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强陈可小说余罪全文阅读

欲罪许强陈可小说在线阅读在那可以读完整版的了
2个回答2023-06-02 15:38
看不了,很喜欢
“死有余辜,活有余罪”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2-17 21:02

拼音:sǐ yǒu yú gū

释义:形容罪大恶极,即使处死刑也抵偿不了他的罪恶。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路温舒传》:"盖奏当之成,虽咎繇听之,犹以为死有余辜。"

例句:这个杀人犯,谋财害命,真是死有余辜。

拼音:huó yǒu yú zuì

释义:余罪这个词是有典故的。“余罪”这个词最早来自于法律学科。余罪表示隐瞒或未交待的罪行。这个词充满了悬念。活有余罪就是活着的时候,隐瞒未交待的罪行。

例句:这个罪大恶极的人真是死有余辜,活有余罪。

死有余辜,活有余罪
1个回答2024-04-18 06:44
为什么会有这方面的感概,错了就改又有何不可?
什么叫死有余辜,活有余罪?
1个回答2024-02-24 13:02

死有余辜这个词好理解,就是即使处死也抵偿不了他的罪恶。活有余罪中的余罪这个词是有典故的。“余罪”这个词最早来自于法律学科。余罪表示隐瞒或未交待的罪行。这个词充满了悬念。活有余罪就是活着的时候,隐瞒未交待的罪行。

余罪余罪哪一集被郑潮虐打了
1个回答2023-08-16 22:21
在第一季的第9集,不是被郑潮虐打,是掰断了手指。在第二季的第8集,才被韩富虎虐打。
阅读 孩子无罪
1个回答2024-02-02 00:01
孩 子 无 罪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讲的是德国二战以后的事情。一个纳粹战犯被处决了,他的妻子因为无法忍受众人的羞辱,吊死在了自家窗户外面。第二天,邻居们走了出来,一抬头,就看见了那可怜的女人。窗户开着,她两岁大的孩子正伸出手向悬挂在窗框上的母亲爬去。眼看另一场悲剧就要发生了,人们屏住了呼吸。



这时,一个叫艾娜的女人不顾一切地向楼上冲去,把危在旦夕的孩子救了下来。她收养了这个孩子,而她的丈夫,是因为帮助犹太人被这个孩子的父亲当街处决的。街坊邻居们没有人理解她,甚至没有人同意让这个孩子留在他们的街区,他们让她把孩子送到孤儿院去,或者把孩子扔掉。艾娜不肯,便有人整日整夜地向她家的窗户扔秽物,辱骂她。她自己的孩子也对她不理解,他们动不动就离家出走,还伙同同伴向母亲扔石头。可是,艾娜始终把那个孩子紧紧抱在怀里,她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你是多么漂亮啊,你是个小天使。”



渐渐地,孩子长大了,邻居们的行动已经不偏激了,但是还是常有人叫他小“纳粹”,同龄的孩子都不跟他玩。他变得性格古怪,常常以破坏他人财产为乐。直到有一天他打断了一个孩子的肋骨,邻居们瞒着艾娜把他送到了十几里外的教养院。



半个月后,几乎快发疯的艾娜终于找回了孩子。当他们再一次出现在愤怒的邻居们面前时,艾娜紧紧护着孩子,嘴里喃喃自语:“孩子无罪。”



孩子就是在那时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痛哭流涕、悔恨万分。艾娜告诉他,最好的补尝就是真心地帮助大家。从此以后,他发愤图强,样样事都做得很好。最主要的是,他变得无比地关怀人。到他中学毕业时,他收到了这一身最好的礼物:他的邻居们每家都派了代表来参观他的毕业典礼。



“那个孩子就是我。”雅克里说,他的眼里饱含着泪水。   



1、    改正第5自然段中用错的字和词。(各2个) (2分)







2、    想想下面加线的两个字的关系,照样子写词语。(2分)



危在旦夕   举足轻重    (         ) (         )



3、理解短文,回答问题。(9分)



⑴、“悲剧”这个词的意思是                                                       



⑵、文中写的“一场悲剧”指的是                                                  



⑶、“另一场悲剧”指的是                                                         



⑷、“艾娜始终把那个孩子紧紧抱在怀里,她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你是多么漂亮啊,你是个小天使’。”这里“始终”“紧紧”“最多”三个词不用句子也通顺,用在这儿的作用是        



