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数来宝起源

东南西北的来源
1个回答2024-03-16 16:36
“东南西北本姓张” 东:东姓有五种来源。一种相传是舜的七友之一东不訾之后;一种相传是胡并宏伏羲的后裔东蒙氏之后;另外高句丽姓氏也有东姓,后代迁到中原后仍姓东;也有些东姓是由土族的“什东加”这个姓改过来的;在台湾土著、满族、蒙古族等民族中也有东这个姓。 东姓目前在中国分布较广,在江苏海门、天津静海、黑龙江、河北、辽宁、甘肃、青海等地均有分布,但人数不多。 西:西姓有三种来源,第一种是以国为姓,相传古代有个西国,也有说是西陵古国,后来人们就把西当做姓。第二种说法,是说战国魏国时邺县有个县令叫西门豹,他的后代把“西门”这个复姓改成了“西”姓。第三种是由满族姓氏改过来的,清朝满族八旗中锡克特哩氏后来改成了西姓。 外关于西姓的来源,在河北、山东交界一带还流传着一个故事:明孝宗孝康张皇后为人机智贤明,曾辅佐孝、武两帝成政事。而其两兄弟张延龄、张鹤岭却仗皇亲横行乡里。张皇后死后,在位的明世宗将其全家抄斩,部分子孙四散逃跑,为便于以后相认,他们按逃跑的方向由张姓分成了东南西北四个姓氏,所以也有“东南西北本姓张”之说。 目前,西姓在山东广饶、邹平、潍坊和安徽等地都有分布,但人数也不是很多。 南:南姓的来源较为复杂,据《史记》记载,夏禹的后代有以南为姓的;第二种来源,是说商王盘庚的妃子姜氏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南赤龙,其曾孙南仲在周宣王时为大夫,他的后代就以南为姓;第三种说法认为,春秋时卫灵公之子公子郢,字子南,他的后代就把南当成姓;第四种来源,也是说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个高士隐于南乡这个地方,他的后代就改姓南。 南姓在我国分布较广,河南南姓尤其多,约占全国汉族南姓人口的75%。 北:北姓的来源有三种。一种是以地名为姓,据记载,在远古有个叫北的地方,相传黄帝把蚩尤部落的一些人迁到了这里,其后人就以“北”为姓;也有记载说蔽宽,北还是高句丽的一个姓氏,高句丽姓氏中不但有北姓,还有东姓,由此推断裤册,应该是以方位为姓;还有一些北姓是由北门、北宫、北郭、北人、北野这些复姓改过来的。 目前,河北曲阳、山西汾阳、四川德昌,内蒙古的包头都有北姓。
东南西北起源于何时
1个回答2024-04-27 15:17
太阳!日出为东,日落为西,垂直为南北.
所以古人才有可能发现磁偏角(最早是北宋沈括).
而且其他国家也是如此,古代中西方并没有交往,可east却精确的对应我们的东(其他方向也如此),而不存在什么偏差角,因为我们同处一个地球,有共同的方向参照系--太阳.
而且你说的北极星,由于距离过远,偏差完全可以忽略--我们在校正磁导航设备时,就可以认为北极星是真北方,以校正磁偏角及磁化因素影响.
其实太阳指示东西也是这个原因,那个偏差与距离比,就是无穷小,就是零(如果你学过微积分,应当明白这个意思)

