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清搞笑相声全集黄鹤楼

阎伯里的黄鹤楼
1个回答2024-03-11 06:54
阎伯里的黄鹤楼选自《黄鹤楼记》

滕王阁因<滕王阁序>闻名天下!



岳阳楼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闻名。

写出包含黄鹤二字的诗句:

昔 人 已 乘 黄 鹤 去,

此 地 空 余 黄 鹤 楼。

——崔颢《黄鹤楼》
阎伯理黄鹤楼 故事 有吗.......................
1个回答2024-03-05 16:32
 背景:
  武昌城里有一座闻名古今的黄鹤楼。黄鹤楼飞檐斗拱、富丽堂皇,位于长江之滨的黄鹤矶头。凡是来到武昌的人,都要登临此楼,放眼眺望烟波浩渺的长江,同时,还要听一听有关黄鹤的故事呢。

  古时候,蛇山一直伸到江水里,临江的石壁象刀削斧砍的一样,被称为黄鹤矶。人们都喜欢登上黄鹤矶观赏长江的风光,每天游人如织,十分热闹。

  有个姓辛的寡妇,见这里好作生意,就东拼西凑借了些钱,在黄鹤矶头开了一家酒店。尽管酒店的陈设简单,但是坐在店里可以一边饮酒,一边观赏江上风光,游人到了这里,谁不想来饮上几杯呢。辛氏的生意日渐兴隆,她常常暗中感谢神仙保佑了她。

  有一天,一个老道走进酒店向她讨酒喝。辛氏见他衣衫破烂,骨瘦如柴,很是可怜,就笑脸相迎,以礼相待,给他端来了好酒好菜。谁知道老道吃饱喝足以后,连个招呼都不打就扬长而去了。

  第二天,老道又找上门来,辛氏仍然用好酒好菜招待他。以后每天如此,辛氏从来不要他一文钱。

  不知不觉过了一个多月,一天,老道喝完酒对辛氏说:“我要到远方去云游了。蒙你一向照料,不能不谢。”说着,拿起一块桔皮,在墙壁上画了一只黄鹤,他说:“这黄鹤送给你了,以后有客人来喝酒,你只要招招手,黄鹤就会下来跳舞。”他又指指店后的水井说:“那水也会变成酒,怎么都打不完的。”辛氏正要拜谢,那老道却忽然不见了。

  自从出了这样奇怪的事,谁都想到酒店来看黄鹤跳舞,尝尝仙酒的滋味,黄鹤矶上整日里人山人海。辛氏赚的钱像潮水般涌来,简直成了一步登天的活财神。

  天长日久,辛氏变得越来越贪心,再也不把穷苦人放在心里,甚至把老道也忘记了。

  谁知,有一天老道突然回来了。辛氏见到老道,始终没提黄鹤和酒井给她带来的好处,还要求老道再给她变出些好东西来。老道沉思片刻,掏出一只笛子,用笛声唤下墙上的黄鹤说:“这里不宜久留,我们走吧。”黄鹤展开双翅,驮着老道,飞向了遥远的天边。

  黄鹤飞走了,酒井里的酒也还原成了水。辛氏后悔不迭,决心痛改前非,就用全部家产在黄鹤矶头建了一座高楼,供游人登临观赏,也以此纪念老道和黄鹤。这楼就是著名的黄鹤楼。

  关于2首诗:
  黄鹤楼被中国历代许多著名诗人吟诗颂赞,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吟诗作赋,其中崔颢的《黄鹤楼》诗更使黄鹤楼名扬天下。

  崔颢《黄鹤楼》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传说天宝三年,李白也到黄鹤楼漫游,看到崔颢这首题诗,越看越爱,赞叹不已。望着长江上下如画的风景。李白也想再写一首题黄鹤楼的诗,但想来想上,总是跳不出崔颢诗的意境。于是丢笔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随后,他便独自乘船到江南一带漫游去了
黄鹤楼阎伯理
1个回答2024-03-11 05:28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

鄂州城的西南角上,有—座黄鹤楼。

州:指鄂州,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隅:角落。

文章开头两句,就点出黄鹤楼所在的地方,在武昌城的西南角,使人一开始对黄鹤楼就有了明确的方位印象。

第二层(第3至8句),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图经》云:“费讳登仙,尝兰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图经》上说:“三国时代蜀汉大将费讳成了仙人,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到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命名这座楼。”有关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上,有关事迹还保存在《述异志》上。

