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的子女见着父亲是怎么请安的

2024-02-09 09:42

最好是唐宋时期的。比如说太尉大人的儿子见着自己的爹需要请安吗?怎么请的?在线等,很着急的说~
1个回答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也是中国传统服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唐朝时期男子普通穿着的是圆领袍衫,圆领袍衫一般为圆领、右衽,领、袖及衣襟处都有拼接边缘。文官的袍衫衣长至足裸,武官袍衫衣长略短至膝下,袖有宽窄之分。袍衫穿着很广泛,上至帝王百官下至平民百姓,居家外出礼仪宴会均可穿着。

女子褥裙服 唐朝以前中国社会的女子一直深受礼教的束缚,唐朝女子服装的改革,主要得益于当时的社会风尚改革。唐朝女子当时最时髦的打扮是:身穿襦裙服,加半臂,足登凤头丝履,头代花髻。褥裙服是衣长到腰节的超短上衣与长裙连接的一种服装,所以又称短褥裙。短褥裙上衣领口的变化是唐朝女子服装最大的改革和创新,除了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鸡心领外,还有袒领。最初多为宫廷宾妃、歌舞伎者穿着,出现之后,仕宦贵妇民间女子也纷纷效仿垂青。比短褥裙上衣部分稍长并单独作为一件上衣的称为衫,一般多用质地轻软的丝帛。上穿衫衣下配长裙,也是唐朝女子十分喜欢的服饰,衣闪内可不穿内衣,仅以轻纱蔽体,上身肌肤隐隐显露,在晚唐时十分流行。
大体来说汉唐时代的和亲,不管皇室还是民间,相对是比较宽松的。唐朝中后期,控制的相对严格一些,比如规定,非常驻户口的番人原则上是不能在当地娶妻的,即便是有唐朝绿卡的胡人娶了汉女,也不能带回番地。边境就更严,自从无忧城之变后(吐蕃嫁了个女子到唐朝的维州,生了两个儿子,长大之后开关献城与吐蕃,然后吐蕃改维州为无忧城。古龙的《陆小凤》里凤舞九天一节大概就是影射这段故事),就开始严管了。
唐王朝对元日、冬至大朝会的礼仪极为重视,如会昌二年四月,中书省还就元日大朝会时宰相及两省官员不合礼仪之事上奏武宗,得到了武宗的首肯。原文如下:中书奏:“元日御含元殿,百官就列,唯宰相及两省官皆未开扇前立于栏槛之内,及扇开,便侍立于御前。三朝大庆,万邦称贺,唯宰相侍臣同介胄武夫,竟不拜至尊而退,酌于礼意,事未得中。臣等请御殿日昧爽,宰相、两省官鬬班于香案前,俟扇开,通事赞,两省官再拜,拜讫,升殿侍立。”从之。
唐朝后宫制度,是皇后之下有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四夫人之下有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九嫔之下又有九位婕妤、九位美人、九位才人,称为二十七世妇,二十七世妇之下又有二十七位宝林、二十七位御女、、二十七位采女,合称「八十一御妻」。

中国的称呼从唐代到明、清两代,曾有过巨大的变化,而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古代称呼多是明、清两代之称呼。至于唐时所用之称呼,无论电视中亦或小说中,都少有提及。现将唐代称呼略述如下:

在唐代,“大人”只是作为父亲的尊称,并不用于称呼地位高于自己的官员,而且下级官员见了上级官员或者百姓见了官员,也并不像后世那样奴颜婢膝。当时,对于官员的称呼普遍是呼其官职的,除非是相熟之人可称其“行第”。宰相见了一个刺使会自称为“某”,而称呼此刺使为“某刺使”或者是“某使君”,而这个刺使对宰相的自称亦是“某”,同样,这个刺使治下之民称呼这个刺使,也是“某刺使”或者是“某使君”,而刺使对百姓的自称亦同百姓对刺使的自称————“某”。同样,对于一个侍郎,无论是其长官或是其下级以至于百姓,俱呼其为“某侍郎”,而对于大理寺卿即使是在狱中待审的囚犯,也是称呼其为“某卿”。即使在公堂之上,百姓若是男子也是自称为“某”,而女子亦自称“儿”同常时一样。

