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表演艺术家江昆

昆曲的艺术名家
1个回答2024-05-11 21:15

昆曲之入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于它是中国古典表演艺术的经典。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昆曲的辉煌与落败都与其特性有关。昆曲的兴盛与当时士大夫的生活情趣、艺术趣味是一脉相承的。士大夫的文化修养,为昆曲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品位,他们的闲适生活和对空灵境界的追求,赋予了昆曲节奏舒缓、意境曼妙的品格,加之士大夫内心深处含有对社会对人生的哀怨、悲凉的感受,使得昆曲在音乐、唱腔上每每显示出惆怅、缠绵的情绪。而到了清乾隆时期,市民阶层崛起,舒缓、惆怅的风格显然与他们格格不入,即使士大夫们也开始务实起来,昆曲在不受市民青睐的同时,也失去了士大夫阶层这一阵地。于是,昆曲便逐渐走向衰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全国范围内已没有一个职业昆剧团。20世纪50年代,一出《十五贯》救活一个剧种,全国随之成立了6个昆曲院团。韩世昌、白云生、顾传、朱传茗、周传瑛、俞振飞、侯永奎、北昆著名笛王田瑞亭及其女北方昆曲著名坤伶田菊林等老一辈表演艺术家及解放后培养出的李淑君、蔡正仁、计镇华、张继青、洪雪飞、汪世瑜等一批优秀演员,整理、编演了《牡丹亭》、《西厢记》、《千里送京娘》、《单刀会》、《桃花扇》等大量优秀剧目。但在今天,昆曲严格的程式化表演、缓慢的板腔体节奏、过于文雅的唱词、陈旧的故事情节,丧失了时尚性和大部分娱乐功能,离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相距甚远,因而难以争得观众,演出越来越少,以至在演出市场上难觅其踪,形成了恶性循环。之前,全国大约有800人在从事昆曲工作,号称“八百壮士”,如今只剩下600人了。全国6个昆曲剧院团创作、演出普遍陷入困境,演员培养及艺术创作均无力投入。自田家被迫离开北昆后其独有家传秘本《双占魁》、全本《荷珠配》、《白娘子》,就此失传,也是北方昆曲的一巨大损失。
有人主张,昆曲应作为博物馆艺术,只求保存,不用发展,此说遭到昆曲工作者和有识之士的反对,也有悖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初衷――保证这些杰出文化的生存,而不是遏制它们未来的发展。但是,昆曲确实面临着困境:人才的流失,使得胜任昆曲创作的人员寥寥无几;而要革新昆曲,又面临两难的境地――不对昆曲作较大的改变,就无法缩小昆曲与时代的距离;倘若作大的改变,昆曲就失去特性而不称其为昆曲了。
专家认为,昆曲当务之急是抢救现有剧目和文献资料,首先要对全国中老年艺术家的拿手剧目进行录音录像,对珍贵的昆曲文献、演出脚本、曲谱和图片进行搜集整理。昆曲演出可以从老戏中讨生活,剧目应以继承、整理为主,如上海昆剧团近两年排演的《牡丹亭》,将汤显祖原作删减为上中下三本,配以现代化的舞台处理,既保持原作特色,又符合当今审美,收到了很好的市场效果。
文化部计划10年间在北京和上海建立两个昆曲演员培训中心,为全国昆剧院团输送表演人才。昆曲剧院团长们则希望集中全国优秀师资,在中国戏曲学院等院举办昆曲演员、编剧、导演、作曲和管理人员研修班。 入选时间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下简称“代表作”)名单。
入选原因
发源于江苏太仓南码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
1. 昆曲有极高的技巧
戏曲的表现手段为唱、念、做、打(舞)之综合。这四个方面及其综合在昆曲中要求最高。昆曲演员必须在这几个方面兼备。舞台呈现亦最为完美与出色。其他剧种演员为提高技艺都要学昆曲。如京剧演员梅兰芳即有深厚的昆曲功底并能演昆曲。河北梆子演员裴艳玲之代表作《林冲夜奔》即以昆曲形式演出。
2. 昆曲是“活化石”
中国戏曲自形成以来一直在舞台上流传,随着时代的变化,从剧本到声腔、表演不断变革,昆曲则变化较少,对戏曲传统特点保留较多,剧目又极为丰富,被称为“活化石”。
3. 昆曲属“濒危物种”
