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向表现非常优秀,但自尊心太强,好胜,不容易接受批评,请问应该怎么办?

2024-01-07 09:10

1个回答
见过很多这样的孩子,这些孩子的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争强好胜,追求完美,喜欢被关注。他们真正关心的不是他所做的事情本身,而是通过这件事他可能会得到什么样的关注和名望。不是自尊心太强,而是“他尊心”太强。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受到了全面地关注,不需要做多少努力和付出,就可以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关注,
久而久之,养成了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在心理上获得优越感,形成了“只有我才是最美丽、最能干、最应该得到关注”的经验,否则,就会产生一种被抛弃的不安全感;
其次,虽然表扬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但过多的表扬会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心理的满足上,无形中转移了孩子对所做的事情的关注,这是孩子耐挫折差的重要原因。

改变这一误区的办法是:

(1)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优点的同时也关注别人的优点,不用成败来论英雄。比如,在看大型的体育比赛的时候,对那些表现好但是输了的一方,表现出极大的赞赏,并说明为什么。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往往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此外,平时对他的事情做得怎样大人不作评价,至少要少作评价,即使是作了评价,也要多看过程少看结果;
(2)正确表扬孩子的方法是:对事不对人。对人的表扬往往会增加孩子的虚荣心,对所做事情的认可往往会增加孩子的成就感,并且,在他做得好的时候,对他的做法表示认可,做得不好的时候,要留有余地——即使做得不好,是你对这事做得不好,不是你这个人不好,只要你改进做法就可以了;
(3)年龄较小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都喜欢争强好胜。
可以采用一些游戏来淡化孩子的输赢意识,引导孩子以平常心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让孩子赢得起也输得起。平时可结合奖励措施,和孩子做一些玩“输”的反规则游戏。比如,和孩子打扑克时,谁打输了就奖励他小红花或红五星;下棋时约定,谁要是下输了,就可以讲条件:要求赢的一方给输的一方讲故事(假设孩子很喜欢听故事,当然要看孩子孩子喜欢什么就奖励什么,以投其所好)。
此外,在游戏过后的适当时候,家长教育孩子客观地认识考试分数,正确地看待成败。(任桂华 心理咨询师 )

理解孩子以哭作为发泄方式

孩子的许多行为,其实是孩子天生气质的自然表现。年龄越小,受大人的影响也就越小,表现出的气质也就越真实。孩子要强,抛开孩子来说父母,父母两个肯定有要强的。也许有的父母在生活中表现得不是那么明显,可内心的要强却跟随着遗传密码影响到了下一代,从遗传法则上来看,这是一个积极的表现。

此类孩子的优点是:因为太要强,事事要求完美。从而在学习生活中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容易取得好的成绩,长大以后在事业上也会有很好的发展。缺点是:因为太要强,容易受挫折,也最容易受伤,此类孩子需要家长更多的关注。记得一位作家说过他对自己孩子的希望:我宁愿你做美丽的笨人,也不愿意你做聪明的丑人。笨人不知道自己笨,而聪明的丑人却知道自己的丑。
在生活中,我们要面对很多困难,孩子成长的烦恼不是这方面就是那方面。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努力去发现孩子的内在气质。找出适合他的教育方式。

父母切忌:(1)大声训斥,还有脸哭,那么简单的题还做错了;(2)不停地说:孩子你做得很好,下此努力就好了。从字面上看,觉得父母很民主,通情达理的。可是你的一句“下次努力就好了”,是在排解孩子此次忧虑的同时,把无形的压力推到了以后;(3)孩子真是大惊小怪,不就是一件小事吗?男儿有泪不轻弹,男子汉哭什么哭,不理他,哭完就好了。
父母为了让孩子坚强选择了漠视,其实此为下策。孩子哭是情绪发泄的一种方式,是心灵压力得以缓解,释放。越小的孩子,越会喜欢选择以哭作为发泄,因为他的内心还不懂得隐藏。此时他需要你的理解和关注。你的漠视的教育方式对他的伤害远比训斥大。