《图经》:附有图画、地图的书籍或地理志,费讳三国蜀汉大将军。登仙,成仙。驾:乘、骑。憩:休息。以名楼:用“黄鹤”命名这座楼。以,介词,用,后面省略宾语“之”。之,指代黄鹤。名,动词,命名。《神仙》之传:即《神仙传》,晋代葛洪著,广采群籍,记载了当时所传的神仙故事。《述异》之志:即《述异志》.南朝梁任舫著,大抵掇拾古代笔记、小说中志怪故事而成。

黄鹤楼始建成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吴黄武二年,(孙权)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最初修建是作为防守戍边的军事了望楼:黄鹤楼虽然是—座军事哨所,名称却十分典雅,富于浪漫色彩的楚地子民自然会给它另外一些说法:本文作者基于此,转引《图经》云:“费讳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交代了黄鹤楼取名的由来,接着作者又旁征博引,提出晋代葛洪的《神仙传》和梁任舫的《述异志》都记载了关于黄鹤的故事,证明事实不虚,以增强黄鹤楼命名由来的说服力。仙人跨鹤,本属虚无,而作者却以无作有。这样就给这座楼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作者之所以采用神话传说,是为了突出这座楼不同寻常之处,它曾是神仙到过的地方,这样写也是为本文主旨服务,为下文伏笔。

第三层(第9至17句),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苁,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耸构:矗立的楼宇(指黄鹤楼),“耸构”与“高标”意思相同。巍峨:高大雄伟的样子。巃苁:高耸的样子。倚:靠着。河汉:银河。重檐:两层屋檐。翼:古代建筑的飞檐。闼:门。霞敞:高敞。井邑:城乡。荆吴:楚国和吴国,这里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形胜:山川胜迹。最:最好的事物。

前六句写楼的外貌:“耸构巍峨,高标巃苁”一组对偶,刻画楼的整体形象。句中的“耸”和“高”、“巍峨”和“巃苁”都是高的意思,重叠使用,铺陈楼的高大。“上倚河汉”写楼的顶端,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其高:“下临江流”写楼的底部,进一步交代楼的地理位置,写出楼在江边,“重檐翼馆,四闼霞敞”这一组对偶句是对楼的建筑结构的具体描写。至此,作者对楼的外貌刻画,气势雄伟,读后令人胸襟为之一爽。“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一组对偶句写登楼的感触,正因为黄鹤楼高入云天,又临大江,所以登楼可以远眺周围城市乡村,弯下腰可以拍击萦绕大楼的云气和烟雾。一个“坐”字,说明无意观景而周围景物尽收眼底“俯拍”二字,构思别致,而“云烟”既能“俯拍”,其身在高处可知:这两句虽未直言楼高,而一座直凌霄汉的高楼已历历如绘,登黄鹤楼如临仙境.难怪作者发出“亦荆吴形胜之最也”的感叹。“荆吴形胜之最”这一句,是对楼的重要性作了扼要而有分量的概括。

以上几句对黄鹤楼景物的描写,有上有下,有远有近,有内有外,也有实有虚,行文变化多端,情趣盎然。
黄鹤楼诗词李白
1个回答2023-10-21 04:17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茄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野汪和,
烟花三月下扬州。颂盯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与黄鹤楼的小故事
1个回答2023-12-12 14:33
      黄鹤楼上有一首打油诗是这样的:一拳捣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这首打油诗与李白有关,不觉哑然失笑,但曾教授认为打油诗不是出自李白之手,我也这么觉得,这太不符合李白的个性了。

        但还是忍不住想象:这位满身盛唐气象,豪气冲天的诗人徘徊黄鹤楼,时而捋捋胡须,时而拉拉衣襟,时而念念有词,最后仰天长啸一声,摆摆手,落寞而去。有好事者窃窃自喜,趁着月色,在黄鹤楼上匆匆忙忙写下打油诗,署上李白的大名,悄然而去…… 

    崔颢的《黄鹤楼》实在太优秀了,只怕是把李白刺了不止一下……

    然而,李白终究是李白,独一无二,三次登黄鹤楼留下的三首送别诗,都载入了史册。尤其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更是家喻户晓,“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名句意境深远,飘逸灵动。