古人可没有地球仪,甚至不知道地球是圆的,更不知道什么"地轴"!--"东南西北"可不是什么现代科学词语,古已有之!而天圆地方或其他观念,并不影响古人用太阳升起的地方来定位.
这与直射没啥关系(对您的疑问我感到可笑),难道说在冬天,你看到的太阳就不在正东了吗?难道与夏天比有偏移的感觉吗?--你根本不可能观察到!事实上,你生活在中低纬度(人类可不起源于极地!),由于地球离太阳远(真正的天文数字),这点偏移就是0,你根本不象磁偏角(15度)那样可以发现(凭借古人的科学手段),古人更不能,所以世界各地的古人(生活在中低纬度,或后来才移居高纬度),各个民族,没有沟通,也不妨碍他们共同的东南西北概念.
一句话,东南西北最初的方向确定,是靠太阳.
陕北说书的起源?
1个回答2024-01-24 04:30
  陕北说书起源何时,很难细考。民间传说从三皇治世时就有陕北说书。相传很早以前,有一个老汉生了三个儿子,长大后给人家当奴隶,赶牲灵,大儿子叫大黄,让奴隶主把一只手剁了,二儿子二黄的一只腿被打坏了,三儿子三黄让主人把眼睛扎瞎了,弟兄三人流落到陕北的青化县乞讨为生。一天大黄拾到两片烂木板,敲打着木板沿门乞讨,说上一些吉利话,主人便赐给他们一些残汤剩饭,有一次人家吃羊,他们捡来羊肠子,晒干绷在木板上,就弹出声音来,后来他们弟兄三人自制了琵琶,从此相互配合,边打、边弹、边唱。二黄心想大哥去世后谁来敲梆子,他灵机一动干脆把两块木板绑在腿上自打、自弹、自唱。后来老大、老二去了山西临县一带,三黄却留在了陕北,婚后生了五个儿子,并将弹琵琶的技艺传授给儿子们。老大成家后收了三十六个徒弟,将三弦传给了十八个徒弟,在榆林一带安了家,把莲花落、琵琶、三弦的技艺传授给了后人。这一民间传说足以见证陕北说书的历史久远。

  陕北最早的说书人,十有八九是瞎子或半瞎子,俗称先生或书匠。说书是他们谋生的一种手段,被人视为下贱的营生,明眼人是不说书的,很长一个时期说书便成了瞎子的专利。他们为了养家糊口,不光说书,还兼搞算命、看病、安神、谢土、保锁娃娃等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活动,长期在外,由残疾人或乞丐拖着瞎子,常年走村串户,以说书为生。
  随着时代的变化,明眼人也加入到瞎子说书的行列中来,给古老的陕北说书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陕北说书在形式上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原来的一人说唱变为两人对唱或多人走唱,所使用的乐器也不再是单一的曲项琵琶或三弦,二胡、板胡、笛子、扬琴等也参与其中,人数与乐器的改变更加拓宽了陕北说书的表现领域,同时也对书中人物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陕北说书分为单人说书、双人说书和多人群口说书三种,曲调也有九腔十八调之说,以平调为主,辅以欢音,苦音调、武调等调式,其音乐曲调的变化在整个说书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故事情节的表述,喜怒哀乐的渲染和平仄声韵起承转合,九曲十八调都能表现的淋漓尽致。

  弹起我的三弦定起个音,众位明公仔细听……”,陕北说书是说唱艺术,唱占了很大的比重,艺人们说:“说是骨头唱是肉”。在书场里除了听远古神话、历史传奇、百姓故事,还可以学历史、听新闻,说书人走州过县、见多识广,朝政大事、奇闻趣谈、张长李短等等,他都能给你说的活灵活现,并对那些邪、恶、丑,予以嘲笑和鞭达,对真、善、美大加赞美与颂扬。陕北说书中的每一部书很少有悲剧的结局,这在其它姊妹艺术中是很少见的。

  陕北说书,这一民间大众喜闻乐见的说唱艺术,早在三十年代就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那时陕甘宁边区就开展了改造旧说书活动,对一些宣扬宗教、封建迷信的书目进行改造,高敏夫、韩起祥等人创作了新书《刘巧团圆》、《宜川大胜利》、《翻身记》、《血泪仇》等几十部新书,当时深受边区群众欢迎。一九四六年八月,韩起祥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为毛主席和朱老总说了新编书《张玉兰参加选举会》,听完书后,毛主席称赞道:“你的新书说得好……”。全国解放后,韩起祥的陕北说书曾风靡一时,他一人就可以说五六百部新旧书,是陕北说书的一代宗师。
  提起陕北说书,人们就会想起这些人来:韩起祥(1915-1989)、张俊功、田治枝、解明生、曹伯炎……
北大荒精神的形成源于
1个回答2024-02-20 13:51

北大荒精神的形成源于解释如下:

