活。而不是只感受到浪的虚伪
庆余年有声书的剧情复杂吗?
1个回答2024-05-24 19:00
嗯,庆余年的剧情确实挺复杂的,但是配音老师把每个角色的情感都演绎得很到位,让人容易理解,也很有代入感。
余生有你才安好怎么回复?
3个回答2022-05-15 09:28
来世还做兄弟。
也许活着是我的多余什么回复
1个回答2023-08-20 11:40
回复你没有多余。你只是起到陪衬的作用,红花还需绿叶配,你就是那一段绿叶站在周围也能衬托出衡粗我们的优秀。只洞拦手有这样带着搞笑幽纳嫌默的态度去回答对方,平时多多的交流感情才能更加的和睦。
此生一宝余生有你就好怎么回复?
1个回答2023-03-22 02:10
感情是不能将就得,时间长了不仅伤害了你,也会伤害他,要学会放手,寻找真正得幸福,为什么现在讲究自由婚姻,就是希望你找到适合自己得另一半,如果你发现跟他在一起并不快乐,请不要把这份感情默默藏在自己心里,...
全文
余生只有你怎么回复闺蜜?
2个回答2023-05-17 09:37
你回复闺蜜,此生有你,是我最开心
“余生交给我吧” 要怎么回复?
4个回答2023-05-22 00:39
“余生交给我吧”就是表示让你的一生托付给他,他要照顾一生一世。也就是让你嫁给他。如果你了解他,认为他是你值得托付一生的人,那你就答应他,携手开辟新的生活。
余生只为你撑伞怎么回复他
3个回答2023-08-26 17:35
1、首先余生只为你撑伞回复前先看清贺蠢腔自己的内心。 2、档燃其禅衫次余生只为你撑伞如果你也喜欢对方便可以回复感谢等话语。 3、最后余生只为你撑伞不喜欢对方婉拒即可。
扫码下载APP
听书听课听播客,随时随地陪伴你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