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税源工作的快板词

税字的起源
1个回答2024-03-15 04:09
税”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租也,从禾从兑”,就是说,税字的一边禾,禾字的意义有关,字的一边兑禾发音有关。禾就是田禾,农作物。早在我国祖先黄帝时,或者更前一些,如传说中的神农氏,那时农业已相当发达,农业当然又大大前进一步,当时某个权力集团对辖属居民生产的农作物征收赋税,也是很可能的事情。





税的起源

在国家产生的同时,也就出现了保证国家实现其职能的财政。在我国古代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最早出现的财政征收方式是“贡”,即臣属将物品进献给君王。当时,虽然臣属必须履行这一义务,但由于贡的数量、时间尚不确定,所以,“贡”只是税的雏形。而后出现的“赋”与“贡”不同。“赋”远指军赋,即君主向臣属征集的军役和军用品。但事实上,国家征集的收入不仅限于军赋,还包括用于国家其他方面支出的产品。此外,国家对关口、集市、山地、水面等征集的收入也称“赋”。所以,“赋”已不仅指国家征集的军用品,而且具有了“税”的涵义了。有历史典籍可查的对土地产物的直接征税,始于公元前594年(鲁宣公十五年)鲁国实行了“初税亩”,按平均产量对土地征税。后来,“赋”和“税”就往往并用了,统称赋税。
谁知道税氏的起源?
1个回答2024-03-05 17:36
初探税氏起源



古 蜀地,是税氏发祥之祖籍。 据《中华姓氏大典》引《元和姓纂·十二霁》:“盛弘之《荆州纪》云:‘建平(治今重庆市巫山县)信陵县(治今湖北秭归县东)有税氏。'昔蜀王(栾)〔蛮〕君王巴蜀。蜀王见廪君兵疆,结好宴饮,以税氏五十人遗廪君。” 和《路史卷三十·国名纪·杂国上》国名栏内云:“税”国下注“蜀王以税氏五十人遗廪君者”的记载,为税氏在远古时代古蜀地以国名赐姓提供了史料依据。为了能进一步领会该史料中的故事,首先要弄清巴、蜀两字的含义。



巴、蜀二字,其含义各有三:族称、地名、国号。族称,指在今四川、重庆和鄂、湘、黔、滇部分地区范围内古代居住的人类,包括巴、蜀、苴、宾、濮、夷、羌、氐等等多种先民共同体,由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直至建立国家。最后,又大部融于华夏族;少部经迁徙演化为今西南少数民族中的某些民族。地名,指今四川盆地,旁接汉中、鄂湘西部,滇黔北部,金沙江以东的大片地方,即《禹贡》中称为梁州,秦汉时巴、蜀、汉中郡及南中各郡所辖范围。汉魏之际逐渐指巴、巴西、巴东郡(即“三巴”)和蜀、广都、犍为郡(即“三蜀”)之地,再其后范围逐渐缩小至今四川盆地、三峡地区。国号,指在原始社会解体后,大致从今米仓山,沿东河(流经旺苍),至苍溪,过嘉陵江后沿嘉陵江与涪江间至潼南、江津西至泸州一线为界,分别形成以成都、重庆为中心的两个社会群体,线东为古巴国地,线西为古蜀国地。其时代略与中原地区的商周时期相等,下限秦灭巴蜀之年(公元前 316 年)。