北大荒精神是在特定的地域、特定的事业、特定的群体、特定的时代形成的具有北大荒特色的精神成果,它既有民族精神的深远基础,又凝结着新时代的活力,反映了北大荒人的群体风采,其鲜明的特色,反映了北大荒精神的基本特征。

历史的继承性,北大荒精神是拓荒者的各种思想、品质、作风,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民解放军的光荣传统、南泥湾精神是其形成发展的基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构成其基本内核,我国知识分子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新中国青年追求理想、建功立业的风貌是其重要内容。

北大荒,曾经以它博大的胸怀,迎接着来自祖国五湖四海的优秀儿女,吸纳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遗产。热爱祖国、吃苦耐劳、勤劳勇敢、勤俭节约、英勇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传统,在北大荒人身上打下了深深的印迹。

北大荒人把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中华民族的传统和美德,根植于北大荒的沃土上,并最大限度地物化于社会实践和物质成果之中,使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得到了充分的弘扬,由此构成了北大荒精神的基本内核。

北源易学主讲是谁
1个回答2024-03-16 21:40
北方易学研究中心导师——廖墨香
廖墨香,教授1933年出生,湖南新化县人。195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分配在天津从事教学工作,曾在天津大学理工分校、天津理工学院、南开大学。
东北何姓的来源?
1个回答2024-04-14 12:11

东北何姓源于姬姓,周武王封其子于韩,秦国灭韩,一部分韩国后裔逃离改姓为何,这就是东北何姓来源

相声起源于老北京 叫什么名字
1个回答2024-01-31 03:53
  相声(Cross talk)一种民间说唱曲艺。相声艺术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始于明清,盛于当代。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表演形式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多口相声等。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著名流派有“侯(宝林)派”、“马(三立)派”、“常(宝堃)派”、“苏(文茂)派”、“马(季)派”等。著名表演大师有侯宝林、马三立、常宝堃、苏文茂、马季等多人,后起之秀有郭德纲等人。
  相声一词,古作像生,原指摹拟别人的言行,后发展成为象声。象声又称隔壁象声,明朝即已盛行。相声起源于华北地区的民间说唱曲艺,在明朝即已盛行。经清朝时期的发展直至民国初年,象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成为单口笑话,名称也就随之转变为相声。一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后来逐步发展为多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综合为一体,成为名副其实的相声,而经过多年的发展,对口相声最终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相声形式。
  相声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国各地。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是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变而来的。到了晚清年代,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主要用北京话讲,各地也有以当地方言说的“方言相声。
  在相声形成过程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
北京面人的来源传说
1个回答2024-03-17 01:15

捏面人迹兆这种手艺流传到如今总有二三百年了。传说它和刘墉还有点儿关系呢。
刘墉在北京当官,但并不是老北京人 ,自从他父亲做官后才在北京安了家,因此家里的管家绝轿、差人大多数是从山东老家带来的。厨房里有个大师付,也姓刘。这一年从老家来了个亲戚,姓王,有四十多岁了,大家都叫他老王,是山东荷泽县人,因为家乡年景不好,想到京城的刘师付,于是就来投奔了。刘师付孤身一人,住在刘府的下房里,老王投奔他,也住在了下房,帮助干些杂活。
有一回,老王姿宏租帮助揉馒头,干着干着来了兴致,他照着山东人过年节的习惯,把馒头揉成了各种形状。要说老王的手可真够巧的,一疙瘩面在手里揉揉捏捏,有的就成了仙桃,有的成了朵花。他又用一个小木梳在揉好的面团上一压一挑,一会儿做成一条小鱼,一会儿又做好一只蝴蝶,上锅一蒸形状一点儿不变,往饭桌上一端,引得刘府的家眷们拿在手里仔细地瞧,反复地看,竞舍不得吃了。刘墉也觉得挺有意思,就问这是谁做的,当然也免不了称赞几句。
刘师付回去对老王一五一十地说了,老王听说刘大人夸他,更来了精神,就想再露一手。他找了些江米面、精米面和好蒸熟,捏成了大丫头、小小子、鸡、狗等模样,又找来了胭脂和染料,给这些小玩意儿上了一点色,这么一来可又中看多了,老王托刘师付把小玩意儿分送给刘府的内眷们,这更引起了大家的夸赞,可巧刘墉又看到了,他的兴趣也来了,就让刘师付去传唤老王,要跟他聊聊。

