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片大鼓三堂会审

三堂会审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2-28 04:49

三堂是指三个部门的最高长官,汉代以廷尉、御史中丞和司隶校尉为三法司。唐代以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为三法司。明、清两代以刑大理寺和都察院为三法司,遇有重大疑难案件,由三法司会同审理,以避免决策失误,尽量减少人为干扰因素,也算是古代法制民主的一种朴素的体现。

在古代,一般“三堂会审”的案件意味着案件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是很高的,也是非常受重视,通俗地讲即大案、要案,像宋朝的“狸猫换太子”、清朝的“刺马”案等等之类的案件。其实,古代“三堂会审”准确地应该称作“三司会审”,是古代“三法司”(三个司法单位)共同审理重大案件的一种制度。

隋朝开创了刑部、御史台会同大理寺实行三法司会审的制度。

唐代的三司会审比较严密,实行'三司推事'制度。遇有呈报中央的申冤案件,由门下省给事中、中书省中书舍人、御史台御史等小三司审理;重大案件由大理寺卿、刑部尚书、御史中丞共同审判;对于地方上未决、不便解京的重大案件,则派监察御史、刑部员外郎、大理评事充任'三司使',前往当地审理。

明代时定制,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三机关组成三法司,刑部掌管主要的审判业务;大理寺成为慎刑机关,主要管理对冤案、错案的驳正、平反;都察院对审判机关进行监督,还拥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权利。重大案件则三司会审;遇有特大案件,则由三法司会同各部尚书、通政史进行'圆审'。

三堂会审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2-19 10:57
何谓“三堂会审”,这要从我国古代审判、监察制度谈起。中国封建时代的政治制度内部,有一个很重要的制约系统,即对官僚机构和官吏的监察。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后,在皇帝之下设置三个最重要的官职,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称三公。丞相掌政务,太尉掌军务,御史大夫掌监察。这种体制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官僚政治的基本格局。汉承秦制,监察机构称御史台,长官为御史大夫。唐代监察机构内部形成严密的三院制,其监察制度还有一个特点是御史参与司法审判,重大案件皇帝“则诏下刑部、御史台、大理寺同案之”,这延续到明清,人称“三堂会审”。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与刑部、大理寺合称“三法司”,为中央最高审判机关,凡“三法司”参与审判的称。三司会审”,习称“三堂会审”。
为何称“三法司”会审为“三堂会审”呢?这是因为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家司法长官正式办公的处所都是在衙署的大堂,故务家长官都俗称“堂官”。三堂会审时,在刑部大堂设三张案桌,刑部堂官尚书为主审官,坐在面南的桌案后,而大理寺、都察院的长官则分坐在东西相对的两张桌案后,审案过程中均有发言权,最后作出统一的审判结果。
三堂会审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3-10 10:58

刑部、御史台和大理寺。三者合称为三法司。刑部相当于公安机关,御史台相当于监察机关,大理寺相当于司法机关(最高法院)。重要案件会责成三法司共同审理,称三堂会审。

三堂会审的唱词是什么呀??
1个回答2024-03-31 14:46
三堂会审

音配像



崇公道————————————曹世才

刘秉义————————————张学海

潘必正————————————孙洪勋

苏 三(玉堂春)———————李世济

王金龙————————————叶少兰



苏三:【西皮摇板】来至在都察院举目往上观,两旁的刀斧手吓得我胆战心又寒。苏三此去好有一比,鱼入罗网有去无还。啊!崇爹爹呀!

苏三:【西皮导板】玉堂春跪至在都察院,【回龙】啊!大人哪!【慢板】玉堂春本是公子他取的名。鸨儿买我七岁整,在院中住了整九春。十六岁开怀是那王、啊!王公子啊!他本是吏部堂上的三舍人。【原板】初见面纹银三百两,吃一杯香茶就动身。公子二次进了院,随带来三万六千银。在院中未到一年整,三万六千银一概化了灰尘哪!先买金杯和玉盏,又买翠盘与翠瓶。南楼北楼公子造,又造了一座百花亭。王八鸨儿心太狠,数九寒天把公子他赶出院门。公子一怒离了院,关王庙中来把身存。那一日金哥前来报信,手帕包银我探望情人。顾不得腌脏怀中抱,在神案底下叙叙旧情哪!打发公子南京去,在那落凤坡前遇强人。公子长街把饭讨,到晚来在那吏部堂上他去巡更。公子三次进了院,拐带银两回转南京。【二六】自从公子南京去,玉堂春在北楼装病形。公子若是不娶妾,玉堂春立志不嫁人哪!【流水】那一日梳妆来照镜,在楼下来了沈燕林。他在楼下夸豪富,胜比公子胜十分。奴在北楼高声骂,只骂得燕林脸含嗔。羞愧难当回店去,主仆二人又把巧计生。做媒的银子三百两,那王八鸨儿一斗金。鸨儿贪财将奴卖,将奴卖与沈燕林。假说公子得中了,他得中皇榜第一名。奴为他天齐庙内把香敬,这才一马就到了洪洞。在洪洞住了一年整,那皮氏贱人起毒心。一碗药面付奴手,奴回手递与那沈官人。官人不解其中意,他吃了一口哼一声。他昏昏沉沉倒在地,七孔流血他就丧残生。皮氏一见冲冲怒,她道我谋害他郎君。高叫乡约和地保,拉拉扯扯就到了公庭。【摇板】头堂官司问得好——变了心。洪洞县受脏银一千两,【流水】合衙分散八百银。上堂去先打我四十板,无情的拶子我难受刑。犯妇本当不承认,皮鞭打断了无数根。在监中住了一年整,并无有一人来探望奴的身。——不来看——也不知情。他一家骨肉多和顺,他与我露水的夫妻有的什么情?慢说不认王公子,换骨脱胎我也认得清。【散板】眼前若有公子在,纵死黄泉也甘心!

