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廉颇和蔺相如的成语?

2024-01-25 10:50

1个回答

价值连城、完璧归赵、渑池之功、负荆请罪、刎颈之交、将相和、怒发冲冠

价值连城:“价值连城”一语,出自《韩非子·和氏》及《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由于秦昭襄王原以15城换取“和氏之璧”因此便形成了“价值连城”这样一条成语。

“和氏璧”是以战国时期楚国一名樵夫的名字命名的。这位樵夫,名叫卞和,他不仅年轻力壮,还有着高超的识玉眼力。一天,卞和在荆山打柴时,发现了一块玉璞。他想,国库里缺少宝玉,整个国家就空然如洗,为此,堂堂楚国,常常受到列国诸侯的鄙视。那么,我何不把拾来的玉璞献给社稷?

他进献的国君是楚厉王。谁知楚厉王有眼无珠,非但不奖赏卞和,还说卞和以石充玉欺骗君王,当即砍下了卞和的一只脚。楚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卞和再次进殿献宝,谁知,由于鉴玉官从中作梗,二次献宝又没成功。这次卞和又被砍掉了另一只脚。

虽然失去了双脚,但卞和献宝之心仍未泯灭.当武王暴死文王继位后,卞和再次踏上了去往郢都的路途。

楚文王果然是位有道明君,具有识玉的慧眼,当卞和献上玉璞之后,他一眼便认定这是块珍宝。经人略加琢磨,玉璞便宝光四射,美妙无比。楚文王为了表彰卞和三番两次冒死献宝壮举,遂将这块珍宝命名“和氏之璧”。

后来,这块“和氏之璧”几经流传,落到了赵惠文王手里。秦昭襄王也想要这“和氏之璧”,便差人下书,愿以15城作为代价来换取和氏璧。这样,和氏璧的价值便昂贵起来。

完璧归赵: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壁归赵。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赵王斋戒5天,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应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昭王只好应允。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秦昭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后来,形容将别人的东西完整的还给别人

渑池之功:秦国攻打赵国,杀死赵国兵士两万多人。诡计多端的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谈。赵王害怕上当,又不敢不去。蔺相如为了祖国荣誉,不怕牺牲,决定亲自陪同赵王前往渑池。在宴会上,他与秦国君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赵王被迫鼓瑟的情况下,他为了使赵国取得对等的地位,据理力争,使秦王不得不击缶。后来,泰国群臣向赵国要十五座城,蔺相如寸步不让,提出用秦国的国都咸阳作为交换条件,使秦王理屈词穷,毫无所得。蔺相如机智地保护了赵王的安全并且不被羞辱。

负荆请罪:〖解释〗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示例〗我今特来寻贤弟,~。★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六回

“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期,廉颇是赵国有名的良将,他战功赫赫,被拜为上卿,蔺相如“完璧归”有功,被封为上大夫不久,又在渑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的时候,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因此也被提升为上卿,且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对此不服,扬言说:“我要是见了他,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知道后,就有意不与廉颇会面。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廉颇为此很得意。可是商相如却说:“我哪里会怕廉将军?不过,现在秦国倒是有点怕我们赵国,这主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我之所以避开廉将军,是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儿了!”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他羞愧地对商相如说:“我真是一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大量!”两个人终于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这个故事也称之为“将相和”。后人利用这个故事,对主动向认错、道歉,自情严厉责罚的人,就称其为“负荆情罪”。

刎颈之交:成语解释:

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成语出处:

《史记·廉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将相和:廉颇和蔺相如和好如初.

怒发冲冠:〖解释〗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出处〗《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补语;形容极端愤怒

〖例句〗~,凭栏处,潇潇雨歇。(宋·岳飞《满江红》词)

〖近义〗大发雷霆、怒形于色、怒火中烧

〖反义〗喜不自胜、欣喜若狂、喜形于色

〖使用〗常用

〖歇后〗

〖谜面〗

〖典故〗战国时期,秦昭襄王为得到赵国的和氏璧,便允诺赵惠王以15座城池交换。迫于秦国势力,赵王派蔺相如带和氏璧去交换,秦王闭口不谈城池的事,蔺相如用计夺回和氏璧,并怒发冲冠地说:“如果不以城池交换,我就与和氏璧同归于尽。”

相关问答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蔺相如的人物性格特点?
1个回答2024-01-22 04:36
廉颇:为人暴躁鲁莽,有胆有识,勇武非凡,真诚豪爽 蔺相如:为人深谋远虑,有胆有识,稳重谨慎,宽宏大度,机智聪慧
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
1个回答2022-10-16 03:10
应该是负荆请罪吧
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有
1个回答2024-01-21 01:27
将相和 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个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蔺相如两次出使秦国,把生死置之度外,大智大勇,使赵国不受屈辱,为赵国立了大功。赵王因此十分信任蔺相如,拜他为上卿,地位在大将廉颇之上。廉颇...
全文
蔺相如或廉颇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4 14:16
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下客蔺相如可以担任这个差使。”赵王问:“怎么知道他可以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了罪,私下打算逃跑到燕国去。我的门下客蔺相如拦阻我说:”您怎么了解燕王?”我告诉他说,我曾跟着...
全文
廉颇与蔺相如故事?
1个回答2024-01-27 21:38
廉颇与蔺相如将相和故事:   战国时候,有七个大国,它们分别是秦、齐、楚、燕、韩、赵、魏,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其中,又数秦国最强大。秦国常常欺侮赵国。有一次,赵王派一个大臣的手下人蔺相如到秦...
全文
廉颇蔺相如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9 10:22
廉颇嫉妒蔺相如的才华,在众人面前诋毁蔺相如,后来蔺相如说了这么一句话 依你们看来,是廉将军厉害呢,还是秦王厉害呢?”门客们说:“当然是秦王厉害了。”蔺相如说:“对了,秦王这要威焰万丈,我却在朝堂...
全文
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8 10:30
廉颇的故事还有长平之战赵括代廉颇的故事,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故事,关于他们两个的故事基本上没有了。 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主要记载的史记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里边,无论从史书还是文学方面来看都是一篇很...
全文
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1-29 14:45
最有名的就是将相和。其典故就是负荆请罪。其他还有蔺相如让路廉颇。
关于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3-06 15:27
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秦昭王 约请赵惠文王到西河外的渑池相会。赵惠文王 害怕秦国有奸计,不愿去赴会。上卿廉颇和上 大夫蔺相如以为,不去,秦会更骄横,以为赵 国软弱胆小,因而...
全文
廉颇和蔺相如之间发生什么故事?
1个回答2022-06-16 21:50
简而言之:负荆请罪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