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论佛法

科学论钓鱼好坏:佛教说钓鱼不好是真的吗?
1个回答2024-03-02 04:17
  儒家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说,人常有恻隐之心。对于动物也是如此。
  只要是一个生命,包括人在内那一个不贪生而畏死?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杀害或伤害别的生命的基础上,怎么辨解,怎么花言巧语,都改变不了残忍的特点。钓鱼就是一种杀生行为。
  还有一点,宗教,包括佛教和道教,都认为宇宙中存在一种规律,叫因果报应规律,它不是神仙或佛菩萨规定的,是自然规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杀生是一种极其残忍的恶业,它自然会有大恶报,这种恶报就是多病、恶病和折寿。比如钓鱼,在钓鱼爱好者快乐的钓鱼过程中,寿命已经在快速地减少,越是钓鱼感到快乐,寿命就越是缩短得厉害。
  因此,钓鱼是真的不好,不管是哪个方面。
佛家的言论都是唯心论,我觉得不科学,你认为可不可信?
2个回答2022-07-12 02:02
嗯。。。。。那倒不一定。 唯心论的观点是从当初的‘大乘佛教’所衍生出来的。 在对照原始经典后,其实不难发现。

举例。在巴利语法句经中记载这‘心是诸(名)法的前导者,心是主,诸(名)法唯心造’。而在中国佛教中所流传的句子是,‘诸法唯心造’。这两者的差别是诸名法是指精神层面,而后面的意思是包括现实世界都是‘心’所造就得。前者保留这客观的世界,后者否定了客观的世界。

科学就是带有客观世界的立场以及角度所衍生出来。而史学也是科学的一部分。能经过史学研究所遗留下来的佛教,怎么会不科学呢? 也许不科学的方面是后人所添加的内容呢? 您是否确认过呢?

在下觉得能经过科学验证,客观验证,证据证明所遗留下来的佛陀言论是可信的。但那些无法经过科学验证,客观验证,证据证明所遗留下来的言论。1.可以质疑是否由佛陀所说,诸弟子所结集制定的。2.是否为后人所添加。3.可以保留质疑态度,直到有能力确认为止。
天道论佛对话第几集
1个回答2024-03-15 07:14
第十四集。在《天道》电视剧中第十四集中的第36分至第40分芮小丹母女深夜进行了论佛对话,芮小丹给女儿讲述了很多见闻和真实感悟。
佛教理论中到底有多少个世界
1个回答2023-03-18 20:46
三千大千世界
佛教中经律论中的论有哪些
1个回答2022-10-01 21:31
经律论的说法,次序是错误的,因为律是佛法的基础,所以正确的说法是:律经论。正是因为这样的错误,才导致了我们难以接触到佛陀的原始教法。