                                                                                                                                             



⑸、请循着艾娜思考问题的思路,将句子补充完整,并理解“孩子无罪”的深刻含义。



因为孩子的父亲是纳粹战犯,所以人民                                            



虽然孩子的父亲对人民犯了罪,但是孩子                                                                



既然孩子没有罪,那么孩子                                                       



既然这么小的孩子就成了孤儿,那么我                                             



不管人们怎么不理解我不公平地对待我,我都要                                     



4、文章详写了              ,略写了               ,这样安排材料是为了                  。(3分)                                                     



5、 文章开头和结尾处加线的句段可不可以不写,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分)





答;1.真心的 奋发图强  关心人  一生的礼物 参加



2.悲欢离合 颠倒黑白



3.悲剧:是指悲惨不幸的遭遇。

一场悲剧:是指他的妻子不堪羞辱,上吊自尽。

另一场悲剧:是指那个两岁的小孩将要从窗口坠落。

表现了艾娜对孩子的爱和重视程度。



4.更好的突出重点。



5.恨孩子

  没犯罪

  和其他孩子一样

  要收养他

  爱他



6.不可以不写,因为它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和结果。
也许我是多余的
3个回答2023-09-02 11:35
多余是你自己心里的问题吧。有句叫天生我才必有用。也许是你没有找你人的目标,你也不知道你该旅稿做所以事,也不知竖轮道该做什么事会有价值就这样才会形成你那种是多余的拆纤孝心里。生日吗。小意思 过不过无所谓。如果你要是很在意的话,你可以主动找个几朋友给你过生日,我想不会有人会拒绝这样的事。相信我更加要相信你自己!
谁有余罪第二季的后几集了,可以发给我吗
1个回答2022-12-30 12:56
我有。。。。。
阅读理解 《孩子无罪》
1个回答2024-03-05 18:51
  《孩子无罪》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讲的是德国二战以后的事情。一个纳粹战犯被处决了,他的妻子因为无法忍受众人的羞辱,吊死在了自家窗户外面。第二天,邻居们走了出来,一抬头,就看见了那可怜的女人。窗户开着,她两岁大的孩子正伸出手向悬挂在窗框上的母亲爬去。眼看另一场悲剧就要发生了,人们屏住了呼吸。

这时,一个叫艾娜的女人不顾一切地向楼上冲去,把危在旦夕的孩子救了下来。她收养了这个孩子,而她的丈夫,是因为帮助犹太人被这个孩子的父亲当街处决的。街坊邻居们没有人理解她,甚至没有人同意让这个孩子留在他们的街区,他们让她把孩子送到孤儿院去,或者把孩子扔掉。艾娜不肯,便有人整日整夜地向她家的窗户扔秽物,辱骂她。她自己的孩子也对她不理解,他们动不动就离家出走,还伙同同伴向母亲扔石头。可是,艾娜始终把那个孩子紧紧抱在怀里,她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你是多么漂亮啊,你是个小天使。”

渐渐地,孩子长大了,邻居们的行动已经不偏激了,但是还是常有人叫他小“纳粹”,同龄的孩子都不跟他玩。他变得性格古怪,常常以破坏他人财产为乐。直到有一天他打断了一个孩子的肋骨,邻居们瞒着艾娜把他送到了十几里外的教养院。

半个月后,几乎快发疯的艾娜终于找回了孩子。当他们再一次出现在愤怒的邻居们面前时,艾娜紧紧护着孩子,嘴里喃喃自语:“孩子无罪。”

孩子就是在那时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痛哭流涕、悔恨万分。艾娜告诉他,最好的补尝就是真心地帮助大家。从此以后,他发愤图强,样样事都做得很好。最主要的是,他变得无比地关怀人。到他中学毕业时,他收到了这一身最好的礼物:他的邻居们每家都派了代表来参观他的毕业典礼。

“那个孩子就是我。”雅克里说,他的眼里饱含着泪水。
  1、 改正第5自然段中用错的字和词。(各2个) (2分)
  2、 想想下面加线的两个字的关系,照样子写词语。(2分)

