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苏东坡乐观旷达的事例

2024-04-29 13:59

表现苏东坡乐观旷达的事例,要具体,越多越好!
1个回答
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年)冬。苏轼词风于密州时期正式形成,这首词即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潇洒的词人本来就生性豁达,密州铁沟出猎,左牵黄犬、右擎苍鹰,相随的千骑锦士驰卷平冈,何等声势,何等豪气,由此倾动了满城老少,使“老夫”陡发“少年狂”气。在“亲射虎,看孙郎”的奇想中跃现的,正是当年孙权射虎的风采!

但词人的胸胆,又何甘只在射虎中称雄?连年犯边的西夏,正需魏尚那样的勇将御击!酒酣的词人因此宣告:倘若汉文帝再遣冯唐,我便是当世魏尚,愿挽弓如月,一箭射落象征“侵略”的恶星天狼!

笔力恣肆的射猎之景,引出思出千载的豪迈心志,真有东坡自许的“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之壮声雄调。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苏轼那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豁达乐观地处世态度充分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窗前,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苏轼为悼念他死去的妻子而作的。苏轼的妻子王弗死后十年,有一次他在梦中与亡妻相会,醒后写下了这首词。所以,词一开始就点明十年来两人生死阻隔。首先,词人通过两个假设的情景写极度的思念。第一个设想是,想和千里之外的孤坟中的亡妻,共同诉说死别后的悲凉,这是不可能的愿望,却显出了词人的一片痴心;第二个是进一步的设想,纵然有一天与亡妻相见,也应该互不认识了吧?因为这些年来,自己奔波官场,历经沧桑,以致灰尘满面,头发斑白,已不是过去的我了!

紧接着上半阕表达的情感,在词的下半阕中,词人则紧扣题意,围绕“梦”展开描写。词人终于在梦中回到了家乡,并在梦中见到了十年来日夜思念的妻子。他看见妻子正坐在小窗前,梳理着满头秀发。词人只选取了妻子生前极平常的一个生活细节,而“梳妆”,正是他记忆深刻、永难忘怀的情形,抒情十分真切动人。而此时梦中相逢了,却又对面不能言,只有泪千行。虚实相生,情境真实,的确是千回百转,无声胜有声。

在词的最后,写梦后之情,幽冷的明月,照着埋葬亡妻的长满短松树的山冈,这正是令词人最为悲痛的时候。全词以写景结束,既显得情意悠长,又照应了前面的“孤坟”,造成回环反复的抒情结构。

这首词典型地反映出在苏轼旷达乐观的大丈夫气概的后面, 也隐藏着儿女情长的温柔的另一面。真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苏轼也是心情中人啊!
相关问答
苏东坡 旷达乐观事迹
1个回答2023-07-23 04:00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难道这句还不够吗?
关于古代名人旷达的例子……急求
1个回答2024-03-19 20:18
宋 叶适 《朝奉黄公墓志铭》:“天性旷达,不作疑吝;推己利人,不自封殖。”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的家室索隐》:“ 李白 是那么旷达的人,为什么一说到子女便那么伤心?” 晚唐 司空图 描写...
全文
苏东坡乐观心境的事例
2个回答2023-02-03 10:57
身处逆境的苏东坡有充分的理由不快乐,但他却能事事处处体会到快乐甚至创造快乐,更可贵的是,他的快乐是跟百姓大众联系在一起的。
苏东坡有没有写钱潮壮观的诗句
1个回答2023-01-30 05:08
巜八月十五日看潮》
王国维为什么称苏东坡之词为“旷”
1个回答2022-10-12 15:58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旷者,空阔而开朗也。苏轼作为宋代豪放词的首倡者和开宗立派的宗师,其词之旷远,之磅礴,如金石之声,为百家之绝。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大多心胸旷达,乐观积极...
全文
苏轼在逆境中乐观豁达的事例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3-12 16:30
一、乌台诗案 差点送命后被贬黄州后所作,当时正好出行遇雨,一行人被雨淋得很狼狈,唯有苏轼发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感慨,这绝对不是遇雨的感受,而是经历无数人生挫折与磨难后的感悟,这真是一种对人生...
全文
苏轼在逆境中乐观豁达的事例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3-19 23:16
苏轼在逆境中乐观豁达的事例有乌台册基诗案、苏轼生平第一次被贬、一贬再贬的苏轼。差点送命后被贬黄州后所作,当时正好出行遇雨,一行人被雨淋得很狼狈,唯有苏轼发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感慨,这绝对不是遇...
全文
苏轼在逆境中乐观豁达的事例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4-30 20:41
如下: 一、乌台诗案。 差点送命后被贬黄州后所作,当时正好出行遇雨,一行人被雨淋得很狼狈,唯有苏轼发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感慨,这绝对不是遇雨的感受,而是经历无数人生挫折与磨难后的感悟,这真...
全文
苏轼在逆境中乐观豁达的事例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4-12 03:25
苏轼在逆境中乐观豁达的事例有: 1、乌台诗案 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差点送命后被贬黄州,一次出行遇雨,一行人被雨淋得很狼狈,唯有苏轼发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感慨,这绝对不是遇雨的感受,而是...
全文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