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手指家族儿歌手指舞

民族舞的傣族舞
1个回答2024-03-13 17:34

傣族是一个有古者文化的民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傣族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流行面也很广,并各有特点。代表性节目总的可分为自娱性、表演性和祭祀性三大类。穗友自念桐娱性的节目有“嘎光”、“象脚鼓舞”、“耶拉晖”和“喊半光”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嘎光”和“象脚鼓舞”。表演性舞蹈有“孔雀舞”、“大象舞”、“鱼舞”、“蝴蝶舞”、“篾帽舞”……等。最具代表性的是孔雀舞。孔雀舞在傣族舞蹈中是最具特点的表演性舞蹈,在德宏地区、西双版猜高槐纳地区及景谷、孟连、耿马等县都有流传。傣族祭祀性的舞蹈只在民族杂居区流传着几个。有些祭祀舞蹈如过去曾流传于德宏地区的“跳柳神”和曾流行于江城县的“贝马舞”,现已无人再跳。

好看易学的傣族舞或民族舞?
1个回答2024-01-26 11:50
唐怡的舞蹈组合《孔雀飞来》,
最最简单的有傣族舞基本组合《傣寨情》和《傣家女》,群舞《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民族舞群舞《窗前明月光》,《秀色》,《踏歌》,《桃夭》都是女子群舞,很简单,实在不行就把带基本功的动作改掉就成。
民族舞8大舞系是什么
1个回答2022-12-12 11:04
民族风舞是什么舞
白族舞蹈的白族介绍
1个回答2024-03-05 13:40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历史悠久,文化比较发达的民族之一。关于它的族源,有以文献为据的“甘、青氐羌迁徙说”,有按考古发掘论断的“土著说”,有根据民族形成过程的“迁徙、土著融合弊乎说”,虽无定论,但都说明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白族自称“白子”、“白尼”,他称较多。两汉时的“昆明”和三国、两晋以后的“叟”都与白族有渊源关系。唐宋史籍白蛮”,元明称“白人”,明清以后称“民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根据白族人民的意愿,1956年11月正式确定以“白族”作为本民族的统一族称。
白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无书面文字,在民歌、大本曲、戏曲和民间歌舞的唱词中,多借用汉字记白语。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湖南桑植县,四川西昌地区和贵州华节地区也有少量分布。
大理是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是唐代南诏,宋代大理国的都城。相传早在汉武帝时,叶榆(今大理)人张叔、盛览曾向乎洞司马相如习经学赋。唐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南诏击灭五诏,攻占大厘城,在唐王朝的扶持下,大理地区建立起南诏岁卜枯政权。此后,南诏向唐王朝频繁派遣友好使者及送子弟到成都学习汉文化,大量传入了中原的文化典籍。唐朝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吟咏过南诏的历史。

推荐几个简单易学的藏族群舞,或者是傣族舞。
1个回答2024-01-27 19:37
扎西德勒不错有男人有女人,还有走在山水间全是女孩子可 好看了。
回族的舞蹈是什么舞
1个回答2023-12-08 23:17

回族的舞蹈是踏脚舞。

是少数民族回族独有的一种舞蹈和攻防技能,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回族同胞所独有的一种舞蹈和攻防技能,是土生土长源远流长的乡间文化。

回族形成于元末明初,这一时期的回族乐舞更多的带有西域色彩。随着社会发展,回族独有的乐舞产生了,但是由于伊斯兰教的作用,回族舞蹈不如在元代兴盛发达。尽管如此,民间舞蹈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活跃于人们生活中。

就是在极力反对歌舞行为的伊斯兰教进行礼拜的活动中间,也避免不了采用舞蹈手段来传播其教义。回族舞蹈具有代表意义的是舞蹈"宴席曲"和“汤瓶舞”。 "宴席曲"是回族人在婚礼宴会上表演的舞蹈。表演时有一人放声高唱,歌曲主要是《四姑娘》。

由两人伴舞,舞者头戴白色礼拜帽,穿黑色长袍、黑便裤、黑便鞋,舞蹈通过施礼、扬手换位、绕手换位等动作来交流感情,相互致意。舞者表演得意时,情不自禁微闭双眼,做碎摇头动作,借以抒发喜悦心情。舞蹈表现出稳健、细腻的风格。

"汤瓶舞",汤瓶是回族盛水器皿,用以洗漱、沐浴等。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在每天做功之前,必须要"小净"(即洗手、漱口、呛鼻、洗脸、洗脖、洗肘、洗脚)。这种习俗久而久之演变成为舞蹈动作,人们在自娱性活动中,常以优美的动作模仿"小净"的过程,并逐渐形成民间舞蹈汤瓶舞。

傣族舞的舞蹈特点
1个回答2024-01-27 20:23

傣族的居地大多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傣族人民善于吸收来自四方的文化精华,并能融于本民族古老的文化中,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傣族舞蹈品种繁多、形式多样的特点。
傣族舞一位手:大拇指向回扣,放在大腿前侧。
旁一位手:双手手腕蛇回来,手要有点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弯曲,在大腿2侧。
后一位手:双手放在臀部后面,不能*在一起,稍稍分开,手不能离身体太远,手要有点弧度,大拇指向回扣,手臂微微弯曲。
侧一位手:双手放在身体的一册,和一位手差不多。

