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改琴书法作品鉴定

关于钢琴曲的鉴赏
1个回答2024-03-09 02:39
这个基本有定论,科普兰有关于欣赏音乐的精辟论述,一般世界上都接受他的观点,大致是这个意思:



艾伦·科普兰把倾听音乐分为三个阶段:

1、美感阶段;

2、表达阶段;

3、纯音乐阶段。



1、倾听音乐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纯粹为了对音响的乐趣而倾听,这就是美感阶段。

在这个阶段听音乐,不需要任何方式的思考,我们在干别的事情时,把收音机打开,便心不在焉地沉浸在音响中了。这时单凭音乐的感染力就可以把我们带到一种无意识的然而又是有魅力的心境中去了。 你此刻可能正坐在屋里看这本书。设想钢琴上奏出了一个音,这个音是足可以立即改变房间的气氛,证明音乐的音响成分是一种强大的和神秘的力量,谁嘲笑或小看这点,谁就会显得很愚蠢。

令人惊讶的是,不少自从为是合格的音乐爱好者在这个阶段养成了不良的听音乐的习惯。他们去听音乐会是为了忘掉自己,把音乐作为一种安慰或解脱。他们进入了一个理想世界,在这个理想世界中人们无需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现实。当然他们也没有思考音乐。音乐允许他们离开了音乐,把他们带到了一个幻想的境界,这种幻想是由音乐引起的,是关于音乐的,可是他们又不怎么倾听音乐。

是的,音乐音响的感染力是一种强大的和原始的力量,但你不应让它在你的兴趣中占据不恰当的位置,美感阶段在音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这并不是全部问题的所在。

关于美感阶段无需扯得太远。音乐的感染力对每个正常的人来说都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还存在着对不同作曲家使用的不同音响素材更为敏感的问题。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作曲家都用同一种方法使用音响素材的。不要以为音乐的价值相当于它诉诸美感的程度,也不要以为最好听的音乐是由最伟大的作曲家写的。如果确实如此的话,拉威尔就应该是比贝多芬更伟大的创作家了。问题在于作曲家使用音响要素的方式因人而异,他对音响的使用方式形成了他的风格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点在聆听音乐时是必须加以考虑的。所以,读者可以看到,即使在聆听音乐的这个初级阶段,也值得采取更有意识的聆听方式。



2、倾听音乐的第二个阶段是表达阶段。

我自己认为,所有的音乐都有表达能力,有的强一些,有的弱一些,所有的音符后面都具有某种涵义,而这种涵义毕竟构成了作品的内容。全部问题可以用下面的问答式简单地加以说明:“音乐有涵义吗?”我的回答是:“有的”。“你能用言语把这种涵义说清楚吗?”我的回答是:“不能”。这就是症结所在。

在不同的时刻,音乐表达了安详或洋溢的情感、懊悔或胜利、愤怒或喜悦的情绪。它以无数细微的差别和变化表达其中的每一种情绪以及许多别的情绪,它甚至可以表达一种任何语言中都找不到适当的言词的涵义。在这种情况下,音乐家喜欢说音乐只有纯音乐的涵义。他们有时甚至更进一步说所有的音乐都只有纯音乐的涵义。他们的真正的意思是说,找不到恰当的言词来表达音乐的涵义,并且即使能够找到,也没有必要去找。

不过不管专业音乐工作者怎么讲,大多数初学音乐的人还是要制订明确的言词来说明他们对音乐的反应。因此他仍总是觉得“理解”柴科夫斯基要比“理解”贝多芬容易些。首先,为柴科夫斯基的一首乐曲制订内容明确的涵义要比为贝多芬的这样做容易些,容易得多。尤其是,就这位俄国作曲家来说,每当你回到他的一首乐曲上去的时候,它几乎总是向你述说着同一件事情;而你要想说清贝多芬在讲什么却经常是很困难的。任何音乐家都会告诉你,这就是为什么说贝多芬是更伟大的作曲家的缘故。因为每次都向你述说同样内情的乐曲很快会变成枯燥的乐曲;而每听一次都能有细微不同涵义的乐曲则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如果可能的话,你不妨听一下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四十八个赋格主题。一个主题接一个主题地听。很快你就会意识到每一个主题都反映着一种不同的情绪。你还会很快地意识到,主题愈是动听,就愈难找到能使你完全满意的言词来描述它。是的,你当然知道它是快活的还是悲哀的。换言之,围绕着这个主题可以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成一幅感情的框框。现在进一步研究一下悲哀的主题,尽力抓住它的确切的悲哀的性质。是悲观主义的悲哀还是听天由命的悲哀;是致命的悲哀还是带微笑的悲哀?

