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孩子规避网瘾心得

2023-01-11 15:21

1个回答
您在为孩子沉迷游戏而发愁的时候,您有没有想过,当孩子沉迷游戏,他在“迷”什么?手机游戏为啥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导致孩子半夜三更不睡觉起床偷玩?

有个老师经手过大量游戏成瘾的青少年,她原以为自己已深谙治疗游戏成瘾之道,不过,最近她发现自家10岁的孩子对某款游戏入了迷,为了搞清楚游戏的吸引力,这位母亲自己也开始成为“陪玩”,虽然一定程度上拉近了跟孩子的距离,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到问题,孩子现在还小,家长一定要现在帮孩子戒除网瘾,建立手机网络界限,才可以引导孩子把心思回到学习上来。

如何帮孩子30天戒除网瘾,建立手机界限步骤如下:
第1周:家长要了解孩子沉迷网瘾的5个演变阶段,常用的7种戒除网瘾方式是什么,导致孩子沉迷手机网瘾8大原因是什么,再到如何与孩子签订使用手机约定,最后到孩子不交手机怎么办?先家长要了解整个过程。

第2周:家长要做好帮孩子建立手机界限时,孩子大吵大闹发脾气摔东西,威胁不写作业,威胁不上学,威胁不吃饭,威胁离家出走,威胁跳楼等,我们家长的应对预防措施是什么?家长不能打无把握的仗,否则就会容易发生悲剧。

第3周:家长开始帮孩子建立手机网络界限,这时最困难的就是孩子不同意,怎么办?也就是按前面2周我们做的准备去执行时,一定会有新的或突发问题,家长到底是坚持建立界限,还是因为孩子的大吵大闹放弃了?这就是由家长的心向所决定了,同时也需要专业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与支持,只要能跨出这一步,就可培养成一个有规则感,界限感,自律的优秀孩子。

第4周、家长一定要帮孩子巩固手机界限,帮孩子戒除网瘾家长你不能简单的堵,在建立手机界限同时,一定要引导孩子的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学习方法,学习动力,改善注意力,改善居家环境,改善亲子关系,改善师生关系等,只要孩子找回学习的自信心,提升学习成绩找到成就感,那孩子就不会再沉迷网瘾了。
相关问答
如何避免网瘾?还有什么关于网瘾少年的例子?
1个回答2024-02-27 17:42
你让你的朋友多一点,多做点正事,就不会有那么多时间泡在网上了。 我曾经看到了这样一段事,有一班学生每天都要去打网络游戏,甚至成天泡在网上,逃课,让学校的老师们拿他们都束手无侧,有一天来了一个新老师,...
全文
如何避免网瘾?还有什么关于网瘾少年的例子?
1个回答2024-02-08 22:19
你让你的朋友多一点,多做点正事,就不会有那么多时间泡在网上了。 我曾经看到了这样一段事,有一班学生每天都要去打网络游戏,甚至成天泡在网上,逃课,让学校的老师们拿他们都束手无侧,有一天来了一个新老师,...
全文
如何避免孩子上网成瘾?
1个回答2024-03-08 16:50
 1.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放下手机等电子产品   言传不如身教,如果家长成天拿着手机或pad度过自己的闲暇时光,久而久之孩子也学会了只对电子产品感兴趣,通过网络来满足自己娱乐的需要,而对其他事情不感...
全文
【单选题】()是导致大学生上网成瘾的主要原因
1个回答2024-01-29 17:46
现实生活中缺少情感交流
三年级孩子看电视成瘾如何正确引导?
1个回答2024-01-30 00:01
1.看电视要有选择   现在的电视节目五花八门、鱼目混杂,父母要特别注意不能放任孩子,以免他们盲目、随意地观看不适合的内容。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课题...
全文
如何辅导网络成瘾生
1个回答2024-03-10 23:31
中学生正处在心理与生理发育的不均衡时期,一般的心理特点是情绪的波动和生理上的躁动,如果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氛围能够满足孩子的需要,那么他们一般都能够平稳过渡,但如果学习压力与人际压力很大,超过自己能够承受...
全文
有一个真实事例,再举出网瘾的危害!!是学生网瘾!导致...急
1个回答2024-01-28 05:50
如果是22岁以下的孩子,初中,高中生的话,建议读警官学院中专部吧,因为是全封闭警务化管理,可以有效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从而有效解除网瘾,并且学校可中专大专连读,毕业可参加招警公务员考试。不耽误孩...
全文
空空导弹和机炮,哪个快?机炮可以规避吗?
2个回答2022-10-21 15:05
后者当然要快 像刚出塘的子弹每秒能达600多米 而导弹不过两倍音速左右每秒不到百米
如何规避动画片对儿童的负面影响?
1个回答2024-02-08 20:46
动画片是儿童最喜爱的媒体形式之一,而近年来,一些儿童模仿动画片中的危险或暴力行为,产生了不良影响和后果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担忧,认为动画片该为此负责。 1. 全社会的责任: 动画片作为儿童文化...
全文
规避与守诚高三作文
1个回答2024-02-14 03:32
规避与守诚 诚信,就是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他是每个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宋代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说文解字》上说:“人言而信”孔夫子...
全文
扫码下载APP
听书听课听播客,随时随地陪伴你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