民族舞舞蹈
1个回答2024-02-12 18:55
建议你选藏族舞吧,民族舞的小范儿很多,要一下子学好很难,藏族舞入门比较快,跳的时候注意膝盖的动律就好,有个舞蹈 牧羊姑娘 我觉得你可以看一下,再不行就选秧歌舞 一片绿叶 也比较简单
侗族民族舞的简介
1个回答2024-01-24 06:37

关于侗族民族舞的简介

  主要分布在中国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湖南等地的侗族,分别系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壮傣和侗水两个语支。其先民是古代“百越”中“骆越”支系“西瓯”的后裔。隋唐时期至宋代,曾被称作“峒”和“洞”,以后才以“侗”为该民族的族称。

  广西柳州地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都要举行具有丰富多彩内容的盛大民族活动。

  侗族从古至今无论年长年幼,人人都能歌善舞,有着事事以歌对答、以舞寻偶的传统。在他们的歌咏中,有单声部的“小歌”、多声部的“大歌”、迎客时的“拦路歌”、婚嫁时的 “伴嫁歌”、青年人自弹自唱的“琵琶歌”等数不胜数。以至连相互闹矛盾时也用唱歌来进行争吵。侗族在歌舞时都离不开芦笙的伴奏,歌舞和芦笙是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和内容。在侗族统称的《芦笙舞》中,包括着多种内容和形式的舞蹈,其中有节日时的自娱性舞蹈、有青年男女之间进行交谊的舞蹈、还有为展现芦笙高手边演奏芦笙、边做舞蹈高难技巧的表演和竞赛性舞蹈。

  过去,侗族跳《芦笙舞》、“对歌”或举行村寨“集会”,一定要在特定的地点“鼓楼”前进行。在广西、贵州等侗族集聚的村寨,都会建有一座高大、古朴、典雅,造型各具特色的木结构建筑“鼓楼”。鼓楼的建筑形式除以下大上小似高塔状为原则外,真是千姿百态各具一格。它的多角屋檐可建为四边、六边或八边形,座座飞阁重叠,高达三至十五层耸立于村寨的最高处。但此外建于本世纪二十年代的三江县侗寨“马胖鼓楼”虽只建有一层,但却以它的精雕细刻、拥有九层飞檐、雄伟宽敞形如庙宇的殿式方塔形建筑而闻名遐迩。殿内立有需双合抱的四根大柱,板壁绘彩色传统的壁画,是侗族古代建筑的精华与骄傲。鼓楼为侗家公共活动的场所和集会中心,凡有紧急情况,村寨中德高望众的头人将敲击悬挂在殿内梁上的“款鼓”,集合全寨侗胞。此外,若有贵客进寨,也可击鼓通报全寨而表示欢迎的隆重。鼓楼内大厅青石铺地、设火塘、四周摆有长凳,是侗胞在任何时节聊天、做活、演戏、对歌、踩堂和赛芦笙的场所。

  《芦笙舞》是侗族的传统民间舞蹈。源于古代播种前祈求丰收、收获后感谢神灵赐予和祭祀祖先的仪式性舞蹈。舞蹈气氛热烈而欢快,现已成为侗族民众在稻谷收获后至来年春播前农闲期间和各喜庆佳节时,由青年男女参加被称作《踩堂》或《踩芦笙》的自娱性、求偶舞蹈。

  每逢节日,成年的侗族未婚男女青年,都不会放过“踩堂”机会。因为这些男女青年中的不少人,要通过集体共舞的机会来选择自己的心上人。而且参加“踩堂”的少女不但要身着闪闪发亮的蓝靛色礼服,还个个力所能及地在头、耳、脖颈、手臂各处戴满银饰,因为这是向男青年展示自己家庭经济状况的无声语言。在过去,由于经济水平的`低下,一家中若同时有一个以上的女儿都进入成年,但因没有起码的银佩饰,只能由年长的女儿参加“踩堂”活动而使全家陷入窘境的事是经常发生的。

  进行“踩堂”的舞圈以村寨为单位,每个舞圈被人们称作“一堂”,节日期间来自各个村寨、各怀绝技的若干堂“芦笙舞”将会聚一堂,齐展风姿。届时,每堂芦笙在作舞前首先要在圆圈中心高高竖起一根芦笙柱,柱顶悬挂芦笙队队旗,并围绕芦笙柱特设由4—6人担任为《踩堂》舞蹈进行低音伴奏的“芒筒”演奏。一切准备停当后,手持小芦笙的男青年与持彩巾或花伞、佩戴银饰的盛装少女,分别站成内外两层圆圈,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作舞。舞蹈动作与节奏,依照芦笙头所领奏的曲调更换舞姿。女子以原地旋转和两臂上下、前后的摆动为主要动作;男子在边吹奏芦笙,边做幅度较大的蹲步、跳跃、点步踢腿等动作。整个舞蹈沉浸在抒情与细腻之中,但又不少萧洒与活泼。而且,每当若干堂舞队同时作舞时,“芦笙曲”此起彼伏,姑娘们舞姿翩跹,真是构成一片歌舞海洋,热闹非凡。更有意思的是,在广西三江县《踩堂》的最后,有时还会加入更为激烈和引人注目,似拔河游戏的娱乐活动“拉鼓”。所有作舞的男女分为两边,拉拽着系有粗绳的长形木鼓,以一方胜利为舞蹈活动的终止

;
藏族舞舞步有那些
1个回答2023-10-23 12:35
你可以看看先关视频啊,这样我怎么和你说的……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