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相声背景

画一画你家过元宵节的情景怎么画
1个回答2024-02-08 19:53

过元宵节的情景画法如下:

第一步、首先用马克笔画出碗的轮廓。画一些圆作为元宵,注意遮挡关系。

第二步、给汤圆画上不同的表情,汤圆的表情可以用细一些的勾线笔画,用细一些的勾线笔画小女孩的轮廓。

第三步、画小女孩的五官和头发,手里画一个灯笼,写上闹元宵三个字。

第四步、最后用马克笔涂色,元宵节简笔画就画好了。

元宵节的介绍如下: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正月十五燃灯习俗的兴起也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于是佛家灯火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元宵灯节、赏花灯、吃汤圆、吃元宵、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节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的创作背景
1个回答2024-03-13 15:51


此画卷出自明代宫廷画师之手。又名《宪宗行乐图》。署成化二十一年(1485)仲冬吉日。所画为明代宫廷模仿民间习俗放爆竹、闹花灯、看杂剧的情景。
这张巨幅画卷描绘了朱见深正月十五在皇宫里庆赏元宵节游玩的各种情景。画面中,从早至晚的各种节目,场面均有宪宗在场,其中演出、杂技、魔术、烟花爆竹及整山灯市等场面恢宏。画中,还有在宫内设街市,模仿民间习俗放爆竹、闹花灯、看杂的情景。图中身着便服的朱见深坐在殿前围帐中,侍臣们立于两旁,殿上悬有彩灯,一派繁华。
这幅写实性的行乐图,也是一幅明代民俗面的代表作。

元宵节情景图画大全集
1个回答2024-02-21 20:03
(把“庆祝元旦”改为“元宵节”再掘让迹加一些滑答装饰)

可以找一些底图 不一定非要是元宵节的 可以仿照一些不错的版式 适当删加一些元素 就可以成为不错判并的小报
邰正宵的《心要你听见》背景故事讲的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2-08 22:26
您是指的《心要让你听见》MV里的故事情节吗?具体是这样的,某一天黄昏,天快要下雨了。路上行人急匆匆地走着,突然邰正宵的传呼机响了,于是他连忙四处寻找公用电话回传呼。此时,一位女士刚回完传呼转身的时候,与邰正宵不小心碰撞在一起,两人的传呼机同时掉在了地上。但是对方却拿错了传呼机。邰正宵发现传呼拿错了以后急忙四处寻找,但此时那位女士已经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况且天气也开始下起了大雨,邰正宵只好先回家了。回家后,他开始不停地拨打自己的传呼机号码联系那位捡到他传呼的女士,但一直没有回应。最终那位女士发现了自己拿错了传呼机,连忙拨打电话给邰正宵,两人约好在某个地点见面交换彼此的传呼机。于是邰正宵手舞足蹈兴致冲冲地赶去了约会的地点,两人并肩向灯火辉煌的方向远去……

这是1995年MOTOROLA寻呼机的广告歌曲。真是恍如隔世啊,谁曾想当时那么畅销的通讯工具如今早已不见踪影了呢……
邰正宵的《心要你听见》背景故事讲的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3-06 19:32
您是指的《心要让你听见》MV里的故事情节吗?具体是这样的,某一天黄昏,天快要下雨了。路上行人急匆匆地走着,突然邰正宵的传呼机响了,于是他连忙四处寻找公用电话回传呼。此时,一位女士刚回完传呼转身的时候,与邰正宵不小心碰撞在一起,两人的传呼机同时掉在了地上。但是对方却拿错了传呼机。邰正宵发现传呼拿错了以后急忙四处寻找,但此时那位女士已经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况且天气也开始下起了大雨,邰正宵只好先回家了。回家后,他开始不停地拨打自己的传呼机号码联系那位捡到他传呼的女士,但一直没有回应。最终那位女士发现了自己拿错了传呼机,连忙拨打电话给邰正宵,两人约好在某个地点见面交换彼此的传呼机。于是邰正宵手舞足蹈兴致冲冲地赶去了约会的地点,两人并肩向灯火辉煌的方向远去……
这是1995年MOTOROLA寻呼机的广告歌曲。真是恍如隔世啊,谁曾想当时那么畅销的通讯工具如今早已不见踪影了呢……
邰正宵的《心要你听见》背景故事讲的是什么!
1个回答2023-11-01 22:20
讲的是医疗事故。
邰正宵 好人好梦mv背景故事
1个回答2024-03-10 20:59
  烛光中你的笑容
暖暖的让我感动
告别那昨日的伤与痛
我的心你最懂
尽管这夜色艨胧
也知道何去何从
我和你走过雨走过风
慢慢地把心靠拢
就让我默默地真心为你
一切在无言中
有缘分不用说长相守
让感觉与众不同
就算是人间有风情万种
我依然情有独钟
亲爱的我永远祝福你
好人就有好梦
好人就有好梦
元宵节的来历与关于元宵节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9 22:56

元宵节的来历: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在国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为人所知。

元宵节的故事: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

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的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

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 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元宵节里的“元宵”分别指的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3-16 15:40
元宵,原先只是古时的印度的摩喝陀国为了他们的国教佛教而设的一个日子,在那里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元宵在我国最初的叫法其实就是指汤圆,说起汤圆,没人不知道它的模样及形状,想必还会令人不自觉的流口水。
元宵闹闹元宵元宵不闹不元宵
1个回答2023-04-13 12:25
新春喜喜新春新春不喜不新春 【自己酝酿从中的妙处】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