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琴书艺人

北京琴书的北京琴书名作
1个回答2024-02-02 00:07

《七国演义》,又名《前后七国》、《金盒春秋》。《七国演义》分成《前七国志》与《后七国志》两部,其中《前七国孙庞演义》自潼关镇白起偷营,朱仙镇孙庞结义开始,到马陵道庞涓分尸,孙膑拂袖归云梦结束。《后七国乐田演义》叙燕国乐毅联合赵、韩、魏、楚、秦攻伐齐国以及田单火牛阵大破燕国故事。
著名的北京琴书大师关学曾在早期师从梁德贵学习《七国演义》,后来在鼓楼茶馆演出,一连两个多月,每天25分钟里,25分钟里唱上一回或者二回,深受大众喜爱。
《鞭打芦花》,故事是说古时候有个男孩叫闵子骞,自幼丧母其父后娶一女子,又生下一男孩,子骞的继母对他千般苛刻,万般刁难,做棉衣时给自己生的儿子用上好的棉花,而给子骞用芦花,父亲见子骞穿着厚实的棉衣仍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时勃然大怒,举起鞭子抽了下去,棉衣破了,芦花随着寒风纷纷扬扬,父亲泪流满面,回家后子骞的父亲写下休书要休了这个狠心的女人,子骞跪地求情说:自己没有了亲娘,不想让弟弟再失去亲娘,继母虽不爱他却爱弟弟。
这个故事经关学曾先生改编成琴书,唱腔处理细腻,故事生动多波折,曲调委婉动听,在扬琴和四胡的伴奏下,极富特色,令人感动。 《刘二姐拴娃娃》是一件富有情趣的北京琴书作品,讲的是刘二姐婚后盼子心切,听信老人指点去庙中拴娃娃,即用红丝线套上一个中意的泥娃娃,抱回家来,用以“招”来弟弟、妹妹。虽然带有迷信色彩,但过去在京津一带是颇为流行的习俗。
这出北京琴书翟青山先生最先表演,但最出彩得算吴长宝先生和关学曾先生共同出演的版本。吴关两人的版本中,通过二姐的所见所闻,对庙会盛况的描摹却十分精彩:其间人头攒动,拥挤不堪,道旁的摊贩高声叫卖,除了生活日用品外,还有各种各样的风味小吃,“这边吆唤一声酱牛肉!那边吆唤一声馅饼多刷油……”,老北京庙会的热闹景象一览无余,简直就是一幅老北京节日期间的民俗画。进庙之后,二姐在观看、挑选娃娃时,关学曾运用“砸挂”的方式,唱出了“娃娃”的各种形态:“有一个娃娃拉四胡把乐曲奏,有一个娃娃打扬琴不敢抬头……”。这时,琴师吴长宝看了关学曾一眼,引起了观众会心的微笑。

北京琴书的代表人物
1个回答2024-04-13 16:55
北京琴书创始人--关学曾大师

20世纪40年代,关学曾大师跟琴师吴长宝先生,在“五音大鼓”“单琴大鼓”基础上借鉴京韵大鼓说唱风格技巧,始创曲艺形式“北京琴书”。

关学曾大师早年的几位得意门徒或英年早逝或转行,关学曾大师的“关门弟子”王树才先生目前活跃在北京琴书舞台上。
北京琴书的代表人物
1个回答2024-04-29 05:24
北京琴书创始人--关学曾大师
20世纪40年代,关学曾大师跟琴师吴长宝先生,在“五音大鼓”“单琴大鼓”基础上借鉴京韵大鼓说唱风格技巧,始创曲艺形式“北京琴书”。
关学曾大师早年的几位得意门徒或英年早逝或转行,关学曾大师的“关门弟子”王树才先生目前活跃在北京琴书舞台上。
北京艺美小学出过哪些名人
1个回答2024-02-19 01:02
王蒙,李贵平,张东越。水木山羊。
北京最好的钢琴老师
1个回答2024-01-25 16:33
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自己的吧?



