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的描述

2024-02-17 00:34

从这些方面说: 阿甘的 性格 阿甘的造型(衣,发型,道具) 我不要对影片的感想``谢谢`只要阿甘的性格和造型描写
1个回答
明了。真正的瑞恩出现,是在影片过半,可见导演的目的很明确——救谁并不要紧,重

要的是救人这项行动。个人认为接下来守桥战斗的开始就已是高潮的部分了,发展部只

有十几分钟,完成一个任务的转移——救瑞恩到守桥。有趣的是,守桥阶段的战斗与开

头诺曼底登陆的长度相仿,都是四十分钟左右,可见本片叙述的轻重缓急,导演拿捏的

大胆而准确。作为高潮,这部分本该是情感最强烈、最紧张的时刻,主人公命运的高潮

,主题的高潮,性格的高潮,但又由于战争题材的缘故而变为视听等感官刺激的高潮,

所以可以说这部影片的视觉高潮和主题高潮在时间上是相一致的,便于观众体悟电影的

主题。高潮与结局连接紧密,而实际高潮的结束也就意味着表达的完结,最后老瑞恩在

陵园的一场戏更多是为结构的完整性服务,而非情节上的必然连贯。继结构合理之外,

影片的人物塑造亦非常成功。八人小分队,人皆迥异。军士豪沃斯是米勒上尉的忠实下

属;下士厄本是连短兵相接时都会用敌国语言喊“放下枪” 的小翻译;军医迪克•魏德

事业心强烈,常为自己无法担负与身份相符的职责而自责;其他四人都是列兵,鲁宾对

米勒上尉来说不是省油的灯,这个机智刻薄的纽约客毫不掩饰对此项行动的愤慨和质疑

;卡帕佐是个心地善良的澳大利亚人;利施很有正义感,他为纳粹对犹太人的所作所为

义愤填膺;狙击手杰克逊长着一幅桀骜不驯的面孔,却是个虔诚的教徒,把每一个狙击

对象当作上帝赐予他的礼物。 而我想详谈的是主人公米勒上尉,和他所拯救的大兵——

瑞恩。 米勒。米勒是个英雄,却不是唯一的英雄。如果当面跟他这么说,他一定会笑着

让言者滚蛋。毕竟,“英雄”这个词只对活着的人有意义,只对在乎他的人有意义。颤

抖的右手、倒下的战友、失聪、指挥战斗、抢滩成功,与其说这是性格的铺开,毋宁说

是对米勒能力的首肯。可以说到军医死前,他都可被任意一部战争片中的长官所代替。

服从命令,宽容下级,所有的抱怨照单全收,所有的任务漂亮完成。可以说导演塑造了

一个真正立体的分队长,他不是靠等级威信、军人责任感支在下属面前的,他想妻子、

想回家,他会把袒露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当作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羞于与人分享却又自

