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儿歌的起源与发展

幼儿发展的基础和源泉是( )
1个回答2024-03-11 21:57

C

解析:

C

如何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幼儿园活动
1个回答2024-02-22 17:07

如何利用乡土资源开展幼儿园活动如下:

途径一:通过幼儿收集。

幼儿收集的区域活动材料主要是通过采集、参观等活动收集的,在幼儿收集的材料中主要是自然材料。如:我们在春天来临的时候带幼儿上竹山采集山上竹壳、竹叶。

夏天带幼儿到小溪捡石头。秋天时在散步、认识秋天、秋游中引导幼儿将落叶、树枝、野稻草带回来进行活动。同时引导幼儿收集果实、种子等还有稻穗、麦秸、玉米皮、各类豆子、花生壳、瓜子壳、开心果壳、芦苇等丰富活动区的材料。

途径二:通过家长收集。

通过家长收集的区域活动材料主要是在活动区开展中需要家长参与制作或提供的。如“好玩的稻草玩具”区域的开展中我们发动家长制作稻草玩具,家长通过自己的制作,制作了许多稻草玩具有草垫、草绳、草榔头等。我们还发动家长收集了布条、竹制品、毛线、劳动工具等等一系列材料。

途径三:通过教师收集。

通过教师收集区域活动材料主要是通过教师自身及教师潜在的引导作用实现的。如教师利用空余时间采集、制作活动区材料。如在“果宝宝”区角中教师收集了松果等一些野果,在编织区中采集棕榈叶等编织材料。同时也通过教师作用引导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与活动区相适应的材料。

途径四:通过社会收集。

通过社会收集民间故事、民谣等素材,把广泛流传于本地的传说故事、民谣、民间游戏等运用到活动区当中,同时我们利用民间手工艺师傅的工艺水平让幼儿了解传统的手工艺制作。

新能源的起源与发展?
1个回答2024-03-16 15:32

新能源的发展源于锂电池的发展,由于能源有限,也就用到了汽车上

为什么发展新能源汽车,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原因
1个回答2022-11-08 21:47
石油危机提前做准备
幼儿园适应性发展活动资源包亲子手册小班上
1个回答2024-03-13 14:41
 亲爱的家长,很高兴我们能一起走进\"幼儿园适应性发展课程\"。幼儿园适应性发展课程是全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五\"重点课题\"幼儿园课程结构及其适应性研究\"的重要成果,是在课题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构建而成的。2010年,贵州省幼儿园课程建设项目专家组在系统总结幼儿园适应性发展课程实施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精神,结合贵州省幼儿园教育实际,对幼儿园适应性发展课程进行了改造、丰富和完善,形成了适合贵州本土的幼儿园适应性发展课程,它坚持整合取向,体现实践特色,突出发展性和多样性。

  整合性。幼儿园教育对于幼儿来说是全面的和启蒙的。注重促进幼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整体协调发展。强调把情感、认知、行为、能力等结合起来予以综合考虑。

  实践性。注重幼儿的实际生活和实践体验,强调课程内容与幼儿实际生活及社会环境的紧密联系,强调幼儿实际的参与、体验和发现。

  发展性。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同时,鼓励幼儿的主动探究和积极发现,让幼儿在生动活泼的环境中获得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积极经验,为幼儿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多样性。注重课程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内容结构上概括为\"一心开三门\"。\"一心\"即以幼儿发展为中心,\"三门\"即由共同性活动、选择性活动和生成性活动三部分构成。

  我们将用一个学期,约150天的时间,与宝宝们一同感知共同性活动的4个主题,通过集体学习、活动区的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让宝宝获得全面发展。
如何开发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幼儿爱家乡教育
1个回答2024-02-01 15:43

   [内容摘要]

  社区是幼儿生活、学习和活动的外在环境,蕴涵着丰富的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如何有意识地利用这些显性和隐性的教育资源,对幼儿进行爱家乡教育,是一个值得研讨的课题。本文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谈谈自身在这一方面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