    诗人站在江边,久久凝视远方,不忍离去,那种对朋友的真挚感情震荡着我们的心灵。同时诗人触景生情,一生不愿意受拘束的诗人在黄鹤楼附近生活十年之久,也真不容易,朋友去远方寻求政治机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自己却空有报国之心,不免有些伤感。总之,诗人流露出的那种复杂的情绪感染了我们,让我们久久回味!其实,好诗都是在写自己………

    黄鹤楼的故事已远去,关于黄鹤楼的诗歌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尽管诗人们每到一处,喜欢抒发情怀,但是诗人们从来没有把写诗当做一生的事业,出仕为官,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永远是他们一生的追求。

    李白活着的时候留给我们的印象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意气风发,其实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郁郁不得志,因为他的伟大理想和抱负始终不曾实现。

      然而,“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可能没有明白,他注定不是为政治而生,而是为诗而生的,如果少了这么一位豪迈奔放的天才诗人,我们的诗坛就少了一座高峰,一座无人能及的高峰,那该是多大的损失啊!

     

     
黄鹤楼的由来传说
1个回答2024-02-11 04:24

黄鹤楼的由来传说如下:

关于黄鹤楼的由来,有个美丽的传说:古代武昌蛇山上有座酒楼,老板姓辛,此人很慷慨。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班不收其酒钱。道士为感谢辛老板的千乘之饮,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壁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此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劝酒。

从此酒店生意红火,辛老板也靠此发了财。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走了。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此楼始建于公元223年,历史上的黄鹤楼由主楼、配亭、轩廊、牌坊、诗碑廊、古肆商业街组成。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是一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而崔颢的《黄鹤楼》诗,一直被认为是千古佳作,很多人都能背诵。

因这首诗,使很多人产生了对黄鹤楼的怀念。 至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最后一座“清楼”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

1981年10月,黄鹤楼重修工程破土开工,1985年6月落成。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更高大雄伟,运用现代建筑技术施工,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飞檐5层,攒尖楼顶,金色琉璃瓦屋面,通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

全楼各层布置有大型壁画、楹联、文物等,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每逢节假日的夜晚,黄鹤楼上华灯四射,流光飞舞,堪称”江城一景“。

与之交相辉映的白云阁,坐落在蛇山之颠,共4层,高29.7米。前楼后阁构成“白云黄鹤”,武汉的标志物。 黄鹤楼新修后,飞架大江的武汉长江大桥就雄踞于它的面前,而隔江相望的则是高24层的晴川饭店。这组建筑交相辉映,使江城大为增色。

关于黄鹤楼的传说
1个回答2024-02-05 23:47

黄鹤楼名称的由来,有人说它原来建在黄鹄矾上,鹄鹤相通,因矾名楼。有趣的是,民间有这样一则传说:黄鹤楼原名辛氏搂,相传一个姓辛的人在黄鹄矾这个美不胜收的地方,开了个小酒馆。

他心地善良,生意做得很好。一天,辛氏热情招待了一个身着褴褛道袍的道人,分文未收,而且一连几天都是如此。有一天,道人喝了酒,兴致很高,便在墙上画了一只黄鹤,尔后两手一拍,黄鹤竟然有了生命,飞到酒桌旁展翅起舞,道人便对辛氏说,画只黄鹤是替其招揽生意,跳舞助兴,以报辛氏款待之情。

辛氏发了大财,他就用10年赚下的银两在黄鹄矶上建造了一座楼阁,以纪念好心的道人和神奇的黄鹤。起初人们称之为“辛氏楼”,后来想到其纪念意义,便把那道人供奉在楼里,便改称“黄鹤楼”。

拓展资料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和”天下绝景“之称。黄鹤楼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三国时期该楼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军事楼”,晋灭东吴以后,三国归于一统,该楼在失去其军事价值的同时,随着江夏城地发展,逐步演变成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