王金龙:【西皮摇板】苏三堂上把话论,句句说的是真情。本当下位将她认,王法条条不徇情。左思右想心不定,此案交与刘大人。

苏三:【西皮二六】这场官司未动刑,玉堂春这里我就放了宽心。出得察院回头看,【流水】上面坐的王金龙。是公子就该把我来认,王法条条不徇情。上前去说几句知心话,看他知情不知情。【摇板】玉堂春好比花中蕊,【流水】王公子好比采花蜂。想当初花开多茂盛,他好比那蜜蜂儿飞来飞去采花心。如今不见公子面,我那三【摇板】郎啊!花谢时不见那蜜蜂儿行。【散板】悲悲切切出察院,我看他把我怎样施行?
三堂会审的越剧名段
1个回答2024-03-04 01:15

《三堂会审》节选自越剧 传统剧《玉堂春》 。越剧《玉堂春》是戚派代表剧之一,《三堂会审》亦是戚派花旦选段中的名家名段。
《玉堂春》是中国戏曲中流传最广的剧目之一。由红枫、孙旭、傅骏、金风、李卓云等集体编导,刘如曾编曲,合作越剧团出演。开始演出时受当时思潮影响,认为王金龙是做了官的统治阶级,苏三是苦难妓女,阶级不能调和,戏演到《三堂会审》结束,不让两人团圆。后来才到“监会团圆”结束。 讲述的是:南京官家子弟王金龙与名妓苏三誓偕白首,因金尽被偷,潦倒关王庙。苏三得悉,赴庙赠金资助,使王金龙得回南京。后王八鸨儿和山西富商沈延林以假信哄骗苏三:“王公子得中皇榜第一名”,私下将苏三卖给沈延林为妾。
沈延林妻皮氏“大娘”与赵监生私通,用药面毒死沈延林,反诬告苏三。洪洞县官受贿一千两,将苏三问成死罪,解至太原三堂会审,主审官恰为巡按王金龙,遂使冤案平反,王金龙、苏三团圆。 剧名:《玉堂春》(1952年版)
编导:红枫、孙旭、傅骏、金风、李卓云等
编曲:刘如曾
剧团:合作越剧团
主演:戚雅仙饰苏三
毕春芳饰王金龙
剧名:《玉堂春》(1980年版)
导演:李卓云、孔敏
剧编:傅骏
编曲:贺孝忠
剧团:静安越剧团
主演:戚雅仙饰苏三
毕春芳饰王金龙 《玉堂春·三堂会审》
演唱:戚雅仙
那一日梳妆来照镜,院中来了沈延林,
他于鸨儿巧计生,哄骗我苏三递假信。
说道公子新得中,得中皇榜第一名,
派人接我回南京,又谁知就此骗进了沈家门。
在沈家住了半月整,那皮氏大娘起毒心,
一碗药面送上门,下毒害死沈延林,
他吃一口来吭一声,七孔流血命归阴,
那皮氏说我害人命,拉拉扯扯到官厅。
头堂官司审的好,二堂官司就冤难审,
洪洞县受贿一千两 ,衙役分脏八百银,
上堂先打四十板,这无情的板子难容忍。 1919年4月7日,男班王永春、白玉梅戏班上演于上海第一戏院。
1952年12月由红枫、孙旭、傅骏、金风、李卓云等集体编导,刘如曾编曲,合作越剧团出演。戚雅仙饰苏三、毕春芳饰王金龙。《玉堂春》演出后,因故事情节群众熟悉,在“起解”、“会审”中有大段唱腔能发挥戚雅仙的艺术特色,故受到观众欢迎。
1959年再度复演,成为合作越剧团保留剧目之一。
1980年静安越剧团重建以后,复演《玉堂春》,仍由戚雅仙、毕春芳主演,剧本由傅骏整理,导演李卓云、孔敏,编曲贺孝忠。从剧本到唱腔都作了加工提高,几经修改,成为该团演出场次最多、观众最为欢迎的保留剧目。
20世纪50年代,“苏三起解”和“三堂会审”的唱段,由中国唱片社出版唱片。
20世纪80年代,又由中国唱片社出版全本《玉堂春》录音带。