  社区 教育 资源 利用

  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接受教育的内容应是以幼儿生活为基础,应与幼儿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幼儿生活的社区,蕴含着许多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譬如社区环境,作为幼儿生活的主要环境,与幼儿的生长息息相关,它以一定的物质或精神的形态完整地出现在幼儿的面前,时时刻刻都以一定的方式作用于幼儿。如何利用好这笔财富,为幼儿教育服务,这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将社区资源作为幼儿园课程资源的一个组成局部,以“大自然大社会”中的“活教材” 支持幼儿的学习,引导幼儿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的幼儿园教育内容选择要求。《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一起为幼儿的发展发明良好条件。”这为我们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幼儿爱家乡活动指明了方向。

  在以往的幼儿教育教学实践中,笔者在如何开发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幼儿爱家乡教育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充分利用社区中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显性和隐性的教育资源,使其最大限度地得以开发利用,开展幼儿爱家乡教育的系列活动,取得可喜的效果,在此仅做抛砖引玉之谈。

   一、利用社区资源萌发幼儿爱家乡情感

  笔者工作所在的幼儿园地处老城区,周边是泉州有名的古巷——旧馆驿。小巷以其幽雅的环境、古朴的民风著称,幼儿每天从这里经过都在感受着它特有的魅力。于是我们利用这有利条件,开展了《我们的社区》系列活动,通过带领幼儿实地观赏、进行古厝写生等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下去感知周边环境的优美,萌生出热爱小巷的情感。

  在观赏中我们还带领他们到小巷里的同伴家中做客。做客中他们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回来后,我们组织幼儿根据观赏古巷的感受,开展绘画活动——《我们的社区》。在活动中,幼儿能积极参与讨论,自身最喜欢小巷的什么建筑?这座建筑是什么样子的等等。在此基础上,幼儿还将此活动延伸到了《我们居住的小区》系列活动中,幼儿在绘画、交流中表达了自身对居住小区的`喜爱之情。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老师既没有枯燥的说教,也没有运用示范,而是通过一系列有目的的提问来开展活动,引导幼儿去感受社区周边环境的幽雅、古朴,让幼儿进行观察和考虑,充分发挥想象。活动中幼儿的兴趣较浓,活动开展比较胜利。通过这一连串活动的开展,既培养了幼儿热爱小区、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也提高了幼儿的绘画能力。

   二、利用社区资源深化幼儿爱家乡情感

  将社区资源作为课程的资源,将幼儿的好奇心转化为幼儿的学习动力,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展开探究,使生活中的偶然转化为教育中的肯定,是利用社区资源生成课程的价值所在。泉州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底蕴,风景名胜享誉海内外。我园又处在泉州名胜——开元寺和近,以家乡的环境和人文优势作为幼儿教育的内容,有意识地带领幼儿实地观赏又是我们开展爱家乡教育主题活动的一大举措。我们带领幼儿观赏开元寺,观赏了东西塔,在欣赏一樽樽浮雕的活动中,幼儿始终兴趣盎然,问题一个接一个:“东西塔有几层?”“东西塔是什么做的?”“上面的雕像怎么刻上去的?”等等。这些问题成为小朋友们急于探究的热点,于是我们引导幼儿通过查找资料、向家长咨询、阅览书籍等多途径,对东西塔进行了一番研究。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幼儿了解了所在社区辉煌的过去,深化了对自身家乡的情感。

  幼儿的兴趣是开展主题探究活动的起点。引导幼儿关注自身社区周围的生活,就是支持幼儿对生活的热爱!教师的引导、支持使社区成为幼儿不时探究的源泉,更有力地促进了活动的深入开展。社区资源为教师支持引导幼儿探究提供了和其丰富的宝藏,为幼儿的自主学习提供了物质基础。教师让幼儿充分了解社区资源,挖掘社区资源潜在的教育价值,构建幼儿与社区资源互动的平台,和时满足幼儿的学习热情,支持幼儿的探究需求,促进了幼儿主动学习的生成和深化,满足了幼儿好奇的天性,加深了对家乡的热爱。

   三、利用社区资源升华幼儿爱家乡情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幼儿居住环境的配套设施不时完善。我园地理位置优越,处于老城区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泉州市政府、开元寺、小学、菜市场、超市、茶店等均分布在我园和近。幼儿园周边的生活设施都是我们可利用的教育资源,都能成为我们开展主题活动的活教材。因此,我们合理、充分地利用这些社区资源,丰富幼儿的生活,开展不同的教育活动。