黄鹤楼的传说
1个回答2024-02-07 03:36
江夏郡辛氏卖酒。有一先生飘然而来,衣甚蓝缕,人物轩昂,入座谓辛曰:有好酒肯与饮否。辛以巨觥斟美酿奉之,饮毕而去。明日复来,不待索又与饮,如此半载,辛未尝嗔。先生谓辛曰:多负酒债,无以为酬。取黄橘皮画一鹤于壁,谓有客来饮,但令拍手而歌,鹤即下舞,以此还汝酒值。试氏迹之果然,四方豪士闻而欲观,俱挥金买醉。历十年辛氏巨富。搏悔一日先生来,辛谢曰:今已富矣,愿留久款。先生笑曰:吾岂图是哉。取笛吹数弄,须臾白云降空,壁上画鹤,飞至膝前,先生跨鹤冲天,杳然而逝。辛氏从飞升处,建一高楼,名曰黄鹤楼。人始知先生乃吕洞宾也。
草堂自记云:黄鹤山旧名蛇山,昔因王子安骑鹤升空,后人筑楼纪胜,五代间毁于兵火。至宋雍熙初,余有画鹤飞空之事,辛氏乃筑楼祀我。唐以前为子安鹤迹,宋以后则为道人所托也。
据吕祖自记,其先为子安鹤迹,其后为自记鹤迹也。西月考子安乃周末时人,自言简王之后。从兄子明学道二十年,死葬黄山,有黄鹤来栖冢树,鸣声如呼子安,安忽自地底歼银并跃出,跨鹤而去,此子安鹤迹也。更有与吕祖大相同者,晋太和间,仙人繁阳子,姓朱名库,善音律,曾授笛于桓伊。伊攻寿春之先,江夏黄鹤楼有卖酒辛猷丕者,识人好施。日有道士就饮,醉则出王笛,倚楼作梅花三弄,饮不偿值者三年
。一日云:黄鹤去不复还,空留此名,吾将表之以实其事。取橘皮画一鹤于壁,以筋招之,即下舞。临行谓辛曰:参军桓子野,吾尝授以笛谱。若来,可向之索饮值。遂跨鹤飞于空中。时夏五月,犹闻笛声嘹喨。伊往作赞于楼,嗣是贵客皆就饮,辛致巨富。异哉,吹笛同、画壁同、跨鹤同、卖酒姓辛者又同,何典故之多同也。谓为混传,实非混传。此中有天然奇趣,吕祖触景生情,一追古迹耳。独叹子安遗迹,繁阳古记,致吕祖而尽掩,使后人知有吕祖,而不知有朱王二翁。书传之哑,不如人言之响也。吕祖曰:久假荆州竟未还。先生让名之心于此可见。
古之黄鹤楼于五代时毁于兵火,吕祖事迹之后,辛氏重建黄鹤楼于原址。
黄鹤楼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2-07 05:49

京剧《黄鹤楼》取材元杂剧,讲述的是东吴为讨荆州,邀请蜀汉方面领导过江赴宴牟图绑架,结果未遂的故事。

黄鹤楼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3 11:21
黄鹤楼传说
很早以前,有个穷苦的老婆婆在武汉的蛇山上摆了个小茶摊。老婆婆心地善良,远近的穷苦人都愿意到她的茶摊歇脚喝茶。一天早上,老婆婆看见一个道士昏倒在地上,她连忙把他扶起,给他擦脸。道士醒后,老婆婆请他喝茶。道士说他已经三天没吃饭了,哪有钱喝茶啊!老婆婆就冲了茶又掏钱买了两个烧饼给道士吃。道士吃了饼、喝了茶,站起来笑着说:"好心必有好报。"说着用手一指,只见金光一闪,老婆婆揉揉眼睛一看,小茶摊变成了好大的一座茶楼。道士又在墙上画了一只黄鹤说:"你拍三下,它就会下来跳舞。"说完就不见了。老婆婆的茶摊变成了茶楼,大家边喝茶边看黄鹤跳舞,高兴极了。生意越来越好了。
黄鹤会跳舞的消息传到一个地主的耳朵里,他想:如果把黄鹤弄到手,就发大财了! 一天,财主带人来到茶楼就喊:"我家会跳舞的黄鹤丢了,听说在这里,快还给我!"老婆婆向墙上一指,说:"有本事你拿走!"财主一看,原来是幅壁画。财主红着脸低着头溜走了,招得满堂的茶客哈哈大笑。县太爷听说此事,他想把黄鹤献给皇帝,自己好升官发财。县太爷带人来到茶楼,大家正兴高采烈地欣赏黄鹤跳舞。县太爷一看到黄鹤,也顾不得做官的尊严了,直朝黄鹤扑去。不等县太爷近身,黄鹤一抖翅膀,飞回到墙上去了。县太爷连忙拍手,手都拍肿了,黄鹤仍然在墙上一动不动。县太爷气的快疯了,下令说:"连墙一起给我搬回府去!"县太爷在县衙里又烧香上供,又作揖磕头,可是黄鹤还是一动不动。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