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秋节的相声节选

秋水选自哪里?
1个回答2024-02-16 18:05
《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
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这个长长的对话根据所问所答的内容,又可分成七个片断,至“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是第一个片断,写河神的小却自以为大,对比海神的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观点。至“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是第二个片断,以确知事物和判定其大小极其不易,说明认知常受事物自身的不定性和事物总体的无穷性所影响。至“约分之至也”是第三个片断,紧承前一对话,进一步说明认知事物之不易,常常是“言”不能“论”,“意”不能“察”。至“小大之家”是第四个片断,从事物的相对性出发,更深一步地指出大小贵贱都不是绝对的,因而最终是不应加以辨知的。至“夫固将自化”是第五个片断,从“万物一齐”、“道无终始”的观点出发,指出人们认知外物必将无所作为,只能等待它们的“自化”。至“反要而语极”是第六个片断,透过为什么要看重“道”的谈话,指出懂得了“道”就能通晓事理,就能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至“是谓反其真”是第七个片断,即河神与海神谈话的最后一部分,提出了返归本真的主张,即不以人为毁灭天然,把“自化”的观点又推进了一步。
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对全篇主题的表达帮助也不甚大,似有游离之嫌。
篇之强调了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即事物本身的相对性和认知过程的变异性,指出了认知之不易和准确判断的困难。但篇文过分强调了事物变化的不定因素,未能揭示出认知过程中相对与绝对间的辩证关系,很容易导向不可知论,因而最终仍只能顺物自化,返归无为,这当然又是消极的了。
--选自《秋水》
1个回答2024-02-19 02:21
(1)井底的蛙,不能跟它谈海之大,因为它被狭小的生活环境所局限;

夏天的虫,不能跟它谈冬天的冰,因为它受到气候时令的限制;

乡曲之土,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



(2)这里有用到比喻中的博喻,亦即推理性的比喻,其特点在于它能深入浅出地说明一个道理,使人对所论证的命题确信无疑,因而可以增强文章的逻辑说服力。大凡同一命题用多方设喻之法以明辨之,则谓之博喻



(3)采用逐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秋水选自哪里?
2个回答2022-12-26 08:42
《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
《秋水》这篇文章选自( )
1个回答2024-02-19 14:22

A

秋水时至选自什么
1个回答2022-11-30 11:51
秋水时至是《秋水》里的第一句话,《秋水》选自庄子》,因该文原来没有题目,后用开头的两个字做题目,称《秋水》。希望您满意这个回答 谢谢!
《秋水》选自哪里?作者是?
2个回答2023-04-15 19:05
作品名称:《秋水》
作品出处:《庄子》
作者: 庄子
《秋水》选自?作者是
2个回答2023-04-17 19:50
《秋水》》选自《庄子》。作者是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庄子
文学常识填空。(1)《秋水》节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时期的...
1个回答2024-01-18 11:22

(1)《庄子·秋水》;战国;庄子;周;哲学家;道;老子;《南华经》;庄周和他的门人所著;三十三
(2)《列子·汤问》;寓言;神话故事;寓言
(3)《韩非子·喻老》;战国
(4)唐;柳宗元;子厚;柳河东集
(5)唐;王维;摩诘;山水田园;孟浩然;《王右丞集笺注》
(6)杜牧;牧之;唐;文学家;杜甫;杜牧;《樊川诗集》
(7)《李义山诗集》;唐;杜牧
(8)《珠玉集》;宋;晏殊;同叔;婉约
(9)《东坡乐府》;苏轼;子瞻;东坡居士;豪放

明文精选-闲赏里秋的翻译
1个回答2023-08-19 23:01
秋明文精选闲赏
古代为什么都选择在秋后问斩??
1个回答2024-02-21 12:24

古代之所以都选择在秋后问斩,是因为可以让犯人们发挥他们的最大价值,帮了家人也有利于国家。

秋后问斩就是执行死刑的一种方式,它最早出现在礼记中。《礼记》中记载:“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意思就是:这个月已经入秋了,外面吹的风有点凉,清晨已经开始有白露,寒蝉也叫了起来,猎鹰已经把捕杀的鸟四面铺开,像摆放祭祀品一样。这个月判死刑的也该开始执行了。

在古代,国家四季做什么事情都有明确的要求。春天是庆祝的季节,夏天是封赏的季节,秋天是处罚人的季节。这是因为统治者认为自己是上天之子,做任何事情都应该顺应上天的节奏。

在古代被判死刑的大部分都是男人,很少有女的死刑犯。因为死刑犯大部分都是男人。而男人又是主要劳动力。古代的时候主要以农耕生活为主,一年中春夏秋三季都比较忙,要播种收获,如果这个时候砍头,对国家来说是一种损失。所以为了物尽其用,就等到秋收之后再处以死刑。

一般等一年的粮食都收完之后,死刑犯都会去到京城行刑。不过只有少数朝代的犯人才有这样的机会。唐太宗时期的犯人就有过这样的待遇。太宗时期,有一年宣判了一百零六个死刑犯都让他们先回去种地,秋后再来受刑。秋收之后,所有犯人都自己走到了长安接受死刑,唐太宗也因这次龙颜大悦,大赦天下,免去了这一百零六个犯人的死刑。

虽然死刑是残酷的,但是古代对待死刑犯也在尽量做到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