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课文

季氏将伐颛臾
1个回答2022-12-16 08:56
九五年以前的人教版没有收集这篇文章,现行的高中课本人教版、苏教版都收有本文。苏教版在第四册。
季氏将伐颛臾
1个回答2022-06-29 21:39
从道理上讲应该是“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但是古代的版本搞错了。为了保持文献的真实性,就沿用了这种错误的说法。
季氏将伐颛臾
3个回答2023-04-16 09:55
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
季氏将伐颛臾主要讲了什么事
1个回答2024-01-29 00:55

《季氏将伐颛臾》的主要内容如下:

这篇文章山袭主要讲述了鲁国氏拦的“重要陪臣”季氏家族把持朝政,由于力图壮大自身实力,而企图武力夺取鲁国属国—颛臾的土地。而当时作为季康子家臣的冉有和季路明哲保身没有劝阻季氏。

孔子通过巧妙的比喻和类比论证的方法指出季氏所为终将祸起“萧墙之内”,并教诲自己的学生“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阐述了自己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知识:

孔子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春秋末期社会动荡变革之际,他所在的鲁国,公室势力日渐衰弱,鲁桓公的后代分化出——季孙、孟孙和叔孙三大家族,三家共同把持鲁国的朝政,其中以季孙氏的实力最强,我们课文中出现的孔子弟子:冉有和季路,就是辅佐季孙氏的家臣。

这一年,季孙氏要讨伐颛臾,原因有两个:扩张自己的土地范围、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孔子的学生参与了这逗核兄次军事活动前的筹划工作,并把消息告诉了自己的老师孔子,引发了一段师生之间的对话。

季氏将伐颛臾中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3-08 11:15

《季氏将伐颛臾》中的成语:祸起萧墙,大动干戈,季孙之忧。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读音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5-12 16:14

jì shì jiāng fá zhuān yú。

《季氏将伐颛臾》是选自《论语》中的一篇散文,文中记述了孔子和冉有的一场对话,集中讨论鲁国贵族季氏企图发动战争,攻打小国颛臾的问题,明确表达孔子反对武力征伐,主张“仁者爱人”的思想。全文虽由对话构成,但语言流畅,富于变化,有浓厚的论辩色彩。

赏析:

此文开篇直奔主题,季氏将要对颛臾发起进攻,冉有、季路来见孔子,说:“季氏将要对颛臾展开军事行动。”孔子回答得很直接,很明显,孔子反对季氏侵略颛臾,理由充分,态度也很坚决。听到孔子的质问,冉有不得不为自己进行辩护,他说:“是季康子想要发兵,作为家臣,我们也不希望他这样做。”

冉有急于为自己开脱,于是把一切责任都推到了季康子身上,但是孔子没有就此作罢,继续说“冉有啊,古时的史官周任有一句话:‘根据自己的能力去任职,不能胜任的便不要担任。’站不稳却不扶着,要跌倒了却不搀着,那么扶着瞎子走路的人还有什么用处呢?

况且,你的话不正确。老虎和独角犀从笼子里出来了,龟板和玉器在盒子里被毁坏了,这又是谁的责任呢?”孔子引经据典,以两个问句的句式对弟子发出请问,以比拟的修辞方式责备了弟子。在孔子眼中,他的两位弟子没有辅佐好季氏,就是严重的失职。

季氏将伐颛臾读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6-16 03:31

jì shì jiāng fá zhuān yú。

《季氏将伐颛臾》。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翻译: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

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创作背景:

春秋末年,诸侯公室日衰,掌朝政的卿大夫之争也日趋激烈。鲁大夫季孙、孟孙、叔孙曾“三分公室。而后季孙氏权势日益增大。鲁哀公时,季康子为扩大势力,急欲吞并颛臾,从而谋求夺取鲁国政权。季康子的家臣冉求和子路,把情况通报孔子,孔子即反对季氏伐颛同时对冉求子路进行批评教育。《季氏将伐颛臾》此文即是记录了这一对话。

此文开篇直奔主题,季氏将要对颛臾发起进攻,冉有、季路来见孔子,说:“季氏将要对颛臾展开军事行动。”孔子回答得很直接,很明显,孔子反对季氏侵略颛臾,理由充分,态度也很坚决。听到孔子的质问,冉有不得不为自己进行辩护,他说:“是季康子想要发兵,作为家臣,我们也不希望他这样做。”

《季氏将伐颛臾》中“何以伐为”的“为”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3-02-08 03:35

何以伐为是倒装句式,介词宾语前置,为作为助词,起到提前宾语的作用,而何是什么的意思

《季氏将伐颛臾》的翻译
1个回答2022-10-06 02:35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孔子说:“求!恐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从前先王把它当做东蒙山的主祭,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季氏将伐颛臾》的翻译
1个回答2022-12-05 10:51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孔子说:“求!恐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从前先王把它当做东蒙山的主祭,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