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村的历史沿革

2024-04-22 00:47

1个回答

据《翟氏宗谱》记载:西汉末年丞相翟方进的儿子翟义,因谋划聚兵讨伐王莽被灭九族,但侥幸逃过这次杀戮的翟氏后代辗转来到泾川玉屏山下(桃花潭东岸)定居下来,后来被称为“老翟家”,他们在此生息繁衍达1300年之久,直至明朝洪武八年山洪暴发,一场大水把“老翟家”全部冲毁为止。现在的水东翟家,实际上是张姓后裔,即张佑保的后代。张佑保乃元朝末年朱元璋部和陈友谅部两军交战时,陈友谅部大将张定畿的儿子,张定畿战死疆场后,陈友谅收张佑保为义子。后来鄱阳湖大战陈友谅兵败身亡,张佑保潜逃到泾县西南投靠了当地的望族翟氏,更名为“翟敬六”,并娶李氏为妻居于桃花潭东岸繁衍子孙、世代相传。这就是现在的翟村,即“新翟家”的由来。这里的民俗也反映了这个变化,翟氏宗祠里有块祖宗牌位,正面写的是“敬六公”,背面则是“张公佑保”。每到过年,头一天关上祠堂大门先祭张公,第二天大开祠堂大门全族再祭翟姓祖先。这就是所谓的水东翟家“先祭张公后祭祖”的族规。
由此可见,水东翟家两千多年来沿袭至今实属不易,也极有趣。不易的是始祖乃侥幸逃过追杀的“漏网之鱼”,并且在后来的山洪暴发中又差一点灭族。有趣的是“老翟家”与“新翟家”是那样的“泾渭分明”,“老翟家”“气数已尽”快结束时“新翟家”忽又继起,并且两位开山鼻祖都是朝廷通缉的要犯,都是“漏网之鱼”。不过,他们命大福大,不仅侥幸逃脱,而且繁衍的后代都异常兴旺有出息,繁衍出一个冠冕堂皇的望族,繁衍出一个世代垂羡的名门。“老翟家”在繁衍生息的1300多年间出过不少显赫的知名人物,如东汉时期的吏部尚书翟酭(或翟酺),西晋时的丞相翟文迁,宁建隆间的府教翟阳、内阁中书翟云启等。“新翟家”不仅出过翟台、翟祐,翟士怡、翟礼、翟槐、翟赐履等才子、大学问家,而且还兴建了规模特别巨大的“翟氏宗祠”(中华第一祠)、“文昌阁”等人文建筑,这些人文建筑是水东翟家人的骄傲,至今都是建筑史上的杰作和光耀千秋的风景。

相关问答
东头村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3-20 03:32
东头村以驻地自然村得名。明、清统于三十五都。民国分为东前保和东后保。1949年解放初合并为东头乡,1958年成立东头大队,1984年改成东头村委会。
东海村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3-28 13:09
清朝年间,东海村大部分属华亭县云间乡十二宝漕三图,西南一部分属十一保漕二十三图。民国时期先后属漕泾乡、漕泾镇姿拿好南厍乡。解放前夕属浦南区漕泾镇。建国初期为南厍、张家厍、王家、新团、镇南五村及仓头村...
全文
东门村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3-12 19:27
东门村是始祖从泉州东门(一说泉州金鱼巷)迁入繁衍,遂以源地命名为“东门”。在元、明、清隶属南安十四都,民国年间为东门保,解放初为莲坑乡,1958年为东星大队,1980年因与官桥公尺蠢社东星大队重名...
全文
东张村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3-17 01:41
西张,东张激告,南张村原为一村,名张村.清光搭铅桥绪三年大旱,绝大多数人饿死逃走,张姓绝迹,知猛后来仪姓人来此,住在东巷的叫东张。
冯村的村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5-15 02:57
追溯历史,源远流长,根据众多史学专家考证:“舜生于姚”。冯村古名诸冯,距今四千年前传承的历史文化,舜帝出生于余姚冯村,确属无疑。冯村已无冯姓,还有姚姓,赵姓为主。在元末明初,著名的教育家、古文字学...
全文
龙居村历史沿革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2-02 01:52
明、清属金田乡兴一里,民国三十五年属尚卿乡龙居保,1952年属第十区龙居乡,1958年滑纯猜裤橡成立蓬莱公社龙居大队,1984年改为信型龙居村委会。
溪头村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3-02 21:07
明、清属三十都,民国33年(1944年)属梅溪乡溜滨保;建国后,1956年属池店区池店乡;1959年属苏厝公社溜石大队;1961年改属池店公社溪头大队;1984年属池店镇溪头村委会。
古寨村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3-02 22:24
古寨村地处岭南丘陵地带,在明朝之前,古寨村一片原始,山清水秀,为避于战火,就开始有百姓迁徙至古寨村居住,到了明朝中旬后,村里不断有多姓氏迁入,村里姓氏多达十八个。而隔壁龙潭村就有十八个乡,就有俗语...
全文
南村镇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3-04 02:55
因该镇驻地南村而得名。原为正定县东南部较大的村镇,历来是这一带的政治、经济中心。1947年后曾是区公所、镇政府所在地。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后,划归石家庄市管辖,为东风公社和南村管理社驻地,1961...
全文
井头村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3-10 07:05
据传,明初刘姓从云南迁此立村,因村头有井,水旺,故名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