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曾国藩1一10回

读曾国藩《挺经》10
1个回答2024-01-22 02:48
“智、仁、勇”三项通透的德行中,排在首位的是“智”。智就是英明,古往今来,豪杰志士、才能特出之人都被称为英雄,英也就是明的意思。所谓明有两个方面,他人只看到近前的事物,我则可见更深远的事物,这叫高明。他人只看到粗大显眼的东西,我则可看见细微的东西,叫精明。这里所说的高明,好比身处一室之中,人们只能看近处的景物,若登上高楼看得就远了,再如登上高山所见的就更远了。而精明,就如极为细微之物,用显微镜照它,会放大一倍、十倍、百倍。又如满是粗糠的糙米,捣两遍就可除去粗糠,捣上三遍四遍,就精细白净到极点了。人是否高明取决于天赋资质,精明则全赖于后天钴研学问的程度。我曾氏兄弟如今侥幸身居高位,天赋资质都不算很高明,全靠勤学好问来求得精明。好问如同购买显微镜,可深知极细微方面。好学如同捣熟透了的米,可去粗取精。总之,必须心中了如指掌,而后オ可口中说出自己决断。对事物能了解明白再做决断,就叫英断。稀里糊涂就做决断,称之为武断。武断自身的一些事,产生的危害还不大;武断他人的事情,因此招致的怨恨就很深了。只有谦虚退让而不肯轻易下决断,才足以保住福分。

《孙子兵法》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曾国藩又在增加了廉、明两条。廉指为官清廉洁,当官不爱钱,关于这一点,曾国藩确实做到了的,在他六十二岁死于两江总督任上时,积蓄也只有两万两,而清代一个总督每年的合法收入就可达十几万两,更何况是富庶的江苏、浙江任总督。

据幕僚们的日记中记载,曾国藩的穿着很朴素,穿的都是旧衣,甚至还能隐约看到衣服上的油星。全部的家具也只有几个用来装书和装衣服的大木箱子。

曾国藩嫁女,只给三百两作为嫁妆,这是人尽皆知的事。大儿子曾纪泽从总督衙门回老家,路过叔父们驻防的营地,叔叔们给了他几百两银子的过路费,也被曾国藩特意写了一封信教导了一番,说儿子拿的钱太多了。

明,是指高明、精明。一般来说,聪明是天生的,受遗传的影响较大,但高明和精明,则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和磨练获得,即使一个资质平平的人,也能通过努力干出一番大事来,曾国藩自己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在曾国藩老家,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说的是曾国藩的记忆力还不如一个小偷,但记忆力好的小偷终究只是个小偷,而笨拙的曾国藩,后来却成为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并成为了近代中国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世界上很多大事,都是普通人干出来的,聪明人由于利害关系看得更透,可选择的又太多,反而难以坚持做到底。人一聪明起来,就会想着去抄近道、找捷径,可世上哪有那么多捷径,少走弯路就是走了捷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啊,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就是认识你自己。

曾国藩还以米和显微镜来作类比,凡器物经过打磨,都可以变化性质,人也是如此,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磨,不成才。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从哪里磨?在事上磨。曾国藩说,要挺身入局,敢于任事。不入局,就像在岸边看别人游泳一样,虽然可以愉快地评头品足,但那无法识得水性,更无法学会游泳;遇事就推脱,就难以知道自身的不足,失去了提升自己的机会,而机遇也随之丢掉了。

生活中充满了选择,选择比努力重要,在做取舍的时候,我们都知道要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可很多时候,利和害并没有那么明显,或者都是未知的,这个时候就需要去做决策,决策充满了未知的、不确定的因素,那该怎么办呢?

其实,做决策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把自己模拟成5年后的自己,用未来5年的视角来看待这件事情,如此一来,更容易做出靠谱的决策。
如何评价《曾国藩家书》
1个回答2023-04-17 13:05
两个字感悟:慎独
世人对曾国藩的评价
1个回答2024-03-31 07:17
胡林翼:曾公素有知人之鉴,所识拔多贤将。

李瀚章:其深识远略,公而忘私,尤有古人所不能及者。

石达开: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划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来所未见也。
如何评价曾国藩的一生?
1个回答2024-05-28 20:18
古今中外的猛人,大多少年早慧,天资过人,但曾文正公是例外。

曾国藩历来以天资愚钝著称,其成功纯靠个人立志、奋斗、读书、反省、写日记——以至于梁任公都感慨,普通人很难学习古代的明君贤臣,但一定可以学习曾文正,“若曾文正之尽人皆可学焉而至,吾所敢言也”。