危在旦夕 举足轻重
  3、理解短文,回答问题。(9分)
  ⑴、“悲剧”这个词的意思是
  ⑵、文中写的“一场悲剧”指的是
  ⑶、“另一场悲剧”指的是
  ⑷、“艾娜始终把那个孩子紧紧抱在怀里,她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你是多么漂亮啊,你是个小天使’。”这里“始终”“紧紧”“最多”三个词不用句子也通顺,用在这儿的作用是
  ⑸、请循着艾娜思考问题的思路,将句子补充完整,并理解“孩子无罪”的深刻含义。

因为孩子的父亲是纳粹战犯,所以人民

虽然孩子的父亲对人民犯了罪,但是孩子

既然孩子没有罪,那么孩子

既然这么小的孩子就成了孤儿,那么我

不管人们怎么不理解我不公平地对待我,我都要
  4、文章详写了 ,略写了 ,这样安排材料是为了 。(3分)
  5、 文章开头和结尾处加线的句段可不可以不写,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分)
  答;1.真心的 奋发图强 关心人 一生的礼物 参加

2.悲欢离合 颠倒黑白

3.悲剧:是指悲惨不幸的遭遇。
一场悲剧:是指他的妻子不堪羞辱,上吊自尽。
另一场悲剧:是指那个两岁的小孩将要从窗口坠落。
表现了艾娜对孩子的爱和重视程度。

4.更好的突出重点。

5.恨孩子
没犯罪
和其他孩子一样
要收养他
爱他

6.不可以不写,因为它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和结果。
答;1.真心的 奋发图强 关心人一生的礼物 参加

