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评书

孟母三迁的评语?
1个回答2024-03-15 02:14

孟子能与孔子并称,成为一代圣贤,离不开母亲在背后的奋力托举。

后世给了孟母极高的评价,称赞她:

“人生教子,志在青紫。

夫人教子,志在孔子。

古今以来,一人而已。”

她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完备的教育理念,也受到后人的认可,被一代代传承下来。

孟母三迁听课评议?
1个回答2024-02-02 03:19
教学目标:

1、懂得在生活中要遵纪守法,用道德法规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做一个自尊自爱的人。

2、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和品德高尚的人交朋友。

3、理解“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学会对不该铅斗做的事说“不”。

重点难点:

重点:遵纪守法,学会对不该做的事说“不”,做一个塌散自尊自爱的人。

难点: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不做不该做的事。

教学准备:

1、“孟母三迁”的故事。

2、制作小丁在一伙小青年的怂恿下去网吧的课件。

教学设计:

一、故事导入

1、教师讲述“孟母三迁”的故事。

2、教师:孟母为什么要三次搬家?你认为是否有这个必要?教师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思考,对于学生的不同回答不轻易予以否定。

二、不能拒绝的原因

1、教师:前几天,小丁交了几个新朋友。他们经常到学校附近来等小丁,今天带他到这里玩,明天带他去那里玩。你瞧,他们又来了。教师播放课件。

2、教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孟母三迁”的道理。对青少年来说,选择怎样的人做朋友非常重要,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对一些不该做的事,我们要坚决说“不”,尽管有时拒绝的话很难说出口。

三、拒绝与不拒绝之间的心里冲突

1、教师出示教科书中小强的好友在小强做作业的时候邀请小强一起看卡通片的情境图片。教师:如果你是小强,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分别讲述理由,全班讨论,并评价哪一种做法最好。

2、教师小结:有时候,我们会遇到类似这样的多种选择,我们可根据事情的重要性选择我们当时应该做的事,不能因一些诱惑而松懈。当然,我们还需注意做事、说话的方式方法,以免辜负别人的好意,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四、拒绝的方式

1、教师: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我们的日子过得丰富多彩。但生团激氏活中,也有一些活动不适合我们参加,也有一些事情是我们不能做的。这时候,我们该如何拒绝呢?

2、学生学习教科书中的四种拒绝方式,并思考除教科书中出示的情况外,四种拒绝方式分别还会在哪些情况下使用。

3、小组讨论,用具体的事例说明什么时候,什么事情,该如何拒绝。

4、全班交流,评议。

5、教师出示“辨析角”内容。教师:当遇到这些情况时,你会怎么做?学生讨论,并交流用何种拒绝方式最恰当。

6、学生拓展讨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也是我们不该做的?面对这样的事,我们该怎么做?

五、小演讲

1、教师: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让你觉得不该做的事?碰到这种情况,你是怎么解决的?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演讲。

3、全班对小品演讲进行综合评议,尤其要注重拒绝方式是否合适。
类似孟母三迁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8 10:26
古时候,有孟母三迁,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马祖光院士,也有类似的经验。在他一次次搬迁办公室的经历中,让人体会到他一片淳淳之心。



马祖光为国防光电子技术发展鞠躬尽瘁,贡献了自己毕生的心血,从不讲条件。最初争取来的实验室用房是在学校电机楼地下室的一个大仓库。地下室阴冷潮湿,因激光设备怕潮,每天要用3台吸湿器24小时不停地吸,每天能吸出好几桶水。有一次暖气冻裂了,屋子里全是水和汽,光学元件受损。马老师抚摸着受损的仪器,心疼得掉了泪……



起初,办公室也在电机楼,阴冷潮湿,别说有腰疼病的马老师不适合,就是一般人在那儿坐上一天也是浑身冰凉。1992年,地下室内部分实验室由“大仓库”搬到了平房。大家都高兴得不得了,把办公室也搬了过去。可刚暖和几天,实验室的用房紧张,马祖光就跟同事商量:咱们再回电机楼那个办公室吧。于是,马老师和同事们一起又搬了回去。



1998年,哈工大的理学楼落成了,给激光教研室2500平方米。激光教研室集体搬入宽敞明亮的理学楼。大家希望把办公室放在阳面,马老师坚决不同意,非要把一间阳面房间当资料室,另一间阳面房间给客座人员。原校领导李家宝教授回忆起这段往事时,仍记忆犹新。那时马祖光已经退居二线了,他生气地与李家宝说起这件事,李家宝劝了他几句,但倔强的马老师始终不同意。最终,大家还是搬进了阴面的办公室。



搬到理学楼后,安排马祖光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的办公室,(马祖光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陈怀瑾在北京工作,不常来)并要装修。他急了:“要是装修,我就不进这个办公室。”



后来,实验用房又紧张,马祖光就把自己这间办公室做成了实验室,和六位同事挤在一间小办公室里。大家说太挤了,他说:“挤点好,热闹!”
孟母三迁故事的意思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1-30 21:20
孟母三迁故事的意思是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具体内容是: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孟母三迁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19 03:46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这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孟母三迁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31 06:15
孟母三迁讲的是一开始孟子与母亲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便学了一些祭拜之事。孟母觉得这里不适合孩子居住,便带着孟子搬家到了一处集市旁,但孟子又学着人家吆喝和做买卖。于是孟母又搬家到了一处学堂旁,最后定居下来,孟子便学着先生读书。孟子长大后,成为了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的故事。

孟母三迁的典故
孟子小的时候与母亲住的地方与墓地离得很近,于是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这个现象之后,就说道:“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孟母便带着孟子搬家了。
孟子的妈妈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搬到集市居住之后,孟子又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吆喝、一会儿讨价还价的。孟子的妈妈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又皱皱眉头说:“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进行了搬家。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堂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并且跟着先生一起学习。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孩子应该居住的地方呀!”
孟母三迁的寓意
“孟母三迁”是指孟母为了孟子有一个好的教育环境,多次搬家,煞费苦心,现在用来指父母的用心良苦,不遗余力的培养孩子。现在人们用“孟母三迁”来表示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孟母三迁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2-01 22:00
故事]:孟母三迁

孟子,名柯。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孟母三迁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31 04:02
1 孟母三迁的故事概括

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后来孟子真的成为一个十分有用的人。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

2 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名柯。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

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3 孟母三迁的材料

【用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褒义词;形容教子有方。

【性质】褒义词

【另外写法】孟母择邻、慈母择邻。

【相关史料】《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

汉·赵歧《孟子题词》:“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英文翻译】mencius' mother moves her home three times to better her son's education

4 孟母三迁的道理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的是环境对人的重要性,孟母曾经为了孩子制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三次搬家,我们的父母也是希望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环境因素很重要,但是个人因素起主导作用。小时候每个人都贪玩,但是该读书的时候一定不能含糊,读书的最佳黄金期就是我们大学之前的阶段,时间很宝贵,学习环境更重要。


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在哪个地方
1个回答2024-01-19 05:24
孟子是山东人,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在现在的山东地区,也就是古时候的邹县城北的马鞍山下、邹县城西庙户营以及学宫旁。
孟母三迁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4 06:08
孟母三迁

孟子,名柯。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

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

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