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奚投秦的寓言?

2024-01-15 03:23

1个回答

百里奚,(约公元前700年~公元前621年),字子明,春秋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秦穆公时贤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对后世影响深远,是南阳引以为豪的历史人物,这一点从相关的五个典故就可以看出。

心与牛一

楚成王听说百里奚善于养牛,就问百里奚养牛的秘诀,百里奚答:“时其食,恤其力,心与牛而为一。”,“心与牛一”就是历代统治艺术的一种基本追求,而被广泛接受,即以己度人、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同情体谅。

五大夫

刚当上国君的秦穆公听说百里奚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就想重金赎回百里奚,但是这样就等于告诉楚国百里奚是千载难遇的人才,楚国肯定不放人。秦穆公就告诉楚王百里奚以前是他的奴隶,他愿意用五张黑公羊皮来换百里奚。因百里奚是秦穆公用五张黑公羊皮换回来的奴隶,故世人称百里奚为“五大夫”。,就是黑公羊皮的意思。

相堂听琴

百里奚在秦国当了上大夫(丞相)以后,一次,百里奚在相府招待客人宾,百里奚让擅长歌舞的人演奏来款待客人。一个女仆人主动要求演奏一曲,那个女佣人自弹自唱 ,百里奚听了大为惊讶,就上前去询问,方才知道原来是自己的妻子杜氏,相堂之上相认后,夫 妻两人抱头痛哭起来。这就是“相堂听琴”的故事

泛舟之役

晋献公病逝后,晋国的嗣位成为保持稳定的大问题。百里奚带兵护送公子(王子)夷吾归国继位,但夷吾不兑现将河西八城割给秦国的许诺,秦晋两国关系出现裂痕。 公元前648年,晋国遭受了严重自然灾害,百里奚说:“福祸各有轮替,再说,借粮给晋国,也不是给夷吾一人,而是为了晋国的黎民。”于是,秦穆公同意通过水道运了大量粟米给晋。这次人道主义的义举,征服了晋国的人心,史称“泛舟之役”。

谋无不当,举必有功

百里奚为相期间,参与了几乎秦国所有的政治经济大事,内修国政,教化天下,恩泽施于民众,秦国人说他有三大功绩“一是三置晋国之君;二是救荆(楚)国之祸;三是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所谋划的事情都很恰当,所推荐的人都能立下功劳,“谋无不当,举必有功”是对百里奚高度评价。

相关问答
秦穆公任用百里奚故事是怎样的?秦穆公任用百里奚人物介绍
1个回答2023-11-26 04:58
秦穆公任用百里奚人物介绍 秦穆公任用百里奚故事是怎样的?秦穆公是谁?百里奚是谁?关于秦穆公的典故有很多,秦穆公慧眼识英雄的本事也很不错,贤臣良将都在他的麾下。秦穆公羊皮换贤讲的就...
全文
百里奚的小故事
1个回答2024-02-07 06:06
五羖大夫百里奚: 春秋时期有贤才的大夫百里奚,是辅佐秦缪公称霸的重臣。百里傒原为虞国大夫,秦缪公五年(前655),晋献公借道伐虢,灭了虞国和虢国,俘虏了虞君和他的大夫百里傒。晋献公的姐姐出嫁秦...
全文
百里奚的小故事
1个回答2024-02-04 16:06
五羖大夫百里奚: 春秋时期有贤才的大夫百里奚,是辅佐秦缪公称霸的重臣。百里傒原为虞国大夫,秦缪公五年(前655),晋献公借道伐虢,灭了虞国和虢国,俘虏了虞君和他的大夫百里傒。晋献公的...
全文
百里奚的小故事
1个回答2024-01-28 09:30
五羖大夫copy百里奚: 春秋时期有贤才的大夫百里奚,是辅佐秦缪公称霸的重臣。百里傒原为虞国大夫,秦缪公五年(前655),晋献公借道伐虢,灭了虞国和虢国,俘虏了虞君和他的大夫百里傒。晋献公的姐姐...
全文
百里奚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5 17:26
百里奚的故事 百里奚成秦相以后,又向秦王推荐蹇叔。 与妻子分别四十余年后,上演了催人泪下的一幕——百里奚认妻,请对照前文观看,以下是百里奚的妻子(才女)奏乐献曲的内容: 百里奚,五羊皮! ...
全文
秦穆公任用百里奚的翻译
1个回答2022-08-18 19:08
《吕氏春秋·孝行览第二》白话译文
秦国嬴子奚是谁?人物平生作为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5-12 03:40
嬴子奚,又名嬴奚。 是安国君(秦孝文王)嬴柱的儿子。 其在众多公子中是很有能力的。 安国君碰到什么事情, 都要和子奚商量。 安国君登基称王,子奚很有可能继承王位。 但由于吕不韦的存在,让子奚和王位...
全文
百里奚时的秦国是不是七国争雄时的秦国?
2个回答2023-01-09 02:01
百里奚是春秋时期人,不是战国时期的,因此那时候的秦国也是春秋时期,明显就不是战国七雄时期的秦国。
百里奚的故事出此史记那回?
1个回答2024-01-21 12:24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所载秦穆公二十八年(前632年), 百里奚任秦穆公相国
寡人安得百里奚而用之出自什么
1个回答2024-02-11 09:15
出自东周列国志之一第25回原文是 却说秦穆公见晋媵有百里奚之名,而无其人,怪之。公子絷曰:“故虞臣也,今逃矣。”穆公谓公孙枝曰:“子桑在晋,必知百里奚之略,是何等人也?”   公孙枝对曰:“贤人也。知...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