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口村的历史沿革

2024-03-12 08:03

1个回答

坑口村,传说在南宋绍兴年间(1132—1162年)已经是一个完整的村庄,那时居住着翟、梁(不同支派)、邝等三姓族人。到明代之后,翟、邝两姓的子孙已没有一人留居此地。
坑口人,乃为“桃溪”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从一般的公共建筑物上看,尚留有“桃溪”惠字样。如“桃溪小学”“桃溪风月楼”“桃溪古庙”等。1998年重修前的梁氏宗祠后进神廊的前侧刻有“世系奇迹,义播南雄恩翠苑;家源板石,萦传东莞荫桃溪”的对联还清晰可见。凭此,坑口村的先人属“桃溪”人。
1950年初,坑口划归东莞县五区泉塘乡管辖。1953年改称东莞县三区泉塘乡,坑口仍属泉塘管辖。1955年改称东莞县寮步区泉塘乡,坑口成立互助组,仍属泉塘乡管属。1956年,坑口互助组改为初级社。1957年12月寮步改称大乡,泉塘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9月寮步撤大乡改称人民公社。泉塘改为生产管理区,坑口属龙泉营。1959年6月成立泉塘生产大队,坑口仍属泉塘生产大队管属。1963年初坑口从泉塘分出另立生产大队。1964年又合为泉塘大队。1980年12月坑口又从泉塘分出再立生产大队,管辖一队、二队、三队、四队及亭子边五个生产队。1983年寮步改称为寮步区,坑口撤消生产大队,改称为坑口乡。1987年寮步区改称为寮步镇,坑口撤乡称管理区。1998年坑口撤销管理区,改称为坑口村。

相关问答
西坑村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4-17 12:34
饶平县汤溪水库是1958年11月至1959年12月兴建的。建水库时,库区被拆除的房屋5591间,被淹没耕地8400余亩。从库区迁出了26个自然村,1242户6041人,分散安置在2省4县27个社场...
全文
长坑村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4-19 20:15
长坑村位于寮步镇西南面,在松山湖大道、莞深高速公路之间。东南面与井巷、小坑村接壤,西面与东城区同沙为邻,北面与上屯村为界,东北与井巷、小坑、药勒村相隔,面积约2平方公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村...
全文
坑口乡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3-15 23:40
唐至清属孝女乡,元至清属三十六都。民国30年(1941)置薛阳镇,民国33年8月,薛阳与三谊两镇合并为三阳乡,隶王村区。1952年8月有瀹潭、瀹坑、金滩、薛坑口、居家坞、学士等乡建置,隶薛阳区。1...
全文
东海村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3-28 13:09
清朝年间,东海村大部分属华亭县云间乡十二宝漕三图,西南一部分属十一保漕二十三图。民国时期先后属漕泾乡、漕泾镇姿拿好南厍乡。解放前夕属浦南区漕泾镇。建国初期为南厍、张家厍、王家、新团、镇南五村及仓头村...
全文
东头村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3-20 03:32
东头村以驻地自然村得名。明、清统于三十五都。民国分为东前保和东后保。1949年解放初合并为东头乡,1958年成立东头大队,1984年改成东头村委会。
东门村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3-12 19:27
东门村是始祖从泉州东门(一说泉州金鱼巷)迁入繁衍,遂以源地命名为“东门”。在元、明、清隶属南安十四都,民国年间为东门保,解放初为莲坑乡,1958年为东星大队,1980年因与官桥公尺蠢社东星大队重名...
全文
东张村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3-17 01:41
西张,东张激告,南张村原为一村,名张村.清光搭铅桥绪三年大旱,绝大多数人饿死逃走,张姓绝迹,知猛后来仪姓人来此,住在东巷的叫东张。
冯村的村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5-15 02:57
追溯历史,源远流长,根据众多史学专家考证:“舜生于姚”。冯村古名诸冯,距今四千年前传承的历史文化,舜帝出生于余姚冯村,确属无疑。冯村已无冯姓,还有姚姓,赵姓为主。在元末明初,著名的教育家、古文字学...
全文
龙居村历史沿革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2-02 01:52
明、清属金田乡兴一里,民国三十五年属尚卿乡龙居保,1952年属第十区龙居乡,1958年滑纯猜裤橡成立蓬莱公社龙居大队,1984年改为信型龙居村委会。
溪头村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3-02 21:07
明、清属三十都,民国33年(1944年)属梅溪乡溜滨保;建国后,1956年属池店区池店乡;1959年属苏厝公社溜石大队;1961年改属池店公社溪头大队;1984年属池店镇溪头村委会。
扫码下载APP
听书听课听播客,随时随地陪伴你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