据《山海经·海内经》载:“西南有巴国。太 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 ”这就是云巴人的祖先“太 皞 氏”,即伏羲。此记载毕竟是古代流传的神话。另据《世本》云:巴族的祖先是“廪君神”。《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据《世本》云:“巴郡蛮,本有五姓。廪君之先,出自巫蜒也。廪君,名务相。姓巴氏。与樊氏、瞫(音审)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太平环宇记》载,此山在今湖北长阳县西北七十八里)。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五姓未有君长,俱事鬼神,皆登呼 躧 (音洗) 穴屋,掷剑剌之,约能中者,奉以为君 。巴氏子(此子,非封爵位之子)务相,乃能中之,众皆叹。又各令以土为船(即陶船),雕文画之,而浮于水内,约船浮者,神以为君。他姓船不能浮,独廪君船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廪君 于是 君乎夷城(今湖北恩施)。” 这则记载说 明巴廪 君蛮,其先为五个氏族组成部落联盟,未有君长。至廪君时,巴氏族廪君为君,氏族为贵族,馀四氏降为臣属奴隶。这时已建立了阶级对立的君主制,进入了不成熟的奴隶制社会时期。从这则记载中看出可能是巴人自己对古代历史传说的追忆,虽然简单纯朴,但却较为可靠。在人类进化过程中,随着历史的进步,巴氏族在廪君蛮时代以后,其巴氏族的势力迅速增长,逐渐从今湖北清江流域迁于汉水以西和川东地带。也就是由巴氏族逐步发展成部落、民族,在酋长领导下又不断地征服弱小部落、部落联盟或弱小国后,逐渐成为巴国,并有固定疆域和地盘,作为巴国统治者是廪君,其间,不知经历了多少世代。在商代后期,巴族与蜀族都参加了由武王伐纣的战争。《华阳国志·巴志》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古时远国虽大,爵不过子,故吴、楚及巴皆曰子。” 即 巴 君 在 西周春秋时代均称为子,史籍记为巴子。《左传》云:公元前 703 年,“巴子使韩服告于楚,请与邓(今河南邓县)为好”。后巴国一度成为楚国附庸,《左传》又云:公元前 676 年,楚武王“与巴人伐申,而惊其师,巴人叛楚而伐那处,取之,遂门于楚。”“冬,巴人因之以伐楚”。哀公十八年(公元前 477 年)“巴人伐楚”。终春秋战国之世,巴人与楚国的斗争几乎贯穿了巴国的全部历史。亦有巴与楚结盟,助楚吞灭弱国的记载。胡氏《春秋·文公下》卷十五云周匡王三年(公元前 610 年)九十月间,有“楚人、秦人、巴人灭庸(今湖北竹山县境)”的记载。
赞美老板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2-16 23:25
精明能干
jīng míng néng gàn
【解释】机灵聪明,办事能力强。

【出唤塌处】《新唐书胡链铅·苏弁传》:“弁通学术,吏事精明,承延龄后,平赋缓役,略烦苛,人赖其宽。”

【结构】联合式成语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办事能力强

【近义词】精明强干

【例句】吴为成的裤好脸方上透露着~的神气。(茅盾《子夜》十)
赞美人的快板台词
1个回答2024-03-19 13:52

近年来,越来越多人玩快板了,那么,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收集的赞美人的快板台词,供大家阅读参考。

