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兰桥二人转

除了郑板桥画兰花还有谁擅长画兰花
1个回答2024-04-18 03:52

天津王志扬 兰花画的不错

郑板桥的写兰花的诗
1个回答2022-11-28 16:10
折枝兰
多画春风不值钱,一枝青玉半枝妍。
山中旭日林中鸟,衔出相思二月天
山顶妙香
身在千山顶上头,深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闲,来不相知去不留。
高山幽兰
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
采樵或恐通来路,更取高山一片遮。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这些诗都是清代文人画家郑板桥(郑克柔)对兰花的描绘。
郑板桥的写兰花的诗
1个回答2023-01-22 01:21
折枝兰
多画春风不值钱,一枝青玉半枝妍。
山中旭日林中鸟,衔出相思二月天 山顶妙香
身在千山顶上头,深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闲,来不相知去不留。
高山幽兰
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
采樵或恐通来路,更取高山一片遮。
题 画 兰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这些诗都是清代文人画家郑板桥(郑克柔)对兰花的描绘。
写兰花的诗句 郑板桥
2个回答2023-01-08 23:53
素心兰与赤心兰,总把芳心与人看;岂是春风能酿得,曾经霜雪十分寒。

山中觅觅复寻寻,觅得红心与素心。欲寄一枝嗟远道,露寒香冷到如今。

兰花几箭又添芝,何处寻来问画师;总为一身心上寻,果然培得自然知。

春风昨夜入山来,吹得芳兰处处开;惟有竹为君子伴,更无他卉可同栽。

竹石幽兰不一家,妙香清品不争差;画来一片山中起,得志终为上苑花。
郑板桥的兰竹石象征什么人格
4个回答2022-08-25 11:35
兰,幽雅.
竹,高傲.
石,不屈.
这也是郑板桥的人格特点.
兰桥的典故?
1个回答2024-03-03 05:33

传说裴航为唐长庆间秀才,游鄂渚,梦得诗:"一饮琼浆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蓝桥便是神仙宫,何必崎岖上玉清。" 买舟还都。后路过蓝桥驿,遇见一织麻老妪,航渴甚求饮,妪呼女子云英捧一瓯水浆饮之,甘如玉液。航见云英姿容绝世,因谓欲娶此女,妪告:“昨有神仙与药一刀圭,须玉杵臼捣之。欲娶云英,须以玉杵臼为聘,为捣药百日乃可。”后裴航终于找到月宫中玉兔用的玉杵臼,娶了云英,夫妻双双入玉峰,成仙而去。后人就用蓝田仙窟代指月宫。

人们往往用“魂断蓝桥”来形容夫妻互为殉情。“蓝桥”一词是怎么来的呢?

《史记·苏秦列传》记载:公元前320年,苏秦向燕王讲过一个“尾生抱柱”的故事。相传有一个叫尾生的人,与一个美丽的姑娘相约于桥下会面。但姑娘没来,尾生为了不失约,水涨桥面抱柱而死于桥下。

据《西安府志》记载,这座桥在陕西蓝田县的兰峪水上,称为“蓝桥”。从此之后,人们把相爱的男女一方失约,而另一方殉情叫做“魂断蓝桥”。

另一版本:《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桥)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这是《庄子》中一个哀怨凄婉的爱情故事。说的是一个叫尾生的痴心汉子和心爱的姑娘约会在桥下,可心上人迟迟没来赴约,不幸的是大水却涨上来了,这个痴情汉为了信守诺言坚持不肯离去,最后竟然抱桥柱溺亡。据说,他们约定的地点叫蓝桥。尾生所抱的梁柱,也和他一道成为守信的标志。

