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七的起源

2024-03-18 07:23

1个回答

早在南北朝时已见有关记载,《北史·胡国珍传》:“国珍年虽笃老,而雅佛法”,及薨,“诏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北齐书·孙灵晖传》:“从(南阳王)绰死后,每至七日及百日终,灵晖恒为绰请僧设斋。”
根据上述记载和其他若干资料,学者多认为做七习俗来源于生缘说,大约在佛教传至东汉后到南北朝这段时期内形成,从唐初起突破信众范围,走向世俗化。为何要规定“七”为忌日?谓人生有六道流转,在一个人死此生彼之间,有一个“中阴身”阶段,如童子形,在阴间寻求生缘,以七日为一期;若七日终,仍未寻到生缘,则可以更续七日,到第七个七日终,必生一处(见《瑜珈论》)。所以在这七七四十九天中,必须逢七举行超度、祭奠。这种由佛教“生缘说”催生的做七习俗之所以在南北朝时形成,自然应视作当时佛教盛行的产物。唐人李翱曾撰《去佛斋说》,对做七习俗及其理论依据予以驳斥,其根据之一便是“伤礼”,不合儒家对人情哀戚的讲求,这也能反证做七本是佛家的事。 还有人认为做七习俗源自先秦时代的“魂魄聚散说”:人之初生,以七日为腊,一腊而一魄成,故人生四十九日而七魄全;死以七日为忌,一忌而一魄散,故人死四十九日而七魄散,做七的意义就是祭送死者。此外如天以阴阳二气及金、木、水、火、土五行演生万物,谓“七政”,人得阴阳、五常而有“七情”,故天之道惟七,人之气亦惟七;以及《易·系·复》曰“七日来复”,《礼记·檀弓上》日“水浆不入口者七日”,都是本此道理而来,也都是后世做七习俗的信仰内涵所在。不过这些观念和旧礼又是怎么具体变成做七习俗的呢?仍是一个迄今无人作出说明的疑问。
还有人推测,做七习俗的原型是“虞祭”,即周代时“国人”于父母葬后迎其魂灵于殡宫的祭祀仪式,“虞”就是“安”的意思,即使亡者之灵得到安息。按礼制规定,举行虞祭的时间和次数因死者地位的不同而有区别,士之丧三虞,大夫之丧五虞,诸侯之丧七虞,每次虞祭皆以七日为期。到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大夫都僭用诸侯的七虞之礼。再往后,秦并六国,改朝换代,只要有条件谁举办七虞都行,最终流变成了通行民间的做七习俗。

相关问答
王源新歌十七歌词 王源十七歌词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1-20 17:57
王源《十七》歌曲欣赏 《十七》这首歌曲是王源在17岁生日到来之际,独立作词作曲创作的。在新歌首发之时,王源在个人微博中分享《十七》的创作感受,这也是这首歌所要表达的意思:“《十七》这首歌的灵感真的...
全文
七仙女故事发源地
1个回答2024-03-07 22:02
、七仙女,传说是玉皇大帝的第七个女儿,她最心灵手巧,且心地十分善良。一天专,七仙女得知丹阳境属内(今南京市小丹阳镇)有一年轻人姓董名永,因家贫无钱安葬死去的父亲,只得卖身为奴。七姐深受感动,私下天...
全文
王源《十七》歌词是什么意思 十七完整歌词介绍
1个回答2024-01-22 05:00
歌曲《十七》的作词作曲都是王源,写于2017年10月,而王源出生在2000年11月8日,正好是十七岁。这首歌是为他自己创作的,叙述了过往的岁月,以及充满未知的前途。 歌名:十七 歌手:王源 所属专...
全文
七夕节节日起源是什么?
1个回答2023-01-13 01:40
美女总裁我们都要
七夕情人节起源于哪个传说?
1个回答2024-03-01 22:43
七夕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又被称为“乞巧节”。 七夕节的由来大多数人对认为是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延伸,是对这种浪漫爱情故事的一种祭奠。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这一天就是七夕节。 ...
全文
请问“七把叉”是什么?来源?
1个回答2024-03-12 13:56
指人特能吃,吃饭时候七把叉才能满足吞食. 我听我英语老师说的,不是很清楚,但故事是这样的: 巴西的一个穷孩子,故事发生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有一个贫苦儿童,特别能吃,吃饭时候七把叉才能满足吞食.别人取外...
全文
英语七年级听读空间听读资源
1个回答2024-02-20 23:36
可以问老师
请问“七把叉”是什么?来源?
1个回答2024-03-15 02:32
指人特能吃,吃饭时候七把叉才能满足吞食. 我听我英语老师说的,不是很清楚,但故事是这样的: 巴西的一个穷孩子,故事发生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有一个贫苦儿童,特别能吃,吃饭时候七把叉才能满足吞食.别...
全文
七夕节的来源 英文版
1个回答2024-05-15 02:45
七 夕 节 的 来 历 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