  例如在主题活动《美丽的泉州》中,天福茗茶店成为了小朋友们探究的对象。在研究家乡的特产中,幼儿对安溪的茶叶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为了满足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我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组织幼儿到和近的天福茗茶店观赏。一进茶叶店,幼儿就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了:“怎么茶叶店有这么多茶叶啊”、“怎么还有这么多好吃的东西”、“这里的茶壶、茶杯和我以前见过的怎么都不一样啊”……在实地观赏的过程中,实物的出现在幼儿的脑海中激起了思维的千层浪花。他们在惊叹家乡特产丰富的同时,更进一步激起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泉州的特产我最喜欢这安溪铁观音茶”、“我们泉州还有好多特产”……知识是通过社会情景中的交流而形成的,具有社会性。把幼儿带到社会中,给幼儿充分、自由的想象、发挥的空间,我们的教育效果远比预期的来得好。因此,把幼儿带入社区,让幼儿在社会情景中去感知、学习,并且获得快乐的体验,是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和社会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对幼儿进行热爱家乡教育的一种尝试,其效果远比单纯枯燥的说教来得好。

  综上所述,社区资源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资源已逐步渗透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并给保守的教育模式以极大的冲击,为现代的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社区中蕴含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珍贵的,它为我们开展教育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实践证明:利用社区资源开展主题活动,促进了幼儿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巩固和丰富了幼儿的知识,促进了幼儿的智力发展;增进了幼儿间的互相合作与关爱;培养了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真正起到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的作用。

  今后我们还将不时探索,进一步深入挖掘社区中可用的各种教育资源,为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为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开辟新的领地。

幼儿园应开展哪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活动
1个回答2024-02-10 02:00
亲子活动,父母陪着孩子在假期参加一些社团或者企业组织的一些有益于儿童成长的活动,促进孩子与父母的关系,让孩子结识更多的好朋友。通过活动锻炼孩子参与探索的性格,能让孩子在少年时期,身心健康发展。
根据国内领先的亲子活动的分类,亲子活动可以分为:户外亲子、亲子体验、主题活动、家庭游戏等。具体表现为:宝宝爬行比赛,宝宝扭扭车比赛,宝宝保龄球比赛,宝宝生日会,儿童科普活动,亲子读书会,户外郊游,亲子体验等等内容。
龙字的起源和发展?
1个回答2024-03-12 20:11

【龙】汉字

是现代汉语常用字,最早见于甲骨文,龙为先民想象中的神物,通过综合数种动物的形状,并加以想象增饰而成。

后用以代指皇帝或比喻非凡人物。

一直到现在高科技的今天,龙也是中华民族汉语圈儿里最吉祥,最崇拜的文字,通常和凤组成最佳词语;

如,龙飞凤舞,龙凤呈祥,攀龙附凤。

用于表现人或物体的气势磅礴渊远流长;

如,中华巨龙,来龙去脉,龙潭虎穴,龙吟虎啸,龙盘虎踞。

对于物品的修饰称谓;

如,描龙画凤,赛龙舟,扎龙灯。

用于对古代皇帝的称谓;

如,真龙天子,龙体欠佳,龙颜大悦,龙袍加身,起卧龙床。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伟大中华民族的【龙】精神,最为得民心,顺民意,这是中华民族强盛的根源命运所在。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她的名字叫中国。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江,他的名字叫长江。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他的名字叫黄河。