可见,“蓝桥”一词已有两千多年。

兰兰见到了哪两座桥
1个回答2024-03-04 01:44
如果你问的是《兰兰过桥》
出自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年级下册读本。
过的桥分别是潜水桥,是用特别结实的玻璃砖造的和塑料桥用塑料管子做的。
春兰板桥遗墨是不是组培种植
1个回答2023-09-21 04:25
不是。春兰板桥遗墨是一种独特的书法作品风格,不涉及种植和组培技术,它产生于书祥渣尺法梁族家板桥所书写的春兰谨高作品,不是通过种植或组培方式获得。
郑板桥是谁
3个回答2023-01-08 16:26
写《竹石》的郑燮。
郑板桥作诗讲的是什么故事?
1个回答2024-01-27 08:12
郑板桥从山东潍县罢官回来,在扬州以卖画为生,成了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他“怪”就“怪”在天生傲骨,嫉恶如仇,不爱钱财,不惧权势,悠闲自得。他在画店门口,题了一首诗:
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
任他说旧谈友谊,只当秋风过耳边。
他定了五条画例:“立索不应,劣纸不受,不韵者不画,强索题者不画,兴致不到者不画。”下面盖上“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七品官耳”、“板桥郑燮”五颗印章。他确有个怪脾气,要他画,偏不画;不要他画,偏要画。怎奈他名气太大,号称“诗”、“书”、“画”三绝,能得他一幅墨宝,便是莫大的光荣。特别是豪商巨贾,如果不挂上一幅郑板桥的画,就觉得脸上无光。
扬州有个大盐商,叫姚有财,重门叠户,富敌王侯。一心想求郑板桥的画,却总是碰钉子。后来有人给姚有财献了妙计,乐得他连连称赞。
时当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春光明媚。郑板桥无官一身轻,出了新北门,来到瘦西湖,信步闲游,饱览风光。他来到一所茅屋面前,只见一湾流水,几丛修竹,绿叶扶疏,风景如画,不觉精神一爽。这时屋内传出铮铮的古琴弹奏声。一会儿,从里面走出一个衣着整洁的老人,对来客拱手相迎,邀请入室。郑板桥毫不客气,跟了进去。只见粉墙雪白,一尘不染,桌子上陈放着文房四宝,墙上挂着一张古琴,饶有雅趣。再看向阳的墙上晒着几张狗皮,便显得不伦不类。
老人烹茗款客,板桥举杯饮酒,问老人尊姓大名。老人道:“鄙人城内本有宽敞房子,只因我偏爱山水,所以在此另盖草屋,偷享清福。”郑板桥说:“我也是欢喜清静的人,想不到我俩彼此嗜好相同。”接着他指着墙上的狗皮问道:“请问,这几张狗皮有何用处?”
老人笑道:“不瞒你说,老朽平生没有别的嗜好,就是喜欢吃狗肉。先生若不嫌弃,就在我这里吃一顿红烧狗肉便饭如何?”
谁都知道郑板桥以爱吃狗肉出名,他高兴地说:“好!好!”饱餐一顿狗肉之后,板桥兴味还浓,挥笔作画,不一会工夫,即成一幅,顺笑落款。只见画中修竹扶疏,神妙无比。那老人见了乐得合不拢嘴,便说:“改日老朽进城,专为先生准备一席狗肉宴,务请先生光临。”
第三天,郑板桥赴宴。大厅正中挂着板桥的那幅画。几个肥头大耳的盐商,正在交头接耳评画。主人姚有财在旁边捋须微笑。郑板桥此时才恍然大悟,原来那天请他吃狗肉的那个老人,正是面前这位姚有财。既已上当,后悔也没用了,他灵机一动说:“有画无诗无字,不成三绝。”说道,摘下画幅,题上一首诗:
有钱难买一竹根,财多不得绿花盆。
缺枝少叶没多笋,德少休要充斯文。
这诗里隐存“有财缺德”四个字。写罢昂首大笑而去。等郑板桥走远了,这个大盐商才悟出诗中的味道来,尽管机关用尽,但到头来落得个自讨没趣,一气之下瘫倒,再也爬不起来了。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