让我们假定你现在很幸运,你能用许多话把自己选择的主题的确切涵义描述得使自己满意,但是这并不保证使别人满意,别人也不必要满意。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能使自己感觉到一个主题或整首乐曲所表达的特性。如果那是一首艺术巨作,每当你再听它的时候,本要期望它都意味着完全相同的事物。

当然,主题或乐曲不必只表现一种情绪。以《第九交响曲》的第一主要主题为例,很明显,它是由不同的成分构成的,叙述的也不只是一件事。然而不管是谁听它 , 都会马上有一种力量的感觉 , 一种有力的感觉。这种感觉并不单纯出于演奏的强大音响。这是主题本身所固有的力量。这主题的非凡的力量和活力给听众的印象好像是发生了一项强有力的声明。不过决不要试图把它归结为“致命的生命之锤”,等等。这就是麻烦开始的地方。音乐家在激怒中说音乐除了音符本身之外什么也不是,而非专业音乐工作者则过分焦急地渴望着任何可以使自己更接近于这首乐曲的涵义的解释。



3、倾听音乐的第三阶段是纯音乐的阶段。

当一个人在街上稍微注意地聆听“音符”时,他很可能会提到这支旋律。他听到的是一支美妙的旋律,或者不是,一般地说,他就不再去想它了。其次他注意到的很可能是节奏,特别是如果这种节奏令人兴奋的话。而和声与音色常常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如果想到它们的话。至于这音乐是否有某种明确的形式,他好像从来没有考虑过。

我们大家都应当更多地在纯音乐阶段感受音乐,这一点非常重要。毕竟,人们使用的是实际的音乐素材。明智的聆听者必须准备加强自己对音乐素材及其发展情况的意识。他必须更有意识地聆听旋律、节奏、和声及音色。尤其重要的是,为了追随作曲家的思路,必须懂得一些音乐曲式的原理。聆听这一切要素就是在纯音乐的阶段欣赏音乐。

让我再重复一遍,我们是为了听得更清楚才把聆听音乐机械地分成三种不同的阶段的。实际上,我们从来不单独在一个阶段上聆听音乐。我们所做的是使各个阶段相互联系——同时以三种方式聆听。这不需要思考,凭直觉就会这样做的。

与我们坐在剧院里看到的情况相比较,也许会搞清楚这种直觉的相互联系。在剧院里,你会注意到那些男女演员、服装和道具、音响和动作。这一切都会使人感到剧院是个令人愉快的地方,并构成我们对剧院的反应中的美感阶段。

从你对舞台上发生的事情的感觉中可以得出在剧院中的表达阶段,你被感动得产生怜悯,兴奋或快活的情绪,这种台词之外的、舞台上的某种令人激动的东西所产生的总的感情,与在音乐中的表情的性质是相类似的。

剧情与剧情的发展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纯音乐阶段。剧作家在塑造和发展角色方面与作曲家在创作和发展一个主题方面所采用的手法完全相同。你将根据你对这两种艺术家在处理素材的手法方面的认识程度成为一个更明智的聆听者。

可以明显地看出,常去剧院的人从来不会分别地意识到这些要素,他同时意识到各个方面。这个道理也适于聆听音乐。我们同时地、不加思考地在这三个阶段上聆听。

从某种意义上说,理想的聆听者是同时既能进入音乐又能超脱音乐的,他一方面品评音乐,一方面欣赏音乐,希望音乐向这一方面进行,又注视着音乐向另一方向进行——就像作曲家在创作音乐时那样;因为作曲家为了谱写自己的乐曲,也必须进出于自己的乐曲,时而为它所陶醉,时而又能对它进行冷静的批评。在创作和欣赏音乐时要同时具有主观的和客观的态度。