北姓 北氏家谱 北姓起源 北姓名人 北姓的来源 北姓简介
1个回答2023-12-29 20:59
北[北,读音作běi(ㄅㄟˇ)]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地名,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相传,黄帝与蚩尤大战之后,把蚩尤部落整个迁移至北地,其后裔便以“北”为姓氏,称北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复姓,出自古代方位所指居住地,属于以居邑方位称谓为氏。
当为北人氏、北门氏、北官氏、北殷氏、北郭氏、北野氏、北方氏、北狄氏、北海氏、北土氏、北唐氏、北山氏等复姓省文简化所改。

第三个渊源:源于古癸北部落,出自虞帝第三妃癸北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姓。
第四个渊源:源于古玄菟郡,出自高句丽民族,属于因地为姓且汉化改姓为氏。
玄菟郡设立于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其辖地是卫氏朝鲜属国沃沮的故地,大约是今北朝鲜咸镜南道、咸镜北道以及中国辽宁、吉林省西部一带,郡治大体在咸镜南道境内。汉昭帝始元五年,玄菟郡的郡治迁至今新宾永陵地区,江外之地划入乐浪郡。高句丽邹牟王(或称朱蒙)于西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在玄菟郡内建国。
玄菟郡在中原以北,迁移至中原的高句丽人被时人称其为北人氏,后其人中亦逐渐引以自称,后省文简化为北氏。

二.郡望:

玄菟郡:设立于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其辖地是卫氏朝鲜属国沃沮的故地,辖境相当我国辽宁东部、、吉林省西部及北朝鲜咸镜南道、咸镜北道以及中国辽宁一带,郡治大体在咸镜南道境内。汉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玄菟郡的郡治迁至今新宾永陵地区,江外之地划入乐浪郡。高句丽邹牟王(或称朱蒙)于西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在玄菟郡内建国。1980年以来,有学者提出太祖大王(公元一世纪中叶以后)建国,高句丽县建国时,高句丽人已经在西汉郡县制的管辖之下生活了七十多年,高句丽王被王莽政权贬为侯,说明其在西汉末为王国,东汉光武帝刘秀复其王号,也证实了高句丽在两汉时期的封国地确实存在。“玄菟”在后来泛指中国北部边塞要地。
三.历史名人:
北 董:(公元1943~今),河北滦县人,本名董天柚。著名现代作家。
1964年高中毕业,务农。1979年任中学教师,1981年供职县文教局,1987年任县政协副主席,1988年任县文联主席。1993年评定文学创作一级职称。
著有长篇小说《北斗峰》、《凤凰城》、《鬼蟹岛》、《溜出天堂的孩子》、《辣娃和银豹》、《纸风车》。小说集《蹈海》、《虎皮伞》、《七色马》、《紫月芽》、《青蛙爬进了教室》、《火桥》。长篇童话《琥珀城奇游记》、《外星人与沉船城》、《男孩有只萤火鸟》。童话集《魔布手套》、《泥狼》等。作品曾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冰心儿童图书新作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园丁奖等。
是河北省人大第八届代表、唐山市政协第五、六、七届常务委员,兼唐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


陕北的称号来源
1个回答2024-03-15 15:58

陕北,特指陕西的延安和榆林地区。他是相对于陕西的陕南和关中而言的,因为它地处陕西北部,故称为陕北。该地区东隔黄河与晋西相望,西以子午岭为界与甘肃宁夏相邻,北与内蒙古相接,南与关中的铜川相连,其范围包括榆林和延安的25个县区。
根据陕西省地理国情监测成果,陕西省最北位于榆林市府谷县古城乡,各地市中,行政区域南北最长是榆林市,为312.0千米。确定陕北——关中界线为:由西向东依次为黄陵——旬邑分界;印台区玉华镇;宜君县哭泉乡、云梦乡、王石凹镇;印台区——富平县分界;白水县林皋镇、荛禾镇、北塬乡;白水——洛川分界;黄陵——澄城、合阳分界;韩城——合阳分界;韩城市芝阳镇、巍东乡、新城街道、西庄镇、龙门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