虽不曾见到长江美?梦里却长饮长江水。

虽不曾见到黄河壮?汹涌彭拜入梦里。……】

【龙】字从上古到现在,从现在到将来,从将来到永远她都是中国人心中的最崇拜,最吉祥,最坦然,是安心的精神寄托。

国画的起源及其发展
1个回答2024-05-13 03:11
:“国画”在20世纪的诞生
水天中在《“中国画”名称的产生和变化》一文中指出,“把我们民族的绘画叫做‘中国画’,是近百年内才出现的事。” 其实这是不准确的。至少在明末,随着传教士将油画艺术带到中国之后,将这种“西洋画”与本土的中国绘画(被称为“吾国画”、“中国之画”、“中国画”等)对应比较的风气,就在中原大地上悄然兴起了。如明末姜绍书《无声诗史》中对中西绘画进行的简单的比较,惊叹于西洋绘画的严谨的造型,称“中国画工无由措手 ”;崇祯八年(1635)年,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中,亦称此为“中国画绘事所不及”。这种简单的类比直到20世纪初的各类笔记、文献中依然比比皆是,“中国画”的称谓也逐渐被普遍接受。然而,这时的“中国画”从概念的外延上依然比后来的“国画”要大的多,可以认为基本上就是用来指代中国历代绘画的一个总称。蔡元培1918年4月15日在国立北京美术学校开学式上的演说中明确指出:“中国画与书法为缘,西洋画与雕刻为缘。” 尽管有一种附和“中西二分”的对比之风尚的嫌疑,但可以认为,如此体系性的认识是建筑于对中国绘画史的总体面貌的把握和理解之上的。但根据笔者的调研,直到1919年的新文化运动之前,没有任何资料支持“国画”这一概念已产生或应用。
1、1919年:“国画”的第一次诞生
历史的转折发生在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这一年,一场关于“整理国故”的运动的争论肇始于思想氛围活跃的北京大学。一时间,在“保存国粹”“发扬国光”等等对这场运动庸俗化的曲解之下,“国”字风靡一时,许多“中国有,外国没有”的东西,被创造性地与“国”字这个定语联系到了一起。国乐、国医、国菜等等概念相继问世,肩负着民族国家文化复兴使命的“国画”概念也在这一阶段应运而生。如1923年成立的广东癸亥合作社(1925年改称国画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国画,振兴美术 ”,1926年苏州成立“国画学社”等等,都是比较早的“国画”的记载。尽管遗憾的是我们已无法追查到“国画”概念的始作俑者,但根据当时著名的文人何炳松、郑振铎等人对这样一种“言必称‘国’”的社会风气的记载,我们可以不难看到“国画”概念产生的必然、盲目与急切。如1923年1月顾实指出:“迩来国家观念普及于人,……种种冠以“国”字之一类名词,复触目皆是。” 而1923年癸亥合作社的立案呈文中更是明确宣告:“国画关系一国之文化,与山川人物、历史风俗,同为表示一国特性之征。” 可见,“国画”概念产生的背后动力也是“国家观念”的普及。在强劲的西风吹袭之下,“Painting”终于在中国的传统之中找到了它的被制造出来的对应物,从而,“国画”这一概念初次诞生了。
但我们需要注意到,这一时期所说的“国画”,从外延上更接近于此前使用的“中国画”,与今天的所说的“国画”仍然有很大不同。在发表于1926年11月12日《一般》上的《国画漫谈》一文中,同光(署名)写道:
年月日,我说不清,总之有所谓“国画”在中国学校中成为一种科目之日起,“洋画”也和其他科学一样,为中国人士所学习并且被欢迎起来了,因此“国画”之名,遂应运而生。原这名之所由立,本系别于“洋画”而言,譬如有洋货而后又国货之名,由洋文而后有国文之名,初固无轩轾于其间也。
可见,在“国画”概念产生初期,除了平添了一些浓郁的民族色彩而外,这个概念的所指基本上与“中国画”是等同的,史实也表明1920-1940年代中,“ 国画”与“中国画”两个概念在美术界认识内部往往都没有明确的界定,1931年成立的上海“中国画会”的出版物名为《国画月刊》即是一例,当然,也有诸如潘天寿等“传统型”画家坚持使用“中国画”这一名称。但尽管是作为“国故”即中国传统文化的身份登场,但毕竟在西方艺术大潮的冲击之下“国画”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Painting”这样一个代表油画的英文对等名称。从而,在“艺术”这样一个来自于西方的新视角下,传统中国绘画的面貌难免发生各种各样的误读与西化。同时也正是因为这种命名的暧昧性,宣告了中国绘画在1920年代以后将要继续面临着被动而痛苦的发展之路。
中国画,起源古,象形字,奠基础;文与画,在当初,无歧异,本一途。
我国夙有书画同源之说,有人认为伏羲画卦、苍颉造字,是为书画之先河。文字与画图初无歧异之分
小品的起源与发展是怎样的?
1个回答2024-01-29 16:37

古时候,有一乞讨的职业叫:骂大绘。就是为了讨好赏施者,自己作贱自己。后来这个骂大绘演变成了二人转,在东北地区盛行。现在发展成小品,登台招笑啦。哈,哈哈,哈哈哈。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