所以,应当更积极地去聆听。不管听的是莫扎特的还是埃林顿公爵的作品,只有当成为更自觉的、更有意识的聆听者——不仅在听,而且在听某些事物的时候——才能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不抄了,否则恐怕要追究我的侵权了,楼主搜索一下科普兰和黄自的名字,有很详细的表述的。
关于琴棋书画中琴的来历!都说五弦琴改为七弦琴,怎么改的?为什么改?
2个回答2023-08-15 07:41
长期以来,琴家们多认为“五弦之琴,文王,武王各加一弦”而成七弦琴,但是不是,真不可考的。

现在,我们参照古代文献,得到这样的印象:汉以前的琴,面板和底板可以分合,琴面有装饰性的波状起伏,琴弦多少不定,少为五弦,多达二十弦,演奏时只弹空弦,自汉朝以后,琴面渐趋于平整,出现了局部可以使用左手按弦的七弦琴:至魏末晋初,嵇康在他的《琴赋》中所描绘的琴,和我们现在常见的琴就十分相似了。
哪位口琴高手有改编过的{童年的记忆}的口琴简谱?
1个回答2024-03-27 08:10
班得瑞,童年的记忆不是什么很快的曲子吧?降A调的。你只吹主旋律,不会很快的。
小说抄袭改动有罪吗借鉴有是什么不懂怎么借鉴?
1个回答2023-04-08 14:55
借鉴和抄袭没有明确的界限,通常多次,大量的借用其他作品的正文内容就是抄袭,拿来以后只修改人物名字或者少量细节也算抄袭。
借鉴通常不会直接借用正文内容,如果实在不会写偶尔拿别人一小段内容过来也没问题,但羊毛不能可劲薅,也不能光逮着一头羊薅,不然就是抄袭了。
一个比较模糊但很简单的分辨方法,A涉嫌抄袭B的内容,我们先读了B,然后再读A,出现了既视感,感觉有点像或者很像B,那说明还没达到抄袭的级别。
假如我们出现了,这特么不就是B吗?跟B一摸一样,就改了个名字……之类的想法,那就是抄袭了。
有什么流行歌曲改编成钢琴曲的
1个回答2023-10-31 08:10
洛丽塔——卓亚君
猎罪图鉴是小说改编吗
1个回答2024-01-22 07:32

并不是小说改编的。

《猎罪图鉴》是由张晓波监制,贾东岩总编剧,邢键钧执导,檀健次领衔主演,金世佳特别主演的罪案推理短剧。该剧讲述了因一起尘封旧案而结怨的模拟画像师沈翊和刑警队长杜城,在机缘巧合下被迫搭档,两人联手侦破多起离奇疑案,共同追踪谜底真相的故事。

以画笔窥世间情:檀健次金世佳共破迷局

在首次发布的预告中,沈翊(檀健次饰)以看似狂妄又特别的“天才画家”身份登场,如他所言,“我能做的事,比单纯地画画要多得多”。而杜城(金世佳饰)则是一名身手敏捷,心思缜密的刑警队长,穿梭于各个犯罪现场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只相信证据的他从一开始就对沈翊发出了质疑:“你会画画吗?”。而随着故事悬念不断叠加,两人言语来往之间也愈发剑拔弩张,火药味十足。不禁让人好奇,这两个看上去如此南辕北辙的人究竟如何成为探案搭档,携手追寻案件背后的真相。

除此之外,连续变幻的场景和一闪而过的人物形象,都赋予了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从画室到公安局,从满墙涂鸦的烂尾楼到气氛肃张的验尸台,将会有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在这里展开?琴前悲拗演奏的红衣少女,奏响的是一曲爱的悲鸣吗?

后视镜里陡然出现的狠戾眼神,藏匿的究竟是怨恨还是情仇?监狱中短发女人的清冷神色,是看透世间人情冷暖后的决然吗?这场名为《猎罪图鉴》的棋局早已布好,只待你我共赴局中。

猎罪图鉴改编自什么小说
1个回答2024-02-04 22:08

《猎罪图鉴》是原创剧本,并不是滚脊小说改编。

《猎罪图鉴》是由张晓波监制,桥败贾东岩总编剧,邢键钧执导,檀健次、张柏嘉领衔主演,秦海璐、房子斌特别出演,金世大消渗佳特别主演的单元探案剧。

篡改收条怎么鉴定?
3个回答2023-06-25 23:35
如果真是如你所说的,可以进行笔迹司法鉴定.一定能鉴定出笔迹的真伪.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