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达摩四行观悟性论血脉破相论有声书

《达摩血脉论》 在大藏经的哪一部
2个回答2022-04-02 15:02
不是大藏经的内容,大藏经里都是佛经,达摩血脉论是著名的达摩四论之一,
而达摩大师是公认的大菩萨,他对佛心的论述我想应该没人会质疑责问
达摩大师悟性论
1个回答2024-03-04 19:24
对个人而言,有没有悟性、能不能“悟”只是个前提,我想最重要的是一个人要认清自身有没有“悟”的必要,以及“悟”了之后是否有勇气、有能力去改变!如果满足现状,没有超出需求的物质欲望或精神追求,又何必去“悟”?就算真“悟”了,也不过是从一条河踏入另外一条河罢了,无异于自寻烦恼。
达摩大师血脉论禅语
1个回答2024-01-09 14:15
达摩大师血脉论禅语

  假如见终日见,由为无见,见亦无心。闻终日闻,由为无闻,闻亦无心。觉终日觉,由为无觉,觉亦无心。知终日知,由为无知,知亦无心。终日造作,作亦无作,作亦无心。以下是语录网我整理的达摩大师血脉论禅语,欢迎大家阅读!

  1、原人之心,皆具佛性。

  2、汝问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

  3、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复如是。

  4、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离此心外觅菩提涅槃无有是处。

  5、虚空但有名,亦无相貌;取不得、舍不得,是捉空不得。

  6、前佛后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

  7、佛无过患,众生颠倒,不觉不知自心是佛。

  8、若知自心是佛,不应心外觅佛。佛不度佛,将心觅佛不识佛。

  9、但是外觅佛者,尽是不识自心是佛。亦不得将佛礼佛,不得将心念佛。佛不诵经,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无持犯,亦不造善恶。

  10、若欲觅佛,须是见性,见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

  11、念佛得因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报,觅佛终不得也。

  12、若不识得自心,诵得闲文书,都无用处。

  13、若要觅佛,直须见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无事无作人。若不见性,终日茫茫,向外驰求,觅佛元来不得。

  14、虽无一物可得,若求会亦须参善知识,切须苦求,令心会解。

  15、生死事大,不得空过,自诳无益。

  16、故知有为之法,如梦幻等。若不急寻师,空过一生。

  17、然即佛性自有,若不因师,终不明了。不因师悟者,万中希有。

  18、若自己以缘会合,得圣人意,即不用参善知识。此即是生而知之,胜学也。若未悟解,须勤苦参学,因教方得悟。

  19、若未悟了,不学亦得。不同迷人,不能分别皂白,妄言宣佛敕,谤佛忌法。

  20、如斯等类,说法如雨,尽是魔说,即非佛说。

  21、若见性即是佛,不见性即是众生。

  22、即众生性,即是佛性也。性外无佛,佛即是性;除此性外,无佛可得,佛外无性可得。

  23、有少法可得,是有为法,是因果、是受报、是轮回法,不免生死,何时得成佛道。

  24、成佛须是见性。

  25、若不见性,因果等语,是外道法。若是佛不习外道法。

  26、佛是无业人,无因果,但有少法可得,尽是谤佛,凭何得成。但有住着一心一能一解一见,佛都不许。

  27、佛无持犯,心性本空,亦非垢净。

  28、诸法无修无证,无因无果。

  29、佛不持戒,佛不修善,佛不造恶,佛不精进,佛不懈怠,佛是无作人。但有住着心,见佛即不许也。

  30、佛不是佛,莫作佛解。若不见此义,一切时中,一切处处,皆是不了本心。

  31、若不见性,一切时中拟作无作想,是大罪人,是痴人,落无记空中;昏昏如醉人,不辨好恶。

  32、若拟修无作法,先须见性,然后息缘虑。若不见性得成佛道,无有是处。

  33、有人拨无因果,炽然作恶业,妄言本空,作恶无过;如此之,堕无间黑暗地狱,永无出期。若是智人,不应作如是解。

  34、本心常现前。

  35、既若不别,即此身是汝本法身;即此法身是汝本心。

  36、此心从无始旷大劫来,与如今不别;未曾有生死,不生不灭。

  37、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好不恶,不来不去;亦无是非、亦无男女相、亦无僧俗老少、无 圣无凡;亦无佛、亦无众生、亦无修证、亦无因果、亦无筋力、亦无相貌;犹如虚空,取不得、舍不得,山河石壁不能为碍;出没往来,自在神通;透五蕴山,渡生 死河;一切业拘此法身不得。

