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魏晋重生小说

求原文。魏晋时期的一个小故事
1个回答2024-01-26 21:52
王徽之(338?~386年),字子猷,东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王羲之第五子



《晋书·列传第五十》 (徽之)尝居山阴,夜雪初霁,月色清朗,四望皓然,独酌酒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逵。逵时在剡,便夜乘小船诣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反。人问其故,徽之曰:“本乘兴而行,兴尽而反,何必见安道邪!”

《世说新语.任诞》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魏晋时期人物小故事
1个回答2024-01-25 05:48
《魏晋南北朝人物故事/中国古代历史人物故事》

黄政澄 编著

这个可以参考。
要一些魏晋时代的有代表性的故事!!!急!
1个回答2024-01-27 08:42
稽康竹林七贤偏驴叫所死友坟前齐声驴叫悼念;
晋惠帝著名白痴皇帝旱饿殍遍野向惠帝报告惨状惠帝惊讶道没粮食吃吃肉糜
魏晋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2-09-17 23:26
说明三国统一了
关于魏晋谢安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2-22 13:14
谢安(320-385),原藉太康,寓居会稽。东晋著名政治家。谢安出身士族,年轻时就注意修身养性,喜欢读书习艺,才器隽秀。但却不愿做官。他在上虞的东山筑庐蛰居,“高谢人间,啸咏山林”,过着闲适的隐居生活。直至他的好友、侍中王坦之去东山面请,痛陈社稷危艰,国势衰微,亟需良将谋臣匡扶,谢安才悚忧而起,应召出山。其时已年过不惑。既“东山再起”,受命于危难之际,谢安宵衣旰食,不敢懈怠,开始了他中年以后二十年的奋作争斗。公元383年,前秦军南下,苻坚携兵百万,大有一举踏平江东之概。谢安临危不惧,要谢石、谢玄力拒,结果淝水一战,大获全胜,给中国战争史写下了以少胜多的辉煌一页。
魏晋时期文化名人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4-07 11:37
曹氏父子三人,建安七子、正始名士何晏、王弼,、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王谢世家(王导、谢安)、桃源陶令(陶渊明),王羲之王献之等,谢道韫,等……
抛砖引玉!
经魏晋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2-07-30 03:16
经的本义是丝线(如经纬),引申为用丝线装订书籍(如经典),再引申为出处、根据(如不经之谈),以及筹划、治理(如惨淡经营),此外还有经历、经过(饱经风霜)等意思。因为没有语境,此处作猜想解释:一是以魏晋(人或事或典籍)为根据,二是整理魏晋时期的资料,三是经历了魏晋时代。权供参考吧。
魏晋时期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1 01:20
洛阳纸贵
在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部《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啧啧称赞,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后来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
然而,左思写成《三都赋》却是历经很多曲折才得到重视的;没有伯乐识才,也许这篇《三都赋》便成为一堆废纸,不得流传。
在左思小时候,他父亲就一直看不起他。父亲左雍从一个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见儿子身材矮小,貌不惊人,说话结巴,倒显出一副痴痴呆呆的样子,常常对外人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及至左思成年,左雍还对朋友们说:“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呢。”
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开始发愤学习。当他读过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两京赋》,虽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气魄,华丽的文辞,写出了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的京城气派,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虚而不实、大而无当的弊病。从此,他决心依据事实和历史的发展,写一篇《三都赋》,把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
为写《三都赋》,使得笔笔有着落有根据,左思开始收集大量的历史、地理、物产、风俗人情的资料。收集好后,他闭门谢客,开始苦写。他在一个书纸铺天盖地的屋子里昼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个满意的句子。经过十年,这篇凝结着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可是,当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看时,他却受到了讥讽。当时初入洛阳的陆机也曾起过写《三都赋》的念头,他听说名不见经传的左思写《三都赋》,给弟弟陆云写信说:“京城里有位狂妄的家伙写《三都赋》,我猜他写成的东西只能给我用来盖酒坛子!”
左思的《三都赋》在文学界品评时,那些文人们一见作者是位无名小卒,就根本不予细看,摇头摆手,把一篇《三都赋》说得一无是处。左思不甘心自己的心血遭到埋没,找到了著名文学家张华。
张华先是逐句阅读了《三都赋》,然后细问了左思的创作动机和经过,当他再回头来体察句子中的含义和韵味时,不由得为文中的句子深深感动了。他越读越爱,到后来竟不忍释手了。他称赞道:“文章非常好!那些世俗文人只重名气不重文章,他们的话是不值一提的。皇甫谧先生很有名气,而且为人正直,让我和他一搜团信起把你的文章推荐给世人!”
皇甫谧看过《三都赋》以后也是感慨万千,他对文章予以高度评价,并且欣然提笔为这篇文章写了序言。他还请来著作郎张载为《三都赋》中人魏都赋做注,请朱中书郎刘逵为蜀都赋和吴都赋做注。刘逵在说明中说道:“世人常常重视古或肆代人东西,而轻视新事物、新成就世轮,这就是《三都赋》开始不传于世人原因啊!”
在名人作序推荐下,《三都赋》很快风靡了京都,懂得文学之人无一不对它称赞不已。甚至以前讥笑左思之人--陆机听说后,也细细阅读一番,他点头称是,连声说;“写得太好了,真想不到。”他断定若自己再写《三都赋》决不会超过左思,便停笔不写了。
同是一篇文章,有人将它贬得一钱不值,有人使之名噪一时。这其中当然有鉴别力高低人区别,可是更重要人是反映了人们是否重视新生力量,能不能慧眼识英才的问题。
求原文。魏晋时期的一个小故事
1个回答2024-01-29 09:19
王徽之(338?~386年),字子猷,东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王羲之第五子



《晋书·列传第五十》 (徽之)尝居山阴,夜雪初霁,月色清朗,四望皓然,独酌酒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逵。逵时在剡,便夜乘小船诣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反。人问其故,徽之曰:“本乘兴而行,兴尽而反,何必见安道邪!”

《世说新语.任诞》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魏晋时期人物小故事
1个回答2024-01-29 15:48
要看魏晋时期的人物小故事 当然首选《世说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