学琴阶段不一样,需要的老师都不一样。在俄罗斯、美国,很少有一个老师从小开始教,一直到学成。



因为小孩子刚启蒙的阶段,和学了一定阶段后要提高的时候需要的老师侧重点都是不一样的。



就像小雅音乐教室,在北京教钢琴很有名,但给小孩子启蒙安排的老师,和给有基础的孩子安排的老师都不一样。
北京青年中的关于钢琴曲
1个回答2024-01-24 17:40
梦中的婚礼 很好听的曲子
突然想听北京琴书,不知在哪儿能找到?
1个回答2024-05-14 10:06
不错,关老把FM87.6唱进北京琴书也是我所惊讶的,所以才会收藏这段广告现在不正在说把传统的和现代结合,有人说佟马先生是典范,其实我觉得,只要肯动脑筋,有思想,就会很容易为大家所接受了。最后斗胆说一句,也不知道这段的词是不是关老自己写的,虽然突破很大,但我总感觉好象还有点不太赶辄,不大上韵呀。。
北京欢乐谷的演艺活动
1个回答2023-08-10 22:50
喀麦隆、中非共和国
老北京的民间艺人??
1个回答2024-02-12 10:34
通常概念上老北京民间艺人,是建国以前在北京地区(不特指旧城城区)的手工业者和曲艺演员。属于社会的底层人员,即使并不都很穷。用现在较为流行的名词,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北京人艺剧本朗读《哗变》现场怎么样?
1个回答2024-05-13 15:55

北京人艺剧本朗读《哗变》 青年演员走进经典。

1月28日,北京人艺剧本朗读以经典作品《哗变》迎来2018年首演,导演杨佳音直言人艺青年演员正在“勇敢”走进经典。

2017年北京人艺开办的剧本朗读活动迅速累积了人气和口碑,全年八期活动以来让观众了解到一批古今中外的精品剧本,展示和提升了北京人艺青年演员的台词实力。一方面是舞台呈现的新拓展,一方面是青年演员培养的有效途径,观众们也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

1月28日,2018年开年第一期剧本朗读由导演杨佳音携手周帅、王宁、王堃、王佳骏、邹健、郭为、刘倍伯、闻博、李京旭九位青年演员,共同带来北京人艺经典作品《哗变》的朗读。

2018年第一期剧本朗读,从作品到阵容都让人十分惊喜,“剧本朗读活动经过了一年的打造,我觉得现在我们年轻人可以把手伸向经典,要敢于去触碰经典,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去选择《哗变》来作为今年的第一部作品。”杨佳音介绍道。

作为一部被称为“话剧”姓“话”的舞台典范,《哗变》用来作为剧本朗读可谓是得天独厚,但恰恰是台词的精彩也对青年演员提出挑战。

曾经执导了剧本朗读《小床上的长毛绒猴》的导演杨佳音,对于整个团队充满了自信,“我们敢于选经典,是因为我们不怕暴露问题,只有发现了问题,我们才能去碰册明提升。姿戚演戏需要机会,剧本朗读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和平台。”在剧中,很多入院不久的年轻演员得以尝试自己心中的经典角色,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激励,“演员这个职业需要内心体验,我们体验到,相信了,就能在舞台上自信地表达。”杨佳音说。

全剧包括导演在内十名演员,清一色男角,舞台上激烈的言语交锋,缜密的逻辑碰撞笑告让表演者酣畅淋漓。

“我跟大家强调了台词中思想的逻辑,逻辑对了重音自然就对。每一句话说出来要言之有物,要表达背后的意思和欲望。这个剧本为我们提供了这种可能,表面上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而对于经典版的《哗变》已经深入人心,杨佳音并不怕观众进行比较,“任何人都是从学员到演员再到成熟演员,这是一个过程,每一步都很关键,而最重要的就是我们青年人要迈开步子去真的往前走。”

从经典中来,到舞台上去,剧本朗读在新一年为人艺的青年演员和人艺观众提供了新的空间,“这次我们上演《哗变》是一个开始,我希望今后还能做剧本朗读这种活动,到时我们将带来中国经典。人艺讲传承,未来需要我们年轻人去拿起接力棒。”杨佳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