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冠三国在线阅读

勇冠三军类似成语
1个回答2024-03-05 09:35
气冠三军
【读音】:qì guàn sān jūn
【解释】:三军:军队的总称。指勇敢或勇猛是全军第一。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高彪传》:“吕尚七十,气冠三军,诗人作歌,如鹰如鴠
类似于勇冠三军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3-14 04:42
【成语】: 气冠三军
【拼音】: qì guàn sān jūn
【解释】: 三军:军队的总称。指勇敢或勇猛是全军第一。
勇冠三军
1个回答2024-05-11 18:17
乃:才

:带领率领



使龙城飞教胡马度阴山
勇冠三军?
1个回答2024-06-21 01:15
勇冠三军这个词出自 汉·李陵的《答苏武书》:“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

冠:位居第一;三军:军队的统称。
勇冠三军指勇敢或勇猛是全军第一。
勇冠三军 成语
1个回答2024-03-04 18:29
勇冠三军
yǒng guàn sān jūn
[释义] 冠:位居第一;三军:春秋时大国分中、上、下或中、左、右三军;这里是军队的总称。指全军。英勇过人;全军第一。
[语出] 《文选·李陵苏武书》‘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又勇冠三军。”《后汉书·荀彧传》:“颜良、文丑、勇冠三军”北魏·杨衡之《洛阳伽兰记法云寺》:“延伯单马入阵;旁若无人;勇冠三军。”
[正音] 冠;不能读 作“ɡuān”。
[辨形] 冠;不能写作“寇”。
[近义] 勇者无惧
[反义] 畏敌如虎
[用法] 形人的英勇。一般用作补语、宾语。
[结构] 动宾式。
[例句] 三国时的张飞可谓~;也由此而被后人传颂。
勇冠三军的意思
1个回答2024-03-07 14:39
勇冠三军的译文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后三岁,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广为圜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衫绝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气也.明曰,复力战,而博望侯军亦至,匈奴军乃解去.
译文:李广镇守右北平,匈奴听说他的名字,称他是“汉朝的飞将军”.躲避了他数年,不敢进右北平.
过两年,李广作郎中令带领四千名骑兵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带领一万名骑兵和李广一同去,各行一路.走了大约几百里,匈奴左贤王带领四万名骑兵包围搏让李广.李广的军士都恐慌,李广就派他的儿子李敢向敌人驰去.李敢独自带领几十名骑兵冲去,一直穿过匈奴骑兵的包围圈,抄过敌人的左右两翼再回来,他向李广报告说:“敌人很容易对付啊!”这样军心才安定下来.接着李广布成圆形阵势,所有的人都面向外,匈奴猛烈攻击,箭如雨下,汉兵死亡过半,汉军的箭将要用尽.李广就命令士兵拉满弓不发箭,李广亲自用大黄强弩射敌人的裨将,射杀数人,敌人攻势逐渐减弱.这时天刚黑,将吏士兵都面无人色,而李广意气自如,更加努力整顿军队.军中从此更佩服他基塌局的勇气了.第二天,再奋力作战,博望侯的军队也来到,匈奴军队就解围而去~
勇冠三军的意思是什么,出处是哪里?
1个回答2024-03-16 16:55

yǒng guàn sān jūn

成语释义 冠:位居第一;三军:春秋时大国分中、上、下或中、左、右三军;这里是军队的总称。指全军。英勇过人;全军第一。

成语出处 汉 李陵《答苏武书》:“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

感情色彩 中性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成语用法 动宾式;作补语、宾语;形容人的英勇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近义词 勇者无惧;

反义词 畏敌如虎

成语例句

三国时的张飞可谓勇冠三军,也由此而被后人传颂。

勇敢的小火车头在线阅读
1个回答2022-07-25 05:09
双跳灯是汽车高级别的故障警报灯。用途是在高速路上,由于故障而靠边停车,开启双跳灯来警示后方来车的。公路上汽车抛锚,开双跳灯警示后面通过的车,减速通过,注意避让。火车在规定的铁轨上行驶,靠车站指挥,铁轨前、后方没有来车,停车敬示的方式不同,所以没有双跳灯。
《勇气》阅读题理解
1个回答2024-01-26 13:52
19世纪,在英国的名门公立学校—哈罗学校常常会出现以强凌弱、以大欺小的事情。 有一天,一个强悍的高个子男生,拦在一个新生的面前,颐气使命地命令他替自己做事,新生初来乍到,不明白其中的“原委”,断然拒绝。高个子男生恼羞成怒,一把揪住新生的领子,劈头盖脸地打起来,嘴里还骂骂咧咧:“你这小子,为了让你聪明点,我得好好开导你!”新生痛得龀牙咧嘴,却不肯乞怜告饶。 旁观的学生或者冷眼相看,或者起哄嬉笑,或者一走了之。只有一个外表文弱的男生,看着这欺凌的一幕,眼里渐渐涌出了泪水,忍不住嚷起来:“你到底还要打他几下才肯罢休?” 高个子朝那个又尖又细的抗议的声音望去,一看也是个瘦弱的新生,就恶狠狠地骂道:“你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问这个干吗?” 那个新生用含泪的眼睛盯着他,毫不畏惧地回答:“不管你还要打几下,让我替他忍受一半的拳头吧。” 高个子看着他的眼泪,听到这出人意料的回答,不禁羞愧地停住了手。 从这以后,学校里反抗恶行暴力的开始响亮,帮助弱者的善举也逐渐增多,两个新生也成为了莫逆之交。那位被殴打的少年,深感爱与善的可贵,后来成为英国颇负盛名的大政治家罗伯特·比尔;挺身而出、愿为陌生弱者分担痛苦的,则是扬名世界的大诗人拜伦。 1、作者的描述使罗伯特·比尔与拜伦的性格跃然纸上,你能说说吗? 答; 不能替别人抵抗就替别人分担,无论多么痛苦,这就是罗伯特·比尔与拜伦的勇气与正义感 。 2、拜伦对罗伯特·比尔给予帮助的方式是“替他承受一半的拳头"你赞成这种方式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答:我不赞成这种方式,因为这样显得太没有骨气了。如果是我,我会去劝架,要是他依然执迷不悟的话,我就去告诉老师。
《勇气》阅读题理解
1个回答2024-01-20 14:57
1 凭借自己的强势欺负弱小

2 勇敢、正义、不畏强暴

3 感到了自己行为的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