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 李白

2024-03-14 04:45

1个回答
原文: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出蜀过三峡远渡到荆门山外,
来到古时楚国故地纵情漫游。
山岭随着平原铺展渐渐消失,
江水在辽阔的原野滔滔奔流。
水中月影像天上飞来的明镜,
云霞变幻的奇景结成海市蜃楼。(形容晓雾云生,看见两岸村庄好像传说中的海市蜃楼)
我始终恋爱来自故乡的江水,
它不舍万里的送我乘舟漂流。

注释:
1、荆门:荆门山,在现在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
2、远:远自。
3、楚国:古楚国之地,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带。
4、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5、江:长江。
6、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7、下:移下。
8、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9、海楼:海市蜃楼,是大气中由于光线折射作用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多于夏天出现在沿海一带或沙漠地方。
10、仍:频频
11、怜:爱。一本作“连”。
12、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诗人介绍:
李白 (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世人尊称“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唐代还有一位诗人叫李贺,号“诗鬼”,和李白有的一比。两人统属浪漫主义风格,想象奇伟,用词夸张。但相比而言,李白诗多信笔挥撒,自然天成。李贺则多引用典章故事,刻意雕琢,用尽心机,可谓“呕心沥血”。从成就来看,二人不可同日而语。
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押韵的字有游、流、楼、舟。题材:送别诗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结构:
首联交代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颔联写景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
尾联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意境:
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颈联描绘的意境:“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语言: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表现手法:移步换景手法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十字勾勒出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观。这里的写景,角度是移动着的,而不是定点的静的观察。这从“随、尽、入、流 ”四字体现出来 。因此这两句诗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扩;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而又初次离别的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他。
这首诗写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诗以浓重的怀念与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相关问答
渡荆门送别李白
1个回答2024-04-13 00:35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十字勾勒出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观。这里的写景,角度是移动着的,而不是定点的静的观察。这从“随、尽、入、流”四字体现出来。因此这两句诗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
全文
渡荆门送别 李白
1个回答2024-05-16 12:31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十字勾勒出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观。这里的写景,角度是移动着的,而不是定点的静的观察。这从“随、尽、入、流 ”四字体现出来 。因此这两句诗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
全文
渡荆门送别 李白
1个回答2024-05-06 12:12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十字勾勒出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观。这里的写景,角度是移动着的,而不是定点的静的观察。这从“随、尽、入、流 ”四字体现出来 。因此这两句诗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
全文
渡荆门送别李白翻译及赏析
1个回答2024-03-27 13:45
渡荆门送别李白翻译及赏析: 翻译: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
全文
《渡荆门送别》(李白)
1个回答2023-10-25 13:26
渡远荆门外,来从渗滚老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备友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丛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的意思
1个回答2023-04-11 16:12
渡荆门送别: 渡过荆门之外离别。
渡荆门送别是什么诗
1个回答2023-04-21 07:42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二十五岁时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渡荆门送别·李白》原文与赏析
1个回答2023-11-13 14:53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
全文
《渡荆门送别》的主旨是什么?
1个回答2022-12-05 02:02
主旨: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诗。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
全文
渡荆门送别主旨?
1个回答2023-05-12 05:46
“渡荆门送别主旨:《渡荆门送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诗。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表现了作者年少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