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刑之,安可解丨《德充符》章三

2024-01-27 19:29

1个回答
《庄子》解,每章一读。

文:

解:

叔山无趾拜见孔子的故事分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无趾见孔子,遭到慢待后,无趾说自己认识到比足更尊贵的东西,不过孔子心胸不能像天地可覆可载,很是失望;孔子听后,方才意识到自己的浅陋。第二部分谨戚裤为无趾回去见老聃,批评孔子“以是(名闻)为己桎梏”,老聃问无趾为什么不帮助孔子“解其桎梏”,无趾说天刑不祥简可解。

这则寓言的主旨之一为劝人应向无趾(尤其是“全德”之人)学习,认识到“尊足者”,不可耽于声色犬马、容貌形体的外在之物。文末“天刑之,安可解。”为难点。按照此句的意思,孔子桎梏于名闻,乃是遭到天刑。既是天刑,当有不可避免的意思。换句话说,孔子在不由自主地“为名”。事物于人眼中自为事物,是因为它们都有名号可称谓;正是意识到此点后,人有不得已,也有超脱。“超脱”在于人始终想摆脱名号的限制,“不得已”在于人终究摆脱不了。进一步讲,有此觉悟者,近乎道。

回推文本,老子说:“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解其桎梏。”在老子这里,桎梏可解,只须孔子明仔槐白“一齐”的道理。这也是《庄子》文本一贯的主张。不过,无趾却以为不可解。无趾是。生死是非一齐,是对名号限制的超脱,但并没有点到名号的不可超脱处。

超脱与限制,二者之间究竟如何运作?请关注更新。
相关问答
德充符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2-27 08:17
本篇的中心在于讨论人的精神世界,应该怎样反映宇宙万物的本原观念和一体性观念。庄子在本篇里所说的“德”,镇则旦并非通常理解的道德或者德行,而是指一种心态。庄子认为宇宙万物均源于“道”,而万事万物尽管...
全文
德充符讲的什么道理
1个回答2024-03-02 05:27
德充符讲的是讨论人的精神世界,应该怎样反映宇宙万物的本原观念和一体性观念。 庄子在本篇里所说的“德”,并非通常理解的道德或者德行,而是指一种心态。庄子认为宇宙万物均源于“道”,而万事万物尽管千差万...
全文
“德充符”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3-20 19:19
“德”,并非通常理解的道德或者德行,而是指一种心态。庄子认为宇宙万物均源于“道”,而万事万物尽丛渗管千差万别,归根到底又都浑然为一,从这两点出发,体现在人的观念形态上便丛粗应是“忘形”与“忘情”。所谓...
全文
介绍 庄子·德充符
1个回答2024-02-21 06:25
对于世俗现象界的否定,庄子是相当彻底的,从生死观上可见一斑。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庄子与主张生不如死的民世主义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他是以否定思维不断提升人生的境界的,也就是说庄子从超越生死之中得到了精神体验...
全文
《庄子德充符》
2个回答2023-12-03 20:56
《德充符》 本篇主要谈论道德,“德充符”,道德完美的标志。文中以五个寓言写了六个肢体残缺,奇形怪状的人,但他们都是道德充实的形象;相反,盛名于时的孔子,郑执政者子产,自命治国忧民的鲁哀公都甘拜下风...
全文
德充符的介绍
1个回答2023-12-03 00:10
本篇的中心在于讨论人的精神世界,应该怎样反映宇宙万物的本原观念和一体性观念。庄子在本篇里所说的“德”,并非通常理解的道德或者德行,而是指一种心态。庄子认为宇宙万物均源于“道”,而万事万物尽管千差万别...
全文
性修反德丨《天地》章八
1个回答2023-08-03 00:36
《庄子》解,每章一读。 文: 注: 1缗缗:泯泯,没有痕迹。 解: 本章记述了泰初的演化和“性修反德”。 “泰初”之“泰”同大,是道的称谓。“泰困旁”与“初”...
全文
水润读书笔札丨第二十三篇(庄子 德充符)
1个回答2023-12-06 00:48
庄子《德充符》主旨讲述什么才是人生道德充满的境界。前两篇寓言故事阐述道德充沛的人不被外界声色名利桎梏,超然于物质世界之外,达到了了生死,容纳万物,包罗万象的境界。 接下来继续看余下四篇所蕴藏的庄子的...
全文
一年级怎样写美德少年发言稿丨
1个回答2024-01-20 16:03
自懂事起,爸爸妈妈就告诉我要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美德少年发言稿。上小学以后,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中,我的心越来越明亮,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就要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从小事做起,从眼前做起。在...
全文
滥竽充数的故事。100次。丨?
1个回答2024-03-05 11:10
滥裤派竽充数的故事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