在18世纪的后期,地方戏兴起,昆曲由于过于文雅和繁难,便呈衰落趋势。1949年前,在全国范围内除“国风新型苏剧团”及“半付昆班”竭力延续昆曲艺术生命之外,已没有一个职业性表演团体,老艺人有的回家务农,有的摆摊糊口。 中国昆剧艺术节创办于200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江苏省人民政府、苏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江苏省文化厅、苏州市文化局、昆山市人民政府承办,中国昆剧研究会以及有关资助单位协办。中国昆剧艺术节以保存和发展昆剧艺术,增进世界各国昆剧爱好者的沟通为宗旨。除对参赛的剧目进行评选外,还举办了各种展览、祝贺演出、研讨会、艺术家签名售书及群众联谊等活动。政府还特别为艺术节印制了明信片、首日封等纪念品。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于2000年3月31日至4月6日在江苏省昆山市和苏州市举办。第二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于2003年11月在苏州市举办。

张江林艺术签名怎么写
1个回答2022-09-28 07:54
张江艺术签名
镇江有什么文化与艺术
1个回答2024-04-24 15:31

历史文化名城镇江,地处江苏省南部,江山秀美,物产丰富,古迹众多,气候宜人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江南水韵城市的起点。美丽富饶风景迷人的镇江,旧时曾有朱方、谷阳、京口、润州等名,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二千年前秦汉开始建县,孙权几代在此称雄江东,与蜀、魏形成三国鼎立的历史局面,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东吴时期的政治文化中心。
长江与运河在镇江交汇,大江横陈,群峰环抱,地势险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镇江又是南北文化的交融处,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也塑造衍生了丰富的民俗文化。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镇江别具区域性的民俗文化,养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镇江人,镇江人又继承和发扬着这方的文化,这方的历史,使镇江的民风民俗散发着璀璨的光芒。
民风民俗
   每年的正月初一,镇江民间有“秤江水”的习俗,《至顺镇江志》风俗篇中介绍:“京口江中沙田户,每岁旦,收一瓿以秤水。水重,则江水大,水轻,则江水小。岁岁不差。”这种风俗,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就有部分展示。
正月初五财神日,有“骑驴上金山”的风俗,俗称“拾金子”寓意幸福发财之说。“正月十三上灯,十八落灯”的元宵灯会,也吸引着许多民俗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如今这一习俗还在镇江有所保留。
五月初五端午节,又有观赛龙舟的习惯。明代张岱曾拿镇江的龙舟赛事与南京、杭州、无锡等地做过比较认为:“西湖竞渡,以看竞渡之人胜,无锡、苏州亦然,秦淮有灯船、龙船,不瓜洲相比,而看龙舟亦无金山寺比。”可见金山竞渡早已名震四方。
端午节时镇江人吃棕子还要食“十二红”,孩子们要穿老虎衣,挂老虎肚兜,系“长命缕”等辟邪之物件,而这些习俗,又都与起源于镇江《白蛇传》有关。
黄明时节上chui山,每年的清明节前,上万人爬上chui山登高远眺的场面十分壮观。
民居古迹
   镇江的民居古建筑众多,保存完好的多集中在大西路、京畿岭一带,尤以“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而闻名天下的西津古渡最具价值,这里聚集了从六朝到唐、宋,从元代到明、清的古西津渡口遗迹,石塔、观音洞、救生会等等,沿街两旁,晚清时代繁华的店铺依稀可见,五十三坡旁的街道店面多为砖木结构,飞檐雕花的窗棂,下层铺子上层居人,这些极具区域文化特色的古建筑群,无不展示着镇江人的勤劳智慧。
文学典故
