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竹子快板课后反思

竹节人课文是怎样介绍竹节人的制作方法
1个回答2024-01-27 08:23

细节描写。

课文片段: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一截,这就是竹节人的脑袋连同身躯了,在上面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再锯八截短的,分别做四肢,用一根纳鞋底的线把它们穿在一起,就成了。锯的时候要小心,弄不好一个个崩裂,前功尽弃。

分段并概括段意:

《竹节人》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小时候和小伙伴迷上了斗竹节人的游戏,在文中,作者既写了做竹节人的方法,又介绍了斗竹节人的玩法,尤其回忆了上课时偷玩竹节人,被老师发现后没收了竹节人,我和同桌想从老师那里拿回竹节人,结果却看到老师也在玩竹节人。

第一部分(1-2):写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都是自己做玩具,有一段时间,我们迷上了斗竹节人。

第二部分(3—17):介绍竹节人的制作方法以及玩法,突出了斗竹节人给“我”的童年带来的快乐。

第三部分(18-29):写“我”上课时偷玩竹节人,被老师发现后没收了竹节人,下课后,“我”和同桌在办公室外竟看到老师也在玩竹节人。

如何制作课程表模板
1个回答2024-03-04 18:30
可以找一张漂亮的图片,PPT背景素材比较不错的,进入Photoshop在图片上添加文字就可以随心所欲了。如果你的 技术够强的话,可以对图片进行适当的 加工!
课文竹节人写玩具制作写传统玩具给人带来的欢乐和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第几自然?
1个回答2024-01-24 13:09

第22自然段。

老师没收竹节人,表现出老师不苟言笑、威严无比的形象。与后文老师玩竹节人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更加突出了老师温柔赤诚的内心,活泼亲切的形象。

竹节人受到老师的青睐侧面烘托出这个游戏的有趣,表达了“我们”内心的喜悦、满足与自豪,竹节人和老师共同构成了“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扩展资料

本文通过对制竹节人、斗竹节人以及老师没收竹节人却也自己偷偷玩竹节人的叙述与描写,表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表达了儿童的喜悦与满足。

通过对老师也自己偷偷斗竹节人的叙述,抒发了对老师的亲近与理解,并且为“我们”的竹节人能够得到老师的青睐而深感自豪,字里行间流露出简易的物质带来的心灵快乐。

说快板的竹板怎么打?
1个回答2022-08-19 00:17
大概像抓筷子.
竹板歌的竹板打法
1个回答2023-10-02 15:40

竹板的基本打法,包括“夹板”、“摇板”、“七星板”和山老“平板”。演奏竹板时,竹板用手掌挟持,以虎口为支力点,拇指根骨卡板内缘,食指和中指第一、二节卜板
外缘,握中段,用清搭手劲伸震,使两板紧逗正升密碰击而发出乐音,是为“夹板”,若左右手各持一对竹板,则称为“双夹板”;相同地,竹板用手掌挟持但虎口向上,握中段手用暗劲晃震,使两板摇动两端紧密碰击而发出乐音,是为“摇板”,左右手若各持一对竹板同时摇晃,则称为“双摇板”;右手执锯板与另一片竹板的顶端,两片竹板的光滑面相对,锯板夹在拇指与食指之间,另一片竹板则以另三根手指固定,手腕用暗劲晃震,使两板下端三分之一处紧密碰击而发出乐音,是为“七星板”;一般常用的竹板打法是左手用“夹板”,右手用“七星板”,左右手刚好形成重轻拍的组合,灵巧多变,可为大多数的歌曲伴奏;最后一种打法称为“平板”,左手以“夹板”的方式用手掌垂直挟持着正反反三片竹板,右手则拿着锯板的一端,按一定节奏敲击三片竹板的顶端,或以锯齿轻锯三片竹板的边沿而发出乐音,是非常传统的伴奏打法。伴奏分前奏、间奏、尾奏,奏时长短不拘,由歌者即兴发挥。

《鲁班和橹板》课后反思
1个回答2023-12-04 07:15

  《鲁班和橹板》讲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创造发明家鲁班受鸭子游泳的启示而发明橹板的故事,下面给大家分享的《鲁班和橹板》课后反思,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鲁班和橹板》课后反思

  这篇课文非常长,对于初次朗读的孩子容易出错的地方很多,长句子特别多,我就一句一句地示范,找出句子的停顿之处让学生练读,最后的朗读效果比较理想。在精读课文的时候,我着重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和指导朗读。例如,为了让学生读好第二段,我先让学生理解什么叫“默默地想”,并启发学生不要读得很响,也不要读得很快,学生按照我的要求练习读以后,朗读的效果很好。在学习重点段第四段的时候,我抓住“出神”一词,让学生体会鲁班看到什么出神,并启发想象:他会想些什么?抓住“眼睛一亮”让学生说说,他为什么眼睛一亮?他会想到什么好办法?读第二句的时候,我抓住“削”“圆形”“扁形”引导学生想象鲁班制造新工具的情形,并体会鲁班的聪明能干,虽然我们在江南水乡,但是现在的学生对“橹板”知之甚少,所以我让学生看课件,先看鸭子的脚蹼,再看鲁班把粗木棍上半截削成圆形,下半截削成扁形,两幅图放在一起比较,让学生知道鲁班是根据鸭子的脚蹼发明了“橹板”,然后,让学生抓住“不光……也……”,还联系上文“十分吃力”“累得满头大汗”体会新工具给老艄公带来的好处,再让学生说说发明的过程,最后让学生说说类似的发明创造,做课外延伸。