例如,像郭子仪这样地位的人,对给他家修墙的工人讲话时,自称为“某”,而工人回话是也自称为“某”。

后妃自称
贵仪以上(包括贵仪):本宫
贵仪以下:我,臣妾,自己的名字
注意:所有妃子给上级请安时均自称臣妾或自己的名字.
皇子对别人的称呼与自称
太后:皇祖母
皇上:父皇
皇后:所有的子嗣均称其为母后
自己的母亲:母妃(如果是皇后称为母后)
其他妃子:*母妃(如德妃,称为德母妃)
请安时自称儿臣或名字,给太后请安时自称孙儿或名字.
在和自己的下级说话时可自称本皇子,如已经封王可自称本王.
公主对别人的称呼与自称
太后:皇祖母
皇上:父皇
皇后:所有的子嗣均称其为母后
自己的母亲:母妃(如果是皇后称为母后)
其他妃子:*母妃(如德妃,称为德母妃)
请安时自称儿臣或名字,给太后请安时自称孙女儿或名字.
在和自己的下级说话时可自称本公主.
男子袍衫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也是中国传统服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唐朝时期男子普通穿着的是圆领袍衫,圆领袍衫一般为圆领、右衽,领、袖及衣襟处都有拼接边缘。文官的袍衫衣长至足裸,武官袍衫衣长略短至膝下,袖有宽窄之分。袍衫穿着很广泛,上至帝王百官下至平民百姓,居家外出礼仪宴会均可穿着。

女子褥裙服 唐朝以前中国社会的女子一直深受礼教的束缚,唐朝女子服装的改革,主要得益于当时的社会风尚改革。唐朝女子当时最时髦的打扮是:身穿襦裙服,加半臂,足登凤头丝履,头代花髻。褥裙服是衣长到腰节的超短上衣与长裙连接的一种服装,所以又称短褥裙。短褥裙上衣领口的变化是唐朝女子服装最大的改革和创新,除了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鸡心领外,还有袒领。最初多为宫廷宾妃、歌舞伎者穿着,出现之后,仕宦贵妇民间女子也纷纷效仿垂青。比短褥裙上衣部分稍长并单独作为一件上衣的称为衫,一般多用质地轻软的丝帛。上穿衫衣下配长裙,也是唐朝女子十分喜欢的服饰,衣闪内可不穿内衣,仅以轻纱蔽体,上身肌肤隐隐显露,在晚唐时十分流行。唐朝女子对下裳既裙的款式造型、面料选择和制作工艺也十分讲究。唐朝流行的长裙腰节提得很高,上提高度可以掩胸,并在腋下绸带系扎,类似于现代西方女子结婚礼服。
关于长公主·称谓
长公主间互称封号。正三品(含)以上长公主方可自称本宫。
正三品(含)以上长公主可对所有宫妃称位份,其余长公主对四夫人称封号,对其下称位份。 所有人对先妃称封号。长公主称皇太后为母后,称生母为母妃。
礼仪 正一品长公主只需对皇帝、皇后、太妃(含)以上行万福礼,对其他行颔首。 正三品(含)以上长公主对四夫人(含)以上行万福,其下颔首。
其余长公主对嫔位(含)以上行万福, 其下行颔首。
长公主间低位向高位行万福礼,对平位和低位行颔首礼。
宫中长公主需每日向皇太后、太后、皇帝、皇后请安。
  
相关问答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3-01-30 22:05
简单的说就是君王要像个君王, 臣下要像个臣下,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2-09-21 01:40
说的是三纲五常的伦常思想。强调为人有序。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2-11-30 01:47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是君,臣是臣,父是父,子是子。 另解: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啥意思
1个回答2022-06-05 02:03
君要行君道,臣要行臣道,父要行父道,子要行子道。通俗一点来讲:君主要有个君主的样子……以此类推。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什么意思啊?
2个回答2022-07-25 23:15
意思是: 的确是责任与约束,不过建议你不要用这个例子.因为它讲的是封建制度下的责任关系,对现代人似乎没什么影响力了...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3-03-24 08:45
这是说三纲五常吧 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意思是,都要守规矩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3-04-10 15:36
你说的有点像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意思。
什么叫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个回答2023-08-12 22:27
君有君样,臣有臣样,父有父王,子有子样,衡量的标准则是封建礼法,这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1个回答2022-09-05 19:05
解释:如不明了礼义的要旨,就会弄到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的地步。君不像君,就会被臣下干犯,臣不像臣就会被诛杀,父不像父就会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