   民间故事是老百姓创作的口头文学财富,伴随着人民生活,深刻地反映与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和美好愿望。镇江的山山水水,亭阁楼台,池泉峰塔,每一草每一木都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
镇江很多的历史名人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美丽动人的文化传说:水漫金山的民间传说,南朝梁武帝刘裕的“寄奴居”的传奇故事,三国时期甘露寺刘备招亲的故事传说,在天下第一江山的北固山宋朝的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的豪气咏怀,金山寺韩世忠、梁红玉击鼓战金兵的历史传记等,岳飞、李白、苏东坡、郑板桥、乾隆、康熙、米芾、王羲之等等也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名篇和手迹墨宝。
镇江历代名人辈出,文化底蕴深厚,北宋时期沈括在市区梦溪园巷写就了科学巨著《梦溪笔谈》,南朝文学家刘邈编著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文心雕龙》,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赛珍珠在镇江市区的登云山完成了她的《大地三部曲》。昭明太子的《昭明文选》也是在镇江的南山完成的。
   四大名著中《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故事里也把镇江的风俗民情传播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四大民间传说的《白蛇传》中的故事也是发生在以镇江为主的江浙一带,另外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近的《华山畿》,就是讲述发生在丹徒东乡的一则感人的爱情故事:南朝乐府的《华山畿》歌中唱到:“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苦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明代朝鲜诗人金宗直听到这则故事,流着泪动情地赋写《华山畿》一首:“冢上青青连理枝,行人争唱华山畿。野裳花发与寒食,风度春魂化蝶飞。”为镇江的民间增添了许多迷人的传说。
民间饮食
   各地都有奇异风味的美味佳肴,镇江也不例外。如三怪:“肴肉不当菜、香醋摆不坏、面锅里煮锅盖。”;“三鱼”:红烧刀鱼、清蒸鲥鱼、白汁鲴鱼;“一开窗,二吸汤,三喝光” 吃法独特的“蟹黄汤包”;另外镇江的“东乡羊肉”、“葛村狗肉”、“大路长鱼汤”“扬中秧草烧河豚”“江岛三芽菜”等也是久负盛名的风味名吃。
民间艺术
   丹徒上党的田间民歌号子、三山的南乡服饰等具有鲜明吴文化遗风的地方特色。另外丹阳的“河蚌舞”、|“秧歌灯”极负盛名。丹徒东乡的“双推手”、“唱麒麟”也各具特色;扬中的花灯唱凤凰别具一格,句容的“火灯舞”、“火流星”也都是民间一绝。
镇江的剪纸、雕刻、正则绣、竹帘画、华山泥叫叫等民间手工艺术在国家比赛中曾屡屡夺魁,吸引着各地的民俗爱好者来此追踪寻艺。
   镇江的民俗文化资源丰富,且具有奇特的个性和魅力,也是古城镇江深厚的文化历史宝藏。

昆曲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1个回答2022-11-16 10:40
额咯给哦陪哦啦啦顶啊破功
昆虫记的艺术特点
3个回答2022-07-16 15:56
法布尔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昆虫记》是他的经典著作,作者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 融于一炉,娓娓道来,在对一种种昆虫、日常生活习性、特征的描述中体现出作者对生活世 事特有的眼光。本书的问世被看作动物心理学的诞生
在昆曲艺术中,被称为"曲圣"的是谁
1个回答2023-08-08 07:51
魏良辅,字尚泉,江西南昌人,流寓于江苏太仓南码头。为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戏曲革新家,昆曲(南曲)始祖。对昆山腔的艺术发展有突出贡献,被后人奉为“昆曲之祖”、在曲艺界更有“曲圣”之称。