豪而甜美的经历。当然,他决不会忘记身为军人的职责,和那个待他拯救的孩子的幸福

。这部影片的美国色彩浓郁,家庭对美国人来说,几乎等同于信仰,我想米勒在执行任

务的同时,一定也无数次在心里抱怨再自我安慰,或许每次说服自己的,除了“救了瑞

恩,就离家近了一步”之外,还有“救瑞恩的家,也是救我自己”吧。军医下葬时,那

个男人独自一人的哭泣突然很动人。 瑞恩。大兵瑞恩并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即便

处于事件的核心,他的重要性也早被这次行动本身的意义所掩盖。但是,略去拯救对象

的额外身份,他,又是观众了解美国最普通士兵的途径。瑞恩就像一扇窗,透过他,不

难看到那些平凡的美国年轻人在没有被社会赋予特殊关照时应有的战争经历,那些跟瑞

恩一道守桥的战士们,甚至包括去拯救瑞恩的小分队。被拯救,这是外界不为他所掌控

的因素赋予他的义务,与他无关,因而影片的视角扩大了,在守桥之役前瑞恩根米勒讲

述自己兄弟的趣事一场戏,导演并非在试图说服观众,力证这次行动是在拯救一个多么

值得怜悯的家庭,而是通过瑞恩的嘴,说出每一个美国士兵的故事——战前,谁都有美

好的生活,每个人都有他们被子弹击中时要为之感伤和不舍的东西,那究竟是什么?可

能在美国,那是家庭的回忆,在别的地方又是别的什么,总之是一些值得珍藏和怀恋的

,却又远离的东西。战争的作用在这里仅仅是毁灭所能毁灭一切,战斗者们便是要夺回

他们能夺回的部分。瑞恩的性格体现相对于其他人来说,更为类型化,同样更具有现实

意义。 就艺术特色而言,这部影片的镜头运用很见功底,导演的意图在镜头中往往表现

得十分明确,并有出色的感染力和表达能力。在影片的前40分钟里,与其他人也一样,

小分队队员抢滩时平行蒙太奇利落的切来切去要传达给观众的不只是“脸熟”(对第二

次看片的人是),更多的是战争的高强度视听施压,导演在这里要表现的是人类成片死

去的过程,还有一些未死之人争取活下来的过程,在这里没有英雄没有猛将,所有人的

生命都微若草芥,随时可能化为冰冷的统计数字中的一个,没人相信“理智”,正如没

人会有意识的试着躲一颗子弹。又如卡巴佐牺牲的一场戏,镜头大部分时间对着敌方的

高楼上的狙击手,主观镜头与脸部特写频繁切换,显示出人物内心的犹豫不决,琢磨不

定,而当镜头里的准星终于辨认出狙击手杰克逊的影子,却也是自己命丧黄泉之时。一

个反视角的运用告诉我们,在战场上一对一的决斗中根本没有正义和非正义的言论必要

,因为那时除了生,就是死。镜头的内容完全与所要表达的主旨一致,厄本最后开枪打

死他曾放走的德国人时,摄影师并没拍尸体,可见死的是谁并不重要,重要强调的是,

他终于敢杀一个该死的人了。影片结尾米勒死去,贺信的声音作为画外音响起,那是美

国政府在宣读给瑞恩母亲的贺信,硝烟尚未散去的战场上,空镜头缓缓移动,杰克逊炸

黑了的高塔,战坑,破碎的桥面和尸体,每个行动着的人的表情都沉静而安详,他们还

活着,他们在聆听,那些军方赞美瑞恩的语言那么美,那同样是赞扬所有军士的语言,

所有活着的人包括厄本,和那些死去的,更加无畏的人们。 战争与生命一旦被放在同一

架天平的两侧,那么就注定了“毁灭”二字的分量沉重。真正的战争片从不避讳人类为

自己留下的创伤,而在战争阴霾的背后,同样折射出人性灿烂的光
相关问答
描述一个已婚男人说他是个不甘寂寞的人,什么意思呢?
4个回答2023-06-19 14:05
就是说那个已婚男人心里不安分!
甘家口的简述
1个回答2024-03-15 13:23
甘家口一带原有甘家口村,民国三十六年(1947)已标出。其东是百万庄、扣钟庙,其西是白堆子,其北是景王坟、花园村、老虎庙。五十年代,在此开始建设,先是工棚,后又逐渐盖楼形成今之规模。 甘家口之东有...
全文
有没有描述自己“不甘心又无奈”的诗词,或好句子
2个回答2023-02-12 07:33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描写甘蔗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1-19 16:09
描写甘蔗的词语形容甘蔗的词——甘甜、爽甜、茂密、高拔、密扎扎、渐入佳境渐入佳境:佳:好;境:境地。原指甘蔗下端比上端甜,从上到下,越吃越甜。后比喻境况逐渐好转或兴趣逐渐浓厚。出处《晋书·顾恺之传》:...
全文
描写不甘落后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1-29 06:59
不甘雌伏】甘:甘心,情愿;雌伏:雌鸟伏在那儿不动,比喻隐藏,不进取。比喻不甘心处于无所作为的境地。 不甘后人】不甘心落在别人后面。 不甘寂寞】形容不甘心被冷落或急于想参与某件事情。 不甘示弱...
全文
有没有谁知道关于描写甘肃那个地方的书啊?
1个回答2024-02-09 06:24
甘肃历史悠久,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华夏始祖伏羲氏在这里推八卦、授渔猎,马可·波罗东游中国时也曾在此停留。作为我国东南部通向西北的交通要道、汉唐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甘肃大地上,散布着上千处人文景观,...
全文
描写“甘蔗”的成语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3-01 13:32
渐入佳境: 佳:好;境:境地。原指甘蔗下端比上端甜,从上到下,越吃越甜。后比喻境况逐渐好转或兴趣逐渐浓厚。 出 处:《晋书·顾恺之传》:“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
全文
讲述法和描述法的区别?
1个回答2024-06-09 07:33
讲述法包括叙述法、描述法和概述法。其中叙述法的适用范围较广,如对 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主要人物事迹 和人物活动、复杂历史过程等内容的 讲述都应采用叙述法。描述法适用于 对重要人物特征、重大场面的讲述...
全文
怎样描述讲述感动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2-12 10:02
当我们讲一个感动的故事的时候。可以过多的描写一些让你感动的细节
甘罗这篇课文讲述了什么
1个回答2024-05-23 15:23
  《甘罗十二为使臣》源出同名儿童话剧,由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一级编剧宋捷文创作.剧中讲了公元前237年,秦国12岁的甘罗出使赵国不辱使命的故事.甘罗与轻视他的赵国大夫李陶、大将庞暖和赵王斗智斗勇,...
全文
扫码下载APP
听书听课听播客,随时随地陪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