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如斯(一)

2024-04-28 21:49

1个回答
一 时间

    命运与时间有关。“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月的长河亘古流逝,我们经历过、经历着并仍将经历的匆匆时光究竟是什么呢?是镜里的花开花落,是梦中的蝴蝶翩飞?是天河的斗转星移,还是大地的沧海桑田?

  “我坐在一块一万八千年的石头上发了一个下午的呆。” 发生于一万八千年中的某个下午的发呆事件在恢弘的时间映衬下透出了无限的机趣。吉米的文字总是这样单纯而不简单:假如石头记得,那它一定不以为然,但是石头本无所谓一万八千年或一个下午,而对于孩子的发呆就不一样了。说到底,石头是一种存在,而发呆是一起事件;存在超越于时间,而事件隶属于时间;存在独立于人,而事件缘起于人。

    人一旦需要记录自身及其周围不断变化这一事实时,时间概念也就应运而生。换言之,时间是人为创设用来计量变化的单位,而变化实际上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时间的永恒流逝和不可逆转,看似客观恒定,但离开了人的主观感受其也就失去创设的意义。一方面,今人不见古时月,人们在时间中测量变化;另一方面,今月曾经照古人,人们在变化中感受时间。时间的两面性总是令人误解,其实并非所谓岁月催人老,而实在是变化这一事实我们无法抗拒。

易经云:日日新。在不同时刻,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世界。换言之,变化是绝对的,而不变是相对的。生命就是生物个体变化的历程,它要求我们适应变化,并在变化中感受和体验。但不幸的是文明像疾病一样不断蔓延,理性的高度发展促使我们不断从变化中抽象出规律。所谓日升月落、天行有常,生老病死、人道不爽。一方面,不断重复和对规律的认知使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更加熟稔和深刻,另一方面严重刻板僵化的生活将我们同真实的世界隔绝开来,禁锢了我们生命的活力。逝者如斯,那奔腾不息的河流才是生命本来的面貌。

二 事件

    当时间的洪流义无反顾地奔向未来,变化便是这个世界的不二法门。认识并把握变化,将永恒的世界赋予人类的脉脉温情,需要我们去叙述和评说。于是,故事和历史第一次反应于大脑,进而抽象成为普遍意义上的事件。事件是具有逻辑联系的连续发生的客观事实的总和。时间是描述事件的刻度。事件标定于时间的维度之上,被反复比较和探究。

    任何事件都可以看成是过去、现在和未来。过去已成为历史,并持续诱发着现在与未来。历史确定无疑,其影响或剧烈而深远或隐秘而玄妙。圣哲之智在于能竖敏虚抽丝剥茧探历史之源流,按图索骥发未来之先机;现在即当下,是一个由历史定因、现实条件和人的能动参与相结合的动态时刻。尽管人的能动参与受到历史、现实的双重制约,但只有在人的参与下变动不居的当下才最终变为确定无疑的历史;未来的开放性取决于人的自由意志。当然,这种开放性并不意味着未来绝对自由,反以知古,往以验来,历史自有其定数。

从逻辑上讲一切事件还可以划分为起因、经过和结果。种子是起因、发芽成长是经过、开花结实是结果;出生是起因、成长壮大是经过、衰老死亡是结果;人心的欲念是起因、形成计划付诸实施是经过、欲念实现是结果。心中生出一念便如一粒种子沉埋地下,非特被其他欲念消弭,否则即便历经各种遗忘与曲折,只要时机成熟,这粒种子拿差仍旧会生根发芽、破土而出,直至欲念被完全实现为止。这就是事件发展的连续性和隐蔽性。

生活正是由无数耦合、随机事件组成。每一天,事件的碎片像洪流一样向我们涌来,我们生活在一片混沌之中,盲目地接受生活的“赐予”。古余燃人用沙漏来计量时间实在是一个绝妙的暗示。

一般而言活在当下是最为效率的做法:随机应变,在合适的时候,合适的地方做着合适的事情当然莫此为妙。但事件并不自发有机整合,琐事纷至沓来,我们疲于应付,会逐渐被环境所塑造,沦为琐事的奴隶,忙碌一生却一事无成,岂不惜哉!从另一个角度讲,不论多么宏大的人类事件也必然是在分分秒秒中完成,但这样的“大事件”有可能要求我们终其一生甚或终其几代人的一生去完成。因此,实现人生大目标,需要我们数十年如一日去经营一件事,更需要我们科学合理地统筹自己的人生。

从混沌而复杂的人生中提取事件,以我们所创设的概念关联事件碎片以赋予其意义,从而探究其内在规律。当然,这些人为创设的概念虽然十分必要,却也难免局限。我用下面的例子说明: 

如图:

A        B        C

推论一 在同一平面内,从A到C,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且必须经过B点。那么A是C的因,C是A的果,B是必然因素;