昆明个人写真艺术照
2个回答2023-08-21 14:17
有点难
这样算下来大概要好几千块了
我有朋友在昆明木木摄影工作室拍了一套,888元,底片是全给了;衣服好像也是不限套数的
自己问问吧
昆明扬琴有什么艺术特点
1个回答2023-11-21 10:23
摘要:昆明扬琴是是云南昆明的传统说唱艺术。在明代流行于昆明的对子书、清道光年间扬州、苏州、杭州传入昆明的扬琴担子的基础上形成的传统说唱曲种,伴奏乐器以扬琴为主,另有二胡、三弦等。下面本文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昆明扬琴的艺术特点以及历史起源,一起来了解一下吧!一、历史起源
昆明扬琴,是在明代流行于昆明的对子书、清道光年间扬州、苏州、杭州传入昆明的扬琴担子的基础上形成的传统说唱曲种,伴奏乐器以扬琴为主,另有二胡、三弦等。
昆明扬琴说唱艺人多为瞽目,单独或结伴走街串巷卖艺为生,或在茶馆集市、院坝或在私人家里说唱,曲目由听众点。
1950年,昆明市曲艺艺人联谊会成立,扬琴艺人参加了“曲艺联”,祥云街大众游艺场成为扬琴说唱的主要场所。增加了新编曲目,如《歌唱十二劳模》、《合作生产实在好》,宣传《婚姻法》等。
1954年,由于非瞽目的青年加入扬琴说唱队伍,大众游艺场舞台上出现了以扬琴曲调演唱的小戏《三换肩》、《志愿军未婚妻》等,此后扬琴说唱逐渐发展为昆明曲剧,坐唱形式逐渐消失。后期较著名的扬琴艺人有:高树西、倪宣华、张义清、李纯武、徐沛然、彭幼山等。
二、昆明扬琴的艺术特点
昆明扬琴唱腔优美,曲调丰富,具有浓郁的云南地方特色和抒情成分,但也能够表现叙事性的内容,按其唱腔曲牌的不同来源和特点大致可分为四类:“古调”、“小调”、“大调”、“书调”。上述四大类唱腔中叙事性唱腔占有很大的份量,可以说是扬琴唱腔的主体。如:“游琴”、“自乐”、“扬调”、“三板”、“半边月”、“数西”、“书调”、“打岔调”、“补缸调”等等。这类唱腔一般有上下句或四个乐句组成,后者为数最多,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这类唱腔字多腔少,说中有唱,唱中有说,似说似唱,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旋律走向与昆明地方语言的声调、节奏结合非常密切。
三、曲目
昆明扬琴说唱的曲目分为书、经、花三大类。“书”以宣讲《香山宝传》一类善书,或古典小说、历史题材为主;“经”即“洞经”之类有固定宗教仪式或固定的“经”、“忏”内容的说唱;“花”为上述两类之外的扬琴说唱。昆明扬琴的曲调分为大调、小调、古典和书腔四类。
大调类主要曲调有《扬调》、《道情》、《律簧》,擅长叙事,常用于演唱有情节、人物的曲目,如《单刀赴会》、《火烧琵琶精》等。小调类主要曲调有《虞美人》、《闹五更》、《玲珑板》、《四季景》、《花鼓调》等百支以上,形式短小,可灵活使用,分为常用曲调与专用曲调两种,曲目有《老鼠告状》、《孟姜女哭长城》等。
古典类曲牌有《寄生草》、《剪靛花》、《银纽丝》、《倒板浆》、《打枣杆》等,多用于说唱元、明戏曲唱本和传统民间传说故事。艺人称为“大八套”“小八套”,每套分别为一个完整的段子。曲目有《朱买臣休妻》、《蒋世隆抢伞》、《八仙庆寿》等。书腔是说唱性最强的曲调,字多腔少,带讲带唱,多用于演唱宗教题材的长篇善书。经常说唱的曲目的《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蟠桃》、《灵官》、《祖师北岳》、《火轮南岳》、《前香山》、《龙华》、《雪山》、《后香山高王》、《梁皇忏》、《目莲新母》等。
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昆明有哪些传统文化习俗昆明传统文化大盘点约你赏滇剧做风筝
昆明饮食文化特点有哪些独具特色的昆明饮食文化介绍
昆明方言有哪些特点昆明方言特色介绍昆明地方言概述
昆明的风俗习惯有哪些昆明的生活习俗禁忌简述
昆明结婚风俗流程有哪些昆明结婚风俗文化概述
昆明特有的节日有哪些昆明著名的传统节日习俗活动大全
云南滇剧有什么艺术特点云南滇剧发展概况介绍
姜昆的相声是艺术还是糟粕?
1个回答2022-11-20 01:06
无可否认,是是艺术。年轻的人可以回家问一问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他们会告诉你姜昆的相声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