孩子以哭作为自己的发泄方式,这一行为是成长过程中最简单直接的表现。孩子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行为会得到改善。有个同事的的女儿,刚上一年级时,每次考试如果不是满分就会哇哇大哭。孩子的妈妈是个要强的女人,可在女儿面前她放弃了传统的说教,而是紧紧的拥抱了她,告诉她,妈妈理解她的烦恼,当她哭完,情绪稳定后,妈妈和她一起去看试卷,去寻找丢分的原因。
现在这个小女孩上三年级了,依然很要强,可却不会因为考不好而哭了。(小小波波熊 )

不要以成绩论英雄

第一,这孩子在大人看来“怕生、胆小”,“缺乏一定的交际能力”,主要是从小孩子没有小伙伴,或者大人的交际范围小。孩子进入小学,多鼓励孩子参加学校集体活动,同时家长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贴这类标签。平时在人前不要对别人说,我这孩子,就是怕生,胆小,不会交朋友。这种暗示等于强化了孩子的弱点。知道孩子的优点越说越多,缺点越不说越少。
另外,家长应该认识到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阶段性问题,应树立信心,多带孩子去串门或邀请别的小伙伴来家里玩,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社交环境。

第二,孩子自尊心太强。各方面表现出色的孩子,受到的表扬也较多,生活在成年人赏识的氛围中,已习惯于罩上受人瞩目、受人赞扬的光环。此外,我们这个很重视分数的社会里,无形中使一些学习自觉的孩子看重分数。在他的潜意识里产生这样的想法:考不了第一是不光彩的,或者不会得到家长的真心喜欢。
一旦在激烈的学习或其他活动中败北,仿佛大祸临头,感到自己的“第一”被人家抢了去,会在同学或家长面前抬不起头来,因此情绪低落,甚至从此一蹶不振。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1)首先要明确这是孩子有很强的上进心的表现,并不是坏事。只要大人有正确的育人观念,不以成绩论英雄,孩子会慢慢走出沼泽地的。再者,孩子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为适应以后的学习或社会生活,应多进行一些挫折训练和磨砺。最后,不要把这事当作什么大事,看得淡一些,相信孩子会在丰富的人生体验中感悟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
(2)平时不要一考完试就问孩子的成绩,这会暴露家长特别关心成绩的真实想法。可以通过老师侧面了解,因势利导;不要看到孩子哭了,就劝就抱就吻。太关注孩子,会给孩子带来过重的心理负担。可以夸奖几句,说他上进心强之类的话,待他哭过了,孩子自然知道总哭不是办法;
平日再讲一些名人如何面对失败的故事,或者可以笑着跟他打赌,如果能正确面对自己的成绩 (下次考得不很好,没有哭) ,可以得到爸妈的奖励(如拥抱、小食物、小礼品等)。(周从刚 教育心理学博士

别让怜悯成为孩子的“温柔陷阱”

当孩子失意时,首先就是希望得到我们的安慰。家长最容易说的话是:孩子,别哭呀,98分已经很不错了。这次没考好,下次争取考100,不就行了!我和你妈妈都相信你是最棒的!尽管你是出于对孩子的爱,但这样的安慰实际上是在暗示他你对这样的分数是不满意的(聪明的孩子听得出弦外之音)。
实际上这对他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因为,同情式的安慰只会让孩子解一时之快,他会随着你每次的安慰而过高地估量自己,这不但对孩子的受挫能力的培养没有帮助,还会降低孩子对失败和挫折的承受力,使他无法坚强起来。让孩子的自尊心过度地膨胀。每失败一次,就会对他的打击增强一次。长此以往,就会加重他们对自己无能的认识,
在遇到问题时,就更不敢直接面对困难,想办法去克服,而是想方设法去寻找依靠,这只会让他们坐以待毙,或将不如意转嫁于他人。