推论二 在同一平面内,从A到C,可做无数条线,且不必须经过B点。那么A是C的因,C是A的果,B是偶然因素。

    根据上述推论可得出以下结论:

一、任何论题必须有明确的限定条件,否则论题无意义;

二、事物总是在特定范围内借助特定概念被认知。这意味着认知具有相对性,从实用主义角度出发,认知服从其目的;

三、脱离特定概念人将无法认知,而局限于特定概念人又无法认识事物本质。

三 命运

    百年人生,因果纷错,线索难寻。所谓“人生”就是个体生命历程全部事件的总和,而“命运”就是人对自己一生升沉荣辱的总体感受。出于本能我们更加关心自己的命运,但也许更为重要的是潮起潮落、云卷云舒,生命作为一起特殊事件终将还原为他人生命中的故事。

有人说命运在自己手中掌握,人不应也不会被命运左右;也有人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宿命,坦然面对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但既然人生是一起事件,我愿意从更加客观的角度去看待命运。

历史。人生而不平等。初始条件的差异是世界多样化的基础,也是宇宙能量流动的诱因。我们应当坦然接受这种自然状态下的差异,却要反对人为加剧社会的不平等。因为宇宙中一切能量都在向着均衡化方向运动,人类社会亦不例外。

人在出生那一刻起就注定了种种差异。例如:遗传基因、身体素质、性格取向、家庭环境、出生国度、地理位置、时代背景等等。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初始差异各以其固有规律演化并交互作用进而演绎出各自不同的人生命运。命运的多米诺骨牌在那一刻起悄然启动,在冥冥中引导着每一个人实现自己的宿命。命运事件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要求我们更加关注起点,关注细节。“观蜎飞蠕动无不有利害”,留心自己的过去,从经验中总结规律,从历史中搜寻线索,则我们有可能凭借历史和经验准确推测未来。了解历史是我们认识自己命运的第一步。

历史以其确定性对现在和未来施加影响,多年前的无心为之可能早已为日后的重大事件埋下伏笔,波澜壮阔的历史浪潮在最初也许只是涓涓细流,无人会心。蝴蝶效应再一次证明了生命事件的混沌性。大风起于青萍之末,能够见微知著、推情原事者是聪敏机智之人,能够审时度势、深计远虑者是智慧深沉之人。

现在。一个我们着手编织历史的时刻。人生是无数事件的总和,每一天我们都生活在事件的碎片中,分析任一事件就可以看出人在事件的演进中是如何发挥能动作用的。

在历史因素、现实条件既定的情况下我们通过抉择和行动来推动事件的发展。抉择就是决定做还是不做,在具体条件下我们可以同时做出两种相反的选择,也就是说抉择是自由的。而我们又是如何进行抉择的呢?粗略地说,抉择可以分为理性的抉择和非理性的抉择。所谓理性的抉择就是凭借正确的认知对事件进行客观的判断和预测;所谓非理性的抉择就是指除理性判断之外的那些诸如受到个人喜好、情绪、偏见、生理需求甚至随机事件如掷硬币之类的方法来推动事件发展的情形。一般来说理性抉择在人生中比重越大那么命运的确定性就越大,当然由于理性本身仍具有相对性,所以无论如何命运的不确定因素都不可消除。一个人一生中所有抉择背后的价值判断的整体取向就是这个人的价值观(什么是值得做的,什么是不值得做的)。而价值观又是基于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世界观),所以对这个世界客观准确的认知是把握自己命运的前提。由此看出,一个人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也就预示着这个人的命运是怎样的。

不论如何,抉择只是内心的意识活动,不能直接推动事件的发展。而只有抉择之后的行动才能推动事件,创造命运。但是当我们行动时,事件真如我们料想的那样顺利发展吗?试举两例加以说明:1、在我面前书桌上的水杯,如果我愿意让它盛满水,我只需向它注水直到满溢为止;而如果我愿意摔碎它,则只需将它推出桌面即可。总而言之,我对这只水杯具有支配力。2、汶川地震时,一辆汽车恰行驶在汶川盘山公路上,前面道路被巨石封死,右边是百丈悬崖,左侧山上巨石滚滚而下,此时此地,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的命运。上述两例说明在主客体的对立统一中,主体对客体由近及远依次产生决定性→影响性→无作用的效应;客体对主体由远及近依次产生无作用→影响性→决定性的效应。为了便于说明,举上述二例均属极端情况:第一例即是主体对客体的决定性支配,第二例则是客体对主体的决定性支配。而现实中普遍存在着的是介于影响性和决定性之间的效应。也就是说内心的抉择能否外化为现实的行动并取得预期效果不仅仅要依靠个人的意愿和能力还取决于客观条件是否允许。随着世界联系的日益紧密,个体命运对外界事件的敏感性愈来愈强,实际上个体命运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而不是减少。这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应当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而不是相互隔离,社会有机体应当建立能够促进人的相互了解与帮助的机制来促进人的融合,抵御连锁效应所带来的不确定因素的恶性聚变。

言归正传,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条件下,个体通过抉择和行动来引发事件,创造属于自己的命运。抉择所依赖的自由意志和客观条件对实际行动的限制决定了命运的不确定因素不可消除。从另一个角度讲,开启命运之门的金钥匙属于那些能够正确认识自身及其客观世界;准确判断、科学决策;凡已决之事必以决绝之心实现之的极具行动力的人——只有他们才是命运的强者!