  第二篇:《鲁班和橹板》课后反思

  课文《鲁班和橹板》讲的是鲁班发现了鸭子的脚蹼与橹板的相似点,从而模仿鸭子的脚发明了摇船工具——橹板。鸭子游水是我们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为什么在鲁班眼里竟能成为发明的源泉呢?我想,正是因为鲁班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勇敢地尝试,才能有所创造。

  如何让学生读懂课文,明白“要有所发现,必须要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动手尝试”这个道理呢?我在课堂上抓住一些重点的词语来引导学生去体会鲁班善于观察、善于联想的优秀品质。一方面,我抓住了“两眼盯着”、“默默地想”、“出神地看着”、“眼睛一亮”等描写鲁班的词语通过朗读重点感悟鲁班“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的品质;另一方面,我让学生画一画鸭子的“脚蹼”及根据第四自然段画一画“橹板”的样子,使学生通过画画比较“脚蹼”和“橹板”的相似点,明白只有自己敢于动手试一试,才能够真正有所发现、发明。有的学生没有机会亲眼观察到“鸭脚”的样子,所以不知该怎样画了。于是我在黑板上边教学生画边讲解:“鸭子脚趾不是分开的,中间有薄膜连着,叫‘蹼’。这种形状的脚非常适合用来在水里拨水,所以鸭子游水会那么轻快。”

  学生通过动手画一画“脚蹼”图和“橹板”图,能直观地感受到鲁班发明“橹板”的过程。后来,我又补充了《鲁班造锯》《鲁班造伞》等故事材料,同样让学生用“读读想想,画画比比”的方法来阅读,进一步地体会鲁班善于观察、善于联想、积极动手尝试的优秀品质。

  第三篇:《鲁班和橹板》课后反思

  《鲁班和橹板》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鲁班受鸭子游泳的启示而发明橹板的故事,课文叙事具体明白,通过朗读要让学生感受到鲁班爱观察、勤思考,能创造的优秀品质。

   一、紧扣字词,理解文本

  复习时,我设计了两道填充题,让学生填出带拼音的字,并读通句子,这样既复习了上节课学习的7个生字,又回顾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紧扣“十分吃力”、“满头大汗”,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满头大汗”,从而感受老艄公用竹篙撑船的辛苦,为下文鲁班的“想”作铺垫。第二自然段我紧扣鲁班的动作“两眼盯着”,“默默地想”,让一个孩子上台来做“两眼盯着”的`动作,帮助孩子理解“两眼盯着”就是眼睛一动也不动地看着一个地方。在讲解鸭子拨水时,让学生抓住“往后拨水,身子向前”来明白鸭子拨水的轻快,第四小节抓住“眼睛一亮”再现鲁班思考的过程。

   二、演读重点段

  课文的第三小节讲鸭子在水中用脚蹼拨水的样子,是鲁班发明橹板的关键之处,这一小节我先用图片让学生认识鸭子的“脚蹼”,然后边说边示范鸭子脚蹼拨水的样子,接着让学生走入情境:“现在你们就是那群小鸭子,你们的手就是脚蹼,快来拨水吧!”学生用手做拨水的样子,同时提醒学生把手并起来会游得更快些,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接着提高难度,请学生带上表情,加上动作来读这一小节,一次,两次……学生的情绪高涨,在游戏中将文本的朗读提高到了一个层次。

   三、通过视频解读文本,化难为易

  课文的第4小节是全文的重点。鲁班看到鸭子用脚蹼拨水那么轻快,“眼睛一亮,马上找来一根粗木棍”,做橹板的过程用视频动画的形式放出来,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明白了橹板的制作过程。

  另外,用“竹篙撑船“的吃力和用“橹板摇船“的轻松学生不易理解,这两种场景学生在生活中几乎没有见过,同样通过视频的演示,学生也能轻而易举地明白两种行船工具的好与次了。

  当然,在教学中仍有许多不足,对于字的教学只设计了教学“忽”和“安”两个字,低年级的生字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时刻以《课标》为基准,研读教材,备透学生,把新课程的理念切实用在每一节课上,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活板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反映出了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1个回答2024-02-19 23:10
反映了肆此劳动人民的勤劳裂凳迅与智慧。 启示:实践出粗明真知。
竹板怎么打?
4个回答2022-07-08 01:15
我会打竹板。其实,打竹板这东西,好像说不太容易说明白吧,你上网搜下视频。这个怎么说,我是老师手把手教的——当时有表演比赛。不过,你最好在小拇指上套个创可贴,我打竹板的时候,经常打到手上。很疼。
竹板怎么打
1个回答2022-08-05 13:20
要死!用手打啊!夹着打啊!至于节奏感么要自己领悟了啊!
这个问题问的有水品!
我没水平回答对不起啊!
过路啊!拿2分!
竹板那么一打啊
1个回答2024-06-12 17:35
天津快板嘛,郭冬临和冯巩的小品里有呀!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