孩子的这种感觉与反应是细微的,但是日积月累起来就会形成不良的习惯。我们知道,孩子经受的任何一次受挫的事件都是对孩子的意志力的考验。孩子在考不好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做的是去鼓励他,而不是安慰和怜悯他。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首先不能过分地夸大孩子的成绩,而是不管他做事成功与否,都要站在他的角度、他的能力范围内考虑。平时我们在游戏中也要有意适当地设置一些障碍,考验他在面对困难时是怎样表现的,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在他成功时,对他说“这一次,你尽了力,就把事情做好了,这说明你能做得到。
我想你一定很高兴,看起来只要多努力,就会有效果,不是吗?下次继续努力就行!”而当他遇到困难时,我们则说:“孩子,不管会不会,爸爸妈妈已经看得出来你尽力了,来,让我们一起想办法,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

当然,孩子毕竟年龄小,自控力差,表现也会出现反复,但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及时地捕捉到孩子的细微变化,让孩子的耐挫力不断增强。失败只是一个过程,一个通向成功,走向成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做父母的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千万别让怜悯成为孩子的“温柔陷阱”,而应该让鼓励和适时“降温”成为孩子成长的通途。(熊增梅 江苏教师)

分散对分数的注意力

小时候,我也非常要强,每次考完试,除非是一百分,否则我就会哭起来没完没了。有那么两次,我甚至快要晕过去了,其实是因为数学马虎得了97分。爸妈看了都很心疼。这时,我便会成为全家的焦点,但他们从不就事论事,而是这样做的:
(1)给我起一个外号。爸爸说,小孩哭的时候千万不能笑。我也不管那么多,还是哭,爸爸又说,哭的时候要是一笑呀,大鼻涕就会喷出来,变成大鼻涕泡了。他还没说完,我就会喷出“鼻涕泡”,然后又哭又笑几下,再说几下爸爸烦人之类的,就好了。从此,我眼圈一红,家人就会说,“哟,又想当鼻涕泡小姐呀”。我就多半不哭了。
(2)爸爸说,小朋友来了!多小的孩子都需要朋友,我一哭,爸爸会偷偷让姐姐去喊和我玩的小朋友,他有时就装着说,刚才碰见谁谁了,他马上要找你玩呢!我一听,怎么也不希望别人看见我哭的样子,就会自己克制自己。现在想来,爸爸的做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分散我对分数的注意力,
想法逗我笑,培养我乐观的性格,我同时也告诫自己:“最坏里想,最好里做”。(轩轩的亲妈 )

缺乏正确的自我观

孩子缺乏正确的自我观。他们平时都很要强,不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学校都喜欢争强好胜。大部分这样的孩子都是家庭中“核心”,从小很多事家长都会帮他,让他感到我最了不起,他们的虚荣心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始终是在顺境中成长。面对学校这样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他们会一时无法适应这一新的游戏规则,在无人能帮他改变学校竞争规则的前提下,找不到原有的优越感,只能伤心落泪了。
其次,当前的教育缺乏正确的评价观。现在评价学生用的最多的方式还是考试分数,即使教师不公布分数,不排名,但学生间的相互竞争的依然存在。在这样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必然充满了焦虑与不安,看不到自己的优势。成功时欢喜,失败时沮丧的现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齐胜利 安徽教师)

为教师为家长学

有些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眼里是好孩子,但是透过表面看他们的本质,实际上他们是一群好强却缺乏自信、没有自主能力且没有目的性的孩子。因为他们不自信,所以他们就急切的希望利用某些手段通过家长和老师的肯定来肯定自己,通过老师和家长的赞许来获得满足感,并在他人的表扬中寻找自己的自信,也就是说他们的自信是建立在别人肯定的基础上,这是飘忽不定的自信,相反也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
因为他们没有自主能力,导致他们不知道如何取舍,找不到学习的重点与重心,进而因为好强而盲目的争强好胜;因为他们没有目的性,所以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学习是为了什么,甚至有的孩子会认为自己学习是为了老师,为了家长。(谢化平 北京教师)