赞美人的快板台词1

雷锋英雄戚继光,司马相如凤求凰。

青蛇白蛇与法海,让你落泪没商量。

武当I II张三丰,红孩儿中牛魔王。

英雄无泪卓东来,获封古龙最佳奖。

三皇伏羲与神农,金蛇郎君碧血剑。

贺兰敏之成奇迹,剧还未播角色红。

宝莲灯创最高峰,亚洲大奖收囊中。

赞美人的快板台词2

打开电脑看帅哥,鼻血流在小电旁。

对着美图犯花痴,期待新剧快点上。

天天夜猫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要问此人何谓谁?各位看官听我讲。

十八出道做群演,不向家要一分钱。

饥寒交迫喝凉水,家庭代工赚点钱。

其间种种谁人知,从不放弃终梦圆。

七侠五义展昭红,从此越居第一线。

包青天中锦毛鼠,演完展昭饰玉堂。

施公奇案黄天霸,苍天有泪展云翔。

满门忠烈杨家将,宗保哥哥战沙场。

小李飞刀成绝响,世间再无探花郎。

飞刀期间演皮蛋,佩服演技真是强。

雷锋英雄戚继光,司马相如凤求凰。

青蛇白蛇与法海,让你落泪没商量。

武当I II张三丰,红孩儿中牛魔王。

英雄无泪卓东来,获封古龙最佳奖。

三皇伏羲与神农,金蛇郎君碧血剑。

贺兰敏之成奇迹,剧还未播角色红。

情迷姐妹陈天祺,收视上扬成绩喜。

宝莲灯创最高峰,亚洲大奖收囊中。

宝前剧情更好看,魔幻手机也夺冠。

世间道里程子凡,等到胜利那一天。

谍战里面饰高宽,喜剧红影刚拍完。

惊情里面演关宁,参演冯导新电影。

期待明年贺岁片,大玩家里真好看。

男人四十更成熟,正是事业起飞中。

拍摄期间多受伤,草草处理工作狂。

一年压扎六部戏,总共拍片八十余。

电视播到零八年,零九以后全未见。

焦迷一直在期待,希望惊情能大卖。

最后叮咛您两句,焦哥请保重身体。

因为有您才快乐,因为有您更惊喜。

关注白血病患儿,扶残捐赠助学金。

援助学生修学业,参加灾区大行动。

捐赠会上显身影,号召影迷献爱心。

低调行事不炒作,敬职敬业与尽责

这就是我们的老大

俊逸的容颜,低调的人。

这就是我们的'焦哥

深情的眼眸,慈爱的心。

快板书起源于什么时候?
1个回答2024-03-04 18:24

起源:  快板书起源于50年代。  快板书是由数来宝演变而来。因沿用数来宝的击节乐器两块大竹板儿(大板儿)和五块小竹板儿(节子板儿)而得名。大小竹板儿合称为“七块板儿”。快板书演员李润杰,青年时期学说数来宝,曾以说快板书糊口。后来他又学说评书和相声,将评书和相声的艺术手法融合到快板艺术当中,丰富了数来宝原有的句式和板式,加强了表现力,形成50年代以来各地普遍流传的快板书。简介:  快板书由数来宝演变而成,是一种新兴的汉族戏曲剧种。因沿用数来宝的击节乐器两块大竹板儿(大板儿)和五块小竹板儿(节子板儿)而得名。大小竹板儿合称为“七块板儿”。 大家对快板书这种曲艺形式应该都不陌生。快板书引人入胜的故事,击节铿锵的演唱,火爆抓人的艺术效果,都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可能不知道,快板书如此好听好看,从“开山”到现在只有几十年的历史。而且,它绝对是天津“本地制造”。

赞美税务官不帮别人逃税的四字词语
1个回答2023-12-14 16:29
税务干部的职责就是征税,不帮人逃税是本分,还赞美p
赞哈的起源与发展
1个回答2024-03-28 16:16