2.悲欢离合 颠倒黑白

3.悲剧:是指悲惨不幸的遭遇。
一场悲剧:是指他的妻子不堪羞辱,上吊自尽。
另一场悲剧:是指那个两岁的小孩将要从窗口坠落。
表现了艾娜对孩子的爱和重视程度。

4.更好的突出重点。

5.恨孩子
没犯罪
和其他孩子一样
要收养他
爱他

6.不可以不写,因为它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和结果。
许金不酬和陈太丘与友期的节奏划分及阅读答案
1个回答2024-01-26 18:03
文章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fǒu)?”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简介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古代笔记小说集,也是志人小说。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此文《陈太丘与友期》为方正。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编辑本段《陈太丘与友期》简介
《陈太丘与友期》选自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题目是编者(刘义庆和一批文人)加的。《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刘义庆(403~444)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世说新语》原为八卷,今本作三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三十六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曾指出:“《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作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编辑本段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时间出行,约定在正午时分。过了正午友人还没有来,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没多久友人才到。元方当时年龄只有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友人就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答道:“他等了您很久您也没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简直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却丢下我自己就离去了。”元方说:“您跟父亲约好正午见。正午时您还不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的手以示道歉,但是元方径直走向家门,没有再回头看友人。
编辑本段注释
陈太丘(104—187):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 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今义为日期,行,出行。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过了正午。 至:到 舍去:不再等候而走了。舍,丢下;去,离开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戏:玩耍,游戏。 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假字,不通“否”意为否。 君:您。 家君:家父,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引:拉,这里指表示歉意的动作。 顾:回头看。 信:诚信,信用。 与:和 时年:这年(那时)。 非:不是。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委,丢下别人;相,副词,表示动作偏向一方;委,丢下,舍弃。 而,表转折。 君:古代尊称对方,现可译为“您”。 惭:惭愧。 礼:礼貌。 引之:拉住。 不:不,“不”通“否”。 已去:已经离开。 哉:助词,语气词,并无实际意义,。 曰:说 则:就是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两则
编辑本段剖析课文
1. 对于故事结尾的“元方入门不顾”这句话,你如何看待? 解答:故事结尾有争议,可以自由解答。 ①观点一(元方不失礼):元方以客“无礼”、“无信”为核心进行责备,可见他懂礼识义。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又体现了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可以理解为元方并非“无礼”。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人,其品行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并且元方那时才7岁,还很幼小,完全不存在失不失礼。 ②观点二(元方失礼):可以理解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天下人谁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何况对于长辈,是应该持以尊重之态的,怎么能够如此不讲礼节?对方知错后,怎能“入门不顾”? 2.用课文原句回答问题 ①交代陈元方与来客对话的背景的句子是: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说明不守信用的人是:陈太丘的朋友 ②友人发怒的原因是: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③对话的地点是:门外
编辑本段文章鉴赏
该文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陈太丘之友:急躁,无信,无礼,知错能改 元方:聪慧明理,有胆识,正直,爱憎分明 这是一个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陈太丘依照约会行事,当他的朋友失约时,他决然舍去,一点也不姑息。七岁儿童元方也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这父子二人身上体现的是古人崇尚的做人要以诚信为本的观念。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说:“诚信是天下的关键。”孔子也说:“做了个人,却不讲信实,不晓得那怎么可以。譬如大车子没有安横木的犁(Lí),小车子没有安横木的辄(yuè),如何能走呢?”正因为诚信是一个人立身行事的根本,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所以,古代有许多“不重千金重一诺”的美谈,有许多以生命兑现诺言的故事,而鄙视不讲信誉的品行。像陈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我反省,反而责怪别人,他被友人抛弃,受到儿童蔑视,实在是咎由自取。 这个故事给人们的又一个启示是要有时间观念。《淮南子·原道训》写道:“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间是生命的尺度。浪费别人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自己浪费时间等于慢性自杀。时间是速度和效率的要素之一。[2] 文章记述陈元方与来客的对话。表现了陈元方的聪慧,懂得为人之道,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失去友谊。 道理:通过元方的言行举止,让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坚持原则的人。 通过友人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了知错就改。而友人又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告诉我们信用的重要性。 通过陈太丘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 【内容】这则短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陈太丘和一个朋友约定正午一起外出。朋友过了正午还没到,陈太丘就一个人走了。他走了之后,朋友才到。这时陈太丘七岁的儿子陈元方正在家门口玩耍。朋友从陈元方那里得知陈太丘走了,非常生气,骂陈太丘不是君子。陈元方据理反驳了父亲的这个朋友,认为他不守信还骂人,是无信无礼之人。朋友听后觉得很惭愧。
编辑本段编者简介
刘义庆(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继于叔父临川王刘道规,袭封临川王,征为侍中。文帝时,转散骑常侍、秘书监,徙度支尚书,迁丹阳尹,加辅国将军。后任尚书左仆射,加中书令,出为荆州刺史,再转任南兖州刺史,加开府仪同三司。后因疾还京,卒年四十一,谥康王。他爱好文学,“招聚文学之士,远近必至”。由于他熟悉两晋士大夫的言行,又参阅了有关论述,加上手下才学之士的帮助,终于编出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轶事小说——《世说新语》。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分类记载汉末到东晋期间士大夫阶层的一些言谈和轶事。南朝梁刘峻(字孝标)为这部书作注,引书多至近四百种,又增加了许多材料。 所记故事都不长,但是写得生动,往往三言两语,也能让读者看到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一些人物的精神面貌。全书语言精练,辞意隽永,对后代笔记文学影响很大,此外,还有《幽明录》等志怪小说。原籍南朝宋国彭城,世居京口。南朝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之次子,其叔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刘义庆是刘宋武帝的堂侄,在诸王中颇为出色,且十分被看重。 [一]京尹时期(15-30岁)刘义庆15岁一路来平步青云,其中任秘书监一职,掌管国家的图书著作,有机会接触与博览皇家的典籍,对《世说新语》 的编撰奠定良好的基础,17岁升任尚书左仆射[相当于副宰相],位极人臣,但他的伯父刘裕首开篡杀之风,使得宗室间互相残杀。因此刘义庆也惧有不测之祸,29岁便乞求外调,解除左仆射一职。 [二]荆州时期(30-37岁)刘义庆担任荆州刺史,颇有政绩。荆州地广兵强,是长江上游的重镇,在此过了8年安定的生活。 [三]江南时期(37-42岁)刘义庆担任江州刺史与南兖州刺史,38岁开始编撰《世说新语》,与当时的文人、僧人往来频繁。于41岁病逝于京师。刘义庆是个“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的人,称得上是文人政治家。一生虽历任要职,但政绩却乏善可陈,除了本身个性不热衷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愿意卷入刘宋皇室的权力斗争。 刘义庆(403—约443),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原籍南宋彭城,世居京口。南朝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之次子,其叔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刘义庆是刘宋武帝的堂侄,在诸王中颇为出色,且十分被看重。顾。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