这套书的作者是张宏杰,共有三本书,第一本写曾国藩本人,第二本写家人,第三本写同事与对手。我觉得对于大一新生而言,最重要的是打开眼界,各个领域的经典书籍都读一读。
然后选出几个比较感兴趣的方向精读,对于人生目标的设立和规划未来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这里给大一新生们推荐一些各个领域的经典作品,都是些比较浅显易懂的入门书籍,新手小白也能读懂。
求后人对曾国藩的评价
1个回答2022-06-15 15:42
立德,立言,立业
怎样评价曾国藩
1个回答2024-05-09 23:38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原名子城,派名传豫,清湘乡县荷叶塘(今双峰荷叶乡)人。23岁取秀才,入县学;24岁入岳麓书院,中举人;道光十八年(1838),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入翰林院,从倭仁等习程朱理学,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后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升礼部右侍郎、署兵部左侍郎。曾两次上疏,为清廷出“教诲、甄别、保举、超擢”之策,为朝延赏识。道光三十年,署工部左侍郎。咸丰元年(19851),署刑部右侍郎,咸丰二年,署史部左侍郎。是年四月,出任江西乡试正考官,忽报母丧,告假回家守孝。
其时,太平军从广西进军湖南,围长沙,克武昌,轻取沿江州县,江南大震,咸丰二年十二月,曾国藩奉命在湖南帮办团练以抗拒太平军。曾以罗泽南的乡勇为基础,“别树一帜,改弦更张”。创办以“忠义之气为主”的湘勇,将办团与办练分开,着重练勇,网罗罗泽南、彭玉麟等一批程朱理学信徒,以及同乡、同学、亲友为骨干将领, 知识分子为营官,招募身强力壮的农民为士兵,组成一支地主阶级武装。利用封建宗法关系作为维系湘勇的链条,士兵由营官招募。每营士兵只服人营官一人,整个湘勇只服从曾国藩一人,形成严格的封建隶属关系,较绿营兵战斗力强。他驻衡州,造战船,劝捐助饷,大事训练。咸丰四年(1854),湘勇练成水陆两军17000多人,成为镇压太平军、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重要支柱。

曾国藩治学严谨,崇尚儒学,其学术思想以程朱理学为主体,把中国封建文化归纳为“义理、词章、经济、考据”四门学问,有独特见解,对当时和以后均有一定影响。他提出“早、扫、考、宝、书、蔬、鱼、猪”的“八字家训”,反映了曾“修身、齐家”的封建道学思想。所为古文,卓然成家。文秉桐城派之衣钵,为一时所宗。其家书、日记,人颇称道。其著述多收入《曾文正公全集》,计128卷;今辑有《曾国藩全集》。
求后人对曾国藩的评价
1个回答2024-05-17 01:24
千秋之功臣,万世之罪首。沽名钓誉者,杀人如麻而又成天写道德文章。从天津教案就看出其也不怎么高尚。没有民族气节,满清的走狗,刽子手。辛亥革命期间,袁世凯没学他算是民族之幸。如果袁大头学他充当满清走狗,那么武昌起义难以成功,历史进程必将延缓。我觉得左宗棠,林则徐和袁世凯等都比曾国藩贡献大,至少不伪善。
曾国藩家风家训10条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3-01 00:45

曾国藩家风家训10条有如下:

1、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

2、举止端庄,言不妄发。

3、君子之所人不及,在君慧眼善识人。

4、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5、青年读书应当“有志有识有恒”。

6、霹雳手段,方先菩萨心肠。

7、先静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即做之。

8、士有三不斗:毋与君子斗名,毋与小人斗利,毋与天地斗巧。

9、独立之行,不徇流俗,然怨不可不恤也。高义之事,弗避小嫌,然累不可不虑也。

10、吾常见夸己者,以要誉而受嗤也;吾常见媚人者,以求悦而招鄙也。夫士处世,无为可议,勿期人誉,无为可怨,勿期人悦。

单田芳评书曾国藩主要人物
1个回答2024-03-02 03:38
评书《曾国藩》主要讲述曾国藩出仕以后如何平定太平天国及处理天津教案等故事。
曾国藩的10副经典对联?
1个回答2022-12-08 17:49
曾国藩的师傅,经典对联是不是定对对联的话?可以查询一下曾国藩的三本简历,以及他所做的一些事情呃,肯定都是在这些对联里有所体现,有所浓缩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