未来。未来一切皆有可能。尽管上述论证一再证明了未来的不确定性。但是关于命运早已注定的说法向来不绝于耳。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时间的一维性决定了人的命运是唯一的,从这个角度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宿命,我完全同意。但是这绝不意味着人在命运面前只能束手待毙:未来的不确定性中蕴含着未来的无限可能性。试举一例便可有力说明:甲坠崖,乙以手援之。甲援则乙必活;甲弃,则乙必死。不计其余未知因素,设若甲预知乙是日必死,反而力救之,是何结果?兹举该例目的在于突显人的意志自由(不是行动自由)在促成命运不确定性中发挥的重大作用。所谓自由就是在具体条件下可以做出方向相反的两种行为。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是由我们的个人意志决定的,在未来的某一时刻尚未到来之前就妄断我们于那一时刻会做出什么决定本身就是与自由意志相矛盾的。这就是命运确定论的荒谬所在。

可以说,自由意志是造物对人的恩宠。在自由意志中蕴含着未来的不确定性,而未来的不确定性又意味着未来的无限可能性,他启示我们犹未为晚,大可作为。命运总是充满了悖论,一方面,不确定性是人的理性不遗余力要消除的,另一方面,不确定性又为生命提供了无限活力。弱者畏惧变化,而强者喜迎挑战。弱者需要一个确定安全的未来,因而更喜欢占卜未来,强者乐意接受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所以省视历史而索引未来,继往开来而筹谋当下!

综上,时间是一维的,命运是唯一的:历史是确定的,抉择是自由的,未来是开放的。历史的确定性意味着命运并非无常而是自有线索可寻;抉择的自由性意味着人可以大有作为,但并非可以肆意妄为;未来的开放性意味着命运并非早已注定而是充满了可能性。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逝者如斯,生命的长河蜿蜒曲折,最终汇入无垠,与天地相接。茫茫人生,上下求索,前尘如烟,来日悠长。既然生命只有一次,那么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既然人必有一死,那么人一生的忙碌追求又是为了什么呢?敬请关注下文《天地不仁》。

启示录:

1、士不可不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6、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7、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相关问答
“斯人已逝”是什么意思?“斯人已逝”中的“斯人”指的什么?
1个回答2023-08-12 05:43
你好,斯人已逝中的斯人,其实是指亲近的人,或是只因朋友,恋人什么的,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是什么意思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意思是什么
1个回答2022-09-26 01:49
1、逝者已矣生者如斯的意思是:死去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活着的人要坚强的好好的活下去,让死者在天堂也能够安息。 2、“逝者已矣”就是说人死不能复生,他的一切已随他而去了,“生者如斯”就是说活着的人...
全文
"逝者如斯"和"斯人以去"的斯都是什么意思
3个回答2023-02-13 00:27
这两句中的“斯”,都是“这个”的意思。 "逝者如斯",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时间就像这奔腾的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逝。 "斯人以去",意思是这人已经离开了...
全文
逝者如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3-08-19 21:24
当时孔子是站在江边说的这句话: 这句话的本意是说,时间流逝就跟这个一养。 因为是站在河边,所以说时间流逝就跟江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逝者如斯是什么意思呢?
2个回答2023-08-20 08:55
这句话前面有一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的斯就是指前文的川,就是黄河。逝者指的是逝去的东西,这里就是时间。这是一个比喻句,就是孔子说:逝去的时间啊,就像这黄河的水。意思就是一去不复返。
成语逝者如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2-05 04:08
逝者如斯 [shì zhě rú sī]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出 处 《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近反义词 近义词 似水年华
逝者如斯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2-05 04:08
逝者如斯 shì zhě rú sī 【解释】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结构】主谓式成语 【近义...
全文
“逝者如斯”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2-12-09 06:27
象这样消失了
逝者如斯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3-01-14 07:34
逝者如斯生者已矣 .... 死去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了,活着的人要坚强面对生活,带着死去的人的愿望好好的活下去。
逝者如斯。是什么意思啊?
4个回答2022-10-05 18:03
逝去的东西像这样啊,斯:这。结合上下句就是说逝去的东西像那河流一样,再也不会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