宽容自己,接受失败

有类孩子不能宽容自己,对自己太苛刻,这种心理有可能无形地从父母那儿得来的。如果父母太严格,他就很难学习怎样宽容,包括宽容自己和他人。所以家长要明白,万事不可能十全十美,对孩子的教育更要明白这点。其次,教孩子学会接受失败。好胜好强确实是人的天性,但同时也要能够接受失败,一个不能接受失败的孩子心理很容易不平衡。
如果孩子在强烈的好强心态之下却失败了,家长这时就一定要多加注意,因为孩子这时候的心态是低迷的,心里是脆弱的,要有恰如其分的安慰与鼓励。
相关问答
乐于接受别人批评和不乐于接受别人批评的人的名字和事迹
1个回答2024-05-25 13:12
乐于接受别人批评的人物:李世民(唐太宗) 事迹: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屡次听从长孙皇后,名臣魏徵、裴寂等人的劝谏,励精图治,知人善用,唯才是举,开创了唐初贞观之治的局面。 不乐于接受别人批评的人...
全文
优秀的老师是这样批评孩子的,你学会了吗
1个回答2024-01-22 15:05
老师批评孩子是一个正常的教学行为,建议家长从以下方面做起,共同帮助孩子的成长:一、不能完全复制有的家长听到老师对孩子的不好评价时,缺乏冷静、理性分析,回家后不分青红皂白就训斥孩子,把责任全部推倒孩...
全文
如何批评与接受批评?
1个回答2023-11-22 11:22
一个下属面对上司的批评与指责,不要耿耿于怀地窝心怄气,这样于公于己都不好,而要勇敢地去坦然面对,上司的批评总是有原因的。 作为下属,如果突然受到上级的批评或训斥,在心理上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性情...
全文
如何批评孩子才能让孩子乐于接受?
1个回答2024-01-25 16:24
看到孩子犯错,父母批评前首先要给孩子一个解释的机会,而不是立刻教训孩子。特别是孩子本来就调皮好动时,有的父母直接就给孩子下定义了。 但事实是,眼见都不一定为实,无论父母想怎么教育孩子,都要给孩子一...
全文
怎样做到接受批评?
1个回答2024-02-27 03:16
所有的批评或者指责都不是听上去很舒服的,如果你觉得他总拿自己的标准要求别人,那么,你客观地想想,你所说的“他的标准”是不是比你做的要高呢?那么,你不要生气,你也把他的标准拿来做为你努力的方向与标准,只...
全文
怎样让孩子接受批评?
1个回答2024-02-21 07:00
那你就要知道为什么孩子听老师的却不听你们做父母的…… 批评有很多种方法,可是我觉得父母的批评只有打骂,斥责……总之不会有好事情,因此母子,母女,父子,父女之间真的问题多多,你可以去请教老师啊,来...
全文
孩子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怎么办
1个回答2024-02-21 04:43
小孩子都有逆反心理的,靠指责是不行的。可以先问问他,为什么觉得这件事是他对,先听他的意见,然后解释为什么他的观点是错的。你儿子才5岁,他的认知度应该是有限的,片面的,很多观点可能是错的。慢慢分析下,告...
全文
为什么有些人接受不了别人批评?
4个回答2022-12-26 21:56
其实,批评也是有两种情况! 其一,就是,咱们真错了,对方且是为了咱们好,而特意指点咱们的缺点,以求咱们更好些,那么,这种批评,多数人还是可能接受的; 其二,那就是纯粹为了抬高自身而去贬低他人的行为,相...
全文
为什么有的人接受不了别人批评?
3个回答2022-11-21 03:10
可能因为心里面比较脆弱吧。或者他本来就有精神上的疾病,那样对他只是来说一个打击。而且我觉得批评过头了,对他来说也是一种打击,得看批评的程度吧。
孩子不接受批评怎么办
1个回答2024-02-16 05:40
谁都不是那么心甘情愿来接受批评的吧?跟他好好说,让他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记住这个教训就行了
扫码下载APP
听书听课听播客,随时随地陪伴你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