南传上座部佛教的论藏,也叫阿毗达摩,共有7部。
《论藏》,论的巴利叫(Abhidhamma),藏是piñaka,这是对世尊教法要义的精确及系统地分类与诠析。这里讲到的abhidhamma,我们翻译为“阿毗达摩”。abhidhamma是什么意思呢?它是一个组合词。abhi是上等殊胜的、卓越的意思,dhamma是法,法有很多种含义,有时候指一切,例如我们说的一切诸法;有时候专指有为法、行法,例如讲到诸法因缘生;有时候又是指法所缘,有时候是指法界,有时候是指法处,有时候又专指善法,有时候是指现象、事物,有时候又专指佛陀的教法。在这里,法是专指究竟、真实的法,特指佛陀所教导的法。
在上座部佛教一共有七部论,称为南传七论,或者上座部七论:
第一是《法集论》(Dhmmasaïgaõã)或者又称为《法聚论》。dhamma,是法,就是诸法,特指种种究竟法。saïgaõã是指集合、聚集、集合在一起的意思。这部论是整部《论藏》的根源,很广泛地讨论了种种究竟法。
第二是《分别论》,这里的Vibhaïga,是指分别、解释的意思,在这部论里把蕴、处、界、根、谛等法义分为经分别、论分别跟问分别这三种方式来讨论。经分别是把《经藏》里面的内容罗列出来讨论,然后再以论的方式进行分析,再用问答来反复地抉择。
第三是《界论》(Dhàtukathà),以问答的方式编排,依蕴、处、界来讨论一切法。
第四是《人施设论》,(Puggalapa¤¤atti),puggala是人,pa¤¤atti是概念,在这里面就讨论了各种不同种类的人。
第五是《论事》(Kathàvatthu),这部论是在第三次结集的时候,才由摩嘎莉之子•帝思(Moggaliputta Tissa)所造的。他的目的是驳斥当时流行在阿首咖(阿育王)时代的种种邪见,因为那个时候有很多的外道假装成僧人混进佛法,他们把很多的邪见也带进来,于是摩嘎莉之子•帝思大长老就在结集的时候,造了这部论,专门来破斥种种的邪见。
第六是《双论》(Yamaka),目的是为了解除种种名相术语含糊不清的地方,再解释它们的正确用法。因为这部论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以一对一的方式来讨论,比如是否一切法都有善因,是否一切善因都是善法,以这样的方式来提问,就是一对一的方式来提问,所以称为《双论》。
第七是《发趣论》(Paññhàna),这部论在《论藏》里是最重要的,传统上称为《大论》(Mahà- Pakaraõa),这部论跟前面六论稍微有点儿不同。前面的六部论侧重在分析,分析诸法的名相,而这部论是用二十四缘的方法来贯穿一切诸法。缘就是关系、条件,把前面所讲的法贯穿在一起。如果我们把前面这六部论所讨论的法比喻成珠宝,那《发趣论》就是用二十四缘这条经线把所有法贯穿在一起。上座部佛教传承认为这部论是最能够证明佛陀具有一切知智的,因为这部论非常复杂,必须得先透过,先了解跟通透前面那几部论,才有可能通达这部论。它属于组织法,前面的属于分析法,这个是属于组织法。把前面几部论里面所讨论讲到的法都整理、统合起来。
《论藏》,论的巴利叫(Abhidhamma),藏是piñaka,这是对世尊教法要义的精确及系统地分类与诠析。这里讲到的abhidhamma,我们翻译为“阿毗达摩”。abhidhamma是什么意思呢?它是一个组合词。abhi是上等殊胜的、卓越的意思,dhamma是法,法有很多种含义,有时候指一切,例如我们说的一切诸法;有时候专指有为法、行法,例如讲到诸法因缘生;有时候又是指法所缘,有时候是指法界,有时候是指法处,有时候又专指善法,有时候是指现象、事物,有时候又专指佛陀的教法。在这里,法是专指究竟、真实的法,特指佛陀所教导的法。
在上座部佛教一共有七部论,称为南传七论,或者上座部七论:
第一是《法集论》(Dhmmasaïgaõã)或者又称为《法聚论》。dhamma,是法,就是诸法,特指种种究竟法。saïgaõã是指集合、聚集、集合在一起的意思。这部论是整部《论藏》的根源,很广泛地讨论了种种究竟法。
第二是《分别论》,这里的Vibhaïga,是指分别、解释的意思,在这部论里把蕴、处、界、根、谛等法义分为经分别、论分别跟问分别这三种方式来讨论。经分别是把《经藏》里面的内容罗列出来讨论,然后再以论的方式进行分析,再用问答来反复地抉择。
第三是《界论》(Dhàtukathà),以问答的方式编排,依蕴、处、界来讨论一切法。
第四是《人施设论》,(Puggalapa¤¤atti),puggala是人,pa¤¤atti是概念,在这里面就讨论了各种不同种类的人。
第五是《论事》(Kathàvatthu),这部论是在第三次结集的时候,才由摩嘎莉之子•帝思(Moggaliputta Tissa)所造的。他的目的是驳斥当时流行在阿首咖(阿育王)时代的种种邪见,因为那个时候有很多的外道假装成僧人混进佛法,他们把很多的邪见也带进来,于是摩嘎莉之子•帝思大长老就在结集的时候,造了这部论,专门来破斥种种的邪见。
第六是《双论》(Yamaka),目的是为了解除种种名相术语含糊不清的地方,再解释它们的正确用法。因为这部论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以一对一的方式来讨论,比如是否一切法都有善因,是否一切善因都是善法,以这样的方式来提问,就是一对一的方式来提问,所以称为《双论》。
第七是《发趣论》(Paññhàna),这部论在《论藏》里是最重要的,传统上称为《大论》(Mahà- Pakaraõa),这部论跟前面六论稍微有点儿不同。前面的六部论侧重在分析,分析诸法的名相,而这部论是用二十四缘的方法来贯穿一切诸法。缘就是关系、条件,把前面所讲的法贯穿在一起。如果我们把前面这六部论所讨论的法比喻成珠宝,那《发趣论》就是用二十四缘这条经线把所有法贯穿在一起。上座部佛教传承认为这部论是最能够证明佛陀具有一切知智的,因为这部论非常复杂,必须得先透过,先了解跟通透前面那几部论,才有可能通达这部论。它属于组织法,前面的属于分析法,这个是属于组织法。把前面几部论里面所讨论讲到的法都整理、统合起来。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为什么要强于哈佛大学?
1个回答2023-09-02 21:51
说得好!!!
其实哲学论就是一种相似论,相似论产生了各门各科。
1个回答2024-02-10 16:30
哲学不是你想的那样简单的
讨论佛道一家
1个回答2024-02-24 17:07
佛道殊途同归,但有根本区别,修行可以有借鉴,但不能把佛道说成是同一家。
佛说一切莫非幻象,心里有就有,心里没有就没有;道说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存在是一个阶段、不存在也是一个阶段。佛教提倡积善因以得善果;道教顺其自然、无为而得。二者虽然接近,其根本还是不同。
虽然对生命本质的理解都是空幻和虚无,但二者认定的不是同一个东西,有不同的特性。
与佛论禅是什么
2个回答2022-06-04 18:56
什么不是禅?智本空智,无一所得,若有所得,即无有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