据调查,赞哈调早在十五世纪就已经在傣族人民中间流传。通常在节庆、礼仪等场合演唱,在劳动小憩时亦能听到赞哈娓娓动听的歌声。演唱时,两人盘膝坐在:一人吹,一人手执纸扇歌唱,有时两人对唱。曲调具有朗诵风格,歌曲内容多为历史故事或歌唱劳动、生活、爱情等。
作为民间艺人的赞哈,就是在劳动人民歌唱劳动、歌唱爱情、歌唱生活的种种感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双版纳傣人民早期狩猎,特别是采集生活,为傣族人民提供了自由歌唱的广阔天地。那时候,人们在喜庆丰收时,或者是在打到鹿,分鹿肉吃的时候,大家欢欣鼓舞,人人歌唱,并且是边歌边舞,有集体合唱的,如现在还保存的“依拦贺”调边舞国唱的形式,老、中、青、少年都会唱、能舞。还有独唱,这种形式就是自由,更普遍了。在这些歌唱活动中,有一部份人既能唱,又唱得比较好,他们自然被誉为“善歌者”。这是赞哈的萌芽时期,还没有成为职业性的民间歌手。
后来,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西双版纳傣族先民由农村公社时期进入阶级社会阶段,出现了社会分工。人们为获得赞哈这种专称,不仅需要有较好的歌喉,要有即兴表达演唱的才能,而且还要掌握比较多的歌唱内容,这就必须有一定的时间作保证。于是,这些“能歌善唱者”为了生存,逐渐从农业、狩猎、手工等行业脱离出来了,成为职业性的民间歌手。但是,由于西双版纳保留原始农村公社的历史长久,其变化发展又非常缓慢,赞哈逐渐成为歌手的专名,应该在具备人们为谋求自身生存的生产劳动中已经有剩余的产品和剩余的时间之后。
赞哈在西双版纳有广泛的群众性。据调查,全州有群众公认的赞哈一千多人,差不多每三百人中就有一名歌手,一般群众亦能随声唱和。
赞哈不令有西双版纳傣族人民都从中流传广,影响深,在德宠傣族地区也一样(德宠傣族称赞哈为“哈鸾哄”或“喊门当”)。同时,在缅甸、老挝、泰国的傣族地区也很盛大行。傣族中流传着这样一句形象而又深刻的话:“在傣家人的生活中没有赞哈,就象菜里没盐巴”。由此可见了,赞哈对傣族人民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对傣族的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于赞哈的来历,有这样一段传说:从前,有一只糯乐多鸟用婉转动听的歌喉,从黄昏一直唱到深夜,吸引了全村的青年男女。美丽的玉嫩姑娘也被糯乐多鸟的歌声迷住了。一次,王子召龙交向玉嫩求爱,当即遭到拒绝。玉嫩说:“我宁愿与糯乐多鸟在一起,也不和你在一起”。召龙交为了把玉嫩弄到手,一心想除掉糯乐多鸟。一天黄昏,正当糯乐多鸟在村边的椰林中高歌时,狠心的召龙交向糯乐多鸟放出一支毒箭,糯乐多鸟被射落在地。玉嫩急忙到椰林中找了受作了的糯乐多鸟,并把它揣在怀里。不多时,糯乐多鸟就在玉嫩的怀里死去了。这时,全村的青年男女都前来看望,并为失去糯乐多鸟而悲伤,玉嫩也因悲伤过度而昏迷过去当她醒来时,突然觉得自己说话的声音也象糯乐多鸟唱歌一样透婉动听,她就学着糯乐多鸟的唱声安慰全村青年。从此,玉嫩姑娘就成了第一个受群众爱戴的赞哈。
传说终归是传说,我们不去考证它的真假。但在西双版纳,听赞哈演唱是确是最精彩的文艺活动,尤其是遇上男女赞哈赛歌,更是一听就不愿离去赞哈深受傣家人欢迎,是难于比拟的。据说,当你投宿傣家村寨时,只要说是赞哈,立即就会被傣家人请到屋里用酒肉款待,待为上宾,并热情地请你唱赞哈。

有关赞美家乡灵石的诗歌,快板
1个回答2024-01-23 03:18
灵石真美/美得只盛得下/两个字。
作者:范殿珺
你想怎样赞美自己的家乡人呢?编个小快板。
1个回答2024-01-20 13:32
携手,坐拥在夏的一角,看花,花儿也会笑;看云,心随云儿飘;种种菜,锄锄草,养一群鸡鸭,蓝天之下感怀云卷云舒的淡淡的喜悦;田野之中感受宁静淡泊之悠远,聆听花语,与花轻舞;伴树闲度,浅诉心事,执笔落墨,把流年



浅书,爱与温暖便是这清浅的岁月赠予的清欢。



喜欢这样清喜的光阴,无需太多的负累,有事可忆可写,有人可想可念,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小小的空间。闲时,品茗赏花,自有清欢;听风说禅,光阴不老,我们不散;写一笺小字,记下流年的美丽。和风丽日,满目葱绿,忘却世事繁杂,只闻花香,不谈悲喜,把一怀情愫融于山水中;只说清欢,不诉忧伤,把一份念交于文字,淡淡的日子,淡淡的光阴,光阴是美的,日子是充满阳光的。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