什么什么堂鼓成语
1个回答2024-03-07 19:33

【成语】: 打退堂鼓 

【拼音】: dǎ tuì táng gǔ

【解释】: 原指封建官吏退堂时打鼓。现在比喻跟人共同做事中途退缩。

【出处】: 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左右,打散堂鼓,将马来,回私宅去也。”

【举例造句】: 敲败兵锣,打退堂鼓。 ★清·翟灏《通俗编》卷一

【拼音代码】: dttg

【近义词】: 半途而废、畏缩不前、知难而退

【反义词】: 勇往直前

【歇后语】: 敲锣的倒走

【灯谜】: 审案完毕

【用法】: 作宾语、定语;比喻遇到困难就中途退缩

【英文】: back out

音乐课堂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个回答2024-01-20 12:31
宋开凯普通中小学的音乐教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使学生会唱几首歌,会读几条谱,更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从素质教育的立场出发,以唱歌、器乐、欣赏等音乐活动为手段,培养学生综合的审美素质,包括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能力等。那么,如何在音乐课堂上提高中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呢?一、合理选择授课内容,掌握正确方法,引起学生积极注意纵观我国目前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我们不难发现存在着种种弊端。很大一部分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授课内容过于单一,比如唱歌课的教学,很多教师就是形式上单一地教会学生唱某个歌曲,导致唱歌教学纯粹变成了教歌的形式。教师教唱,学生跟唱,整堂课就是这种机械动作的反复。试想,教唱的那首歌曲要是学生都喜欢的还好,要是歌曲本身就让学生觉得不够好听,旋律也不特别上口,那有多少学生能够接受,有几个人能够坚持这种机械动作的反复呢?这种教学不仅抹杀了学生原来对音乐的兴趣,而且更谈不上培养对音乐的感受及综合审美能力。那么如何才能激发他对音乐的兴趣呢?首先就要合理选择授课内容。我们现有的初中音乐教材编写,内容似乎显得有些陈旧,很多的歌曲已经不能引起现在中学生的足够共鸣和兴趣,很多的录音版本甚至还是七八十年代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我们教师能合理的补充更多更新,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内容充实到我们的课堂里来。例如,七年级音乐欣赏有介绍音乐剧这一音乐形式的内容,课本上只有短短十几个字,配套的音像资料里也没有提供任何的音响片段,如果只是向学生介绍,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讲明白什么是音乐剧,他有哪些代表剧目。但学生并不会通过教师的讲述来体会音乐剧的美。于是我在课前准备了音乐剧中具有代表性的《猫》这部影片的DVD和其他的一些经典唱段的CD。在课堂上,我有意省略了一部分课本上要完成的歌曲教唱内容,而是选用了音乐剧的内容来充实课堂。我首先播放音乐剧《猫》中的著名歌曲《记忆》,让学生体会音乐的美感,再播放《猫》的全剧让学生观看。由于整部音乐剧充分运用了声、光、电等现代化科技手段。音乐、舞蹈、演唱相结合。场面绚丽,音乐优美,故事感人。学生十分喜爱。这时,我再进一步介绍音乐剧的相关知识,学生便会兴趣盎然,全神贯注地听讲,最后让学生一起学唱这首经典的名曲《记忆》。通过三课时的教学,让学生不仅了解了音乐剧的相关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对音乐剧这种原本他们并不熟悉的音乐形式的兴趣。很多学生还在课后向我借《记忆》的音乐带,表示因为这首歌太好听了,所以一定要再去好好学唱下。学生们觉得好听,就是说明了审美能力的提高,这种能力的提升不是光靠教师的讲授就能达到的,他需要有更多好听好看的音乐填充到我们的课堂里来,要首先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力和兴趣。有了兴趣才有主动求知的欲望,学生也才愿意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师组织的演唱、演奏、欣赏以及表演创作等教学活动。再比如,在介绍民族打击乐器时,我并没有先罗列出这些乐器的名称和形态,而是先让学生欣赏打击乐合奏《鸭子拌嘴》和民族管弦乐《金蛇狂舞》,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对打击乐器的表现力有一个较深的印象和感觉,然后播放乐队演奏的现场录像,边对照画面边介绍打击乐的种类,音色和演奏手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全神贯注。对于课本上只列举出的几张图片来说,影像资料当然让他们更感兴趣。在此基础上,我指导学生进行民族打击乐器的节奏训练和综合练习,让学生自己编写节奏进行合奏练习,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打击乐器的独特表现力。亲身实践,当然比光看光听来得有意思,学生在亲手敲打的过程中更是兴趣盎然。所以,合理选择授课内容,掌握正确方法,引起学生积极兴趣,是在音乐课堂上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手段。二、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审美心理特征和心理规律音乐欣赏涉及到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它和听觉注意、视觉注意都很有关系。第一,就是要考虑学生审美注意的兴趣。学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都有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即对自己熟悉的旋律感兴趣,而对自己不熟悉的旋律不感兴趣。兴趣来自对某事物是否会产生共鸣,共鸣的产生又来自于对某事物的经历和经验,取决于对某事物的知识积累。学生对陌生的旋律不感兴趣,注意力自然也就降低了。实践证明,能引起学生最大的注意力的是学生似熟非熟的旋律。例如,在讲述音乐剧的有关内容时,我选择播放《记忆》这首著名的歌曲。对于只听流行音乐的学生来说,这首歌既好听又耳熟,但到底在哪里听到过的却又说不上来,这就促使他们的注意力持续保持在集中状态,新鲜感不断产生,探奇心不断被激发,越听越有味,兴趣始终不减。教师都反映学生不喜欢古典经典音乐,我认为其实不然,这是学生接触太少的缘故,我们很多的音乐教师在考上音乐师范之前,也未必接受过多么专业的音乐熏陶和教育,也未必喜欢古典经典音乐。但在考上了师范后,天天耳闻目染,很快就能喜欢上古典经典音乐,并且如数家珍。除了这些音乐自身的魅力和生命力之外,长时间的接触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我们的学生也是如此,一旦接触和了解了这方面的内容,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自然也会逐渐喜欢上这些极富生命力和魅力的音乐。第二,要考虑学生审美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人在同一时间内,不能同时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作出反应,而是有选择地指向一定对象,离开其余对象。例如,我要让学生聆听一首乐曲,我如果先播放乐队演奏的现场录像,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停留在演奏员长相,演奏姿势,甚至偶尔打的一个喷嚏上,这样,在这一审美过程中,当画面作用于视觉并成为注意中心时,那么音乐作用于听觉就会相对模糊,处于注意边缘,学生根本听不到音乐,我的教学目的也就不能很好的完成,所以我选择先播放CD,再播放现场的录像。学生听音乐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在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过于陌生时,一定要考虑这一问题,不要让学生的注意在视觉和听觉之间进进出出,最终音乐没听好,画面也没看清。应当进行分解教学,合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积极性,让学生每听一部作品都能有所收获。第三,音乐是声音艺术,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聆听。音响美,是创造良好听觉环境的关键因素。音质清晰、悦耳的音响给人的听觉带来快感,并诱发美感的产生。而糟糕的音响则使人生厌、烦躁。我们教材中的很多七八十年代的录音版本就存在这样的问题。音响效果含糊不清,根本引不起学生的兴趣。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教师积极主动的搜集时下最优秀的录音版本和改编版本来替代,如果是有画面的DVD则效果更好。另外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避免不良音响产生,诸如音响的音量过大,音质过尖,或不等音乐结束就“啪”的一声中断放音,弹奏音律欠准的钢琴、风琴,让学生吹奏由于簧片腐蚀而噪音叠出的口琴……等。使音乐课始终在美妙的音乐中进行。通过以上两点,我觉得我的学生非常喜欢上我的音乐课,因为我所准备的资料丰富,好听好看,学生也非常喜欢我教给他们的歌曲,因为优美动听,朗朗上口。在这样的音乐课堂里,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一定会逐步得到提高。
碧桂园三堂会审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3-07 02:20

碧桂园三堂会审是指建筑方案由投资方,施工方,监理方三方一起共同审核,确保施工安全,施工质量,施工工期,以全面保证建筑楼盘保质保量保工期保安全完工。

打退堂鼓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2-12-05 07:28
原指封建官吏退堂时打鼓。现在比喻跟人共同做事中途退缩。
比如说我和你去爬山,中途觉得太累,我不想爬了,这就是打退堂鼓。
或者是一堆人去爬山……中途觉得太累……有些人不想爬了……
什么叫打退堂鼓
2个回答2022-12-03 06:02

意思是原指封建官吏退堂时打鼓,现比喻跟人共同做事中途退缩。出自《窦娥冤》第二折,打退堂鼓,汉语成语,拼音是dǎ tuì táng gǔ,作宾语、定语。

示例:清·翟灏《通俗编》卷一:敲败兵锣,打退堂鼓。

成语辨析:

【近义词】半途而废、畏缩不前、知难而退。

【反义词】勇往直前。

成语出处:

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左右,打散堂鼓,将马来,回私宅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