  38、此心微妙难见,此心不同色心,此心是人皆欲得见。

  39、名虽不同,体即是一。

  40、一切时中但有语言道断,即是自心。

  41、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

  42、色无尽是自心,心识善能分别一切,乃至施为运用,皆是智慧。

  43、心无形相,智慧亦无尽。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

  44、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性即此同诸佛心。

  45、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无定实,幻无定相。是无常法,但不取相,合它圣意。

  46、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

  47、若不见本性,即非禅也。假使说得千经万论,若不见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

  48、道本无言,言说是妄。

  49、动而无所动,终日去来而未曾去,终日见而未曾见,终日哮而未曾哮,终日闻而未曾闻,终日知而未曾知,终日喜而未曾喜,终日行而未曾行,终日住而未曾住。

  50、恶业即得苦报,善业即有善报。

  心心心难可寻,宽时遍法界,窄也不容针。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这心是佛。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

  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偈曰:

  吾本来此土。传法救迷情。

  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
达摩血脉论上为什么说:佛不度人
2个回答2022-05-28 15:30
佛的眼中皆是众生,众生无相,众生也是自己。也可以理解为佛心不动念,所有的一切相皆为虚幻,所以不存在度不度谁的问题。你眼前什么都没有,也没有想任何问题,还会有度人的说法吗?血脉论强调的是修行要注重开悟,天赋好的人开悟容易,天赋差的人勤练习也会开悟的。开悟的感觉就是充分理解了佛从心中求这一基本理论,我即是佛,佛即是我
达摩四论观
1个回答2022-05-28 15:30
《达摩观心论》《达摩破相论》《达摩血脉论》《达摩悟性论》
菩提达摩是谁?
1个回答2023-01-23 06:23

菩提达摩(?~536),南印度人,梁普通(520~526)年间白海路抵达广州,再北上金陵。据说他和梁武帝有过一次交谈,其禅法不为梁武帝所理解。达摩继续北上,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并传授“安心”的禅法。

菩提达摩是谁?
1个回答2024-03-02 03:40

菩提达摩(?~536),南印度人,梁普通(520~526)年间白海路抵达广州,再北上金陵。回据说他和梁武帝有过答一次交谈,其禅法不为梁武帝所理解。达摩继续北上,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并传授“安心”的禅法。

菩提达摩简介
1个回答2024-03-17 14:13

菩提达摩简介

  菩提达摩(生卒年不详,有一说为公元528年-公元535年),南印度人,香至国(或作婆罗门国、波斯国)国王之第三子。为中国禅的开创者。梵名Bodhidharma,又称菩提达摩、菩提达摩多罗、达摩多罗、菩提多罗,通称达摩(又作「达磨」),意译作「道法」。

  达摩一生颇富传奇,难辨其真假,据记载他在世有一百五十年之久。有关他的最早纪录,见于北魏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此书成于东魏武定丁卯,公元547年)。达摩生于何时已无法考证,逝世年代有梁大通二年(公元528年)和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或二年等不同的说法。门下弟子除慧可(公元487年-公元593年)外,还有道育(生卒年不详)、僧副(一作道副,公元464年-公元524年)、昙林(生卒年不详)等。留世着有《达摩四行观》、《达摩悟性论》。

  据《景德传灯录》卷三记载,菩提达摩于梁武帝普通年间(公元520年——526年)渡海来到中国广州,武帝派遣使者迎至首都建康,进宫入内谒见。另传说达摩祖师于圆寂后,弟子们将之葬于河南熊耳山,过了三年,北魏的使者宋云从西域归来,却在葱岭遇到达摩,看见他手携一只草鞋,翩翩独行,并告诉宋云,说要往西天去。后人不信,便掘开他的坟墓,只见棺内留有草鞋一只,别无他物,于是有了「只履西归」的神迹应化,为达摩祖师传奇的一生划下句点。

  达摩曾在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长达九年,修持大乘壁观,被当时的人称为「壁观婆罗门」。之后,年届四十的神光禅师,为得大法,宁愿舍弃身命,在大雪纷飞中站立数天,又自断左手臂来表明求法心志,终于得到达摩的「大乘安心」法门,传授心印,改名慧可,为中国禅宗第二祖。中国禅宗的传承,将其推源于佛陀在灵山会上传法给拈花微笑的摩诃迦叶尊者,是故,迦叶为天竺禅宗始祖,其后次第相承而至菩提达摩,共计二十八代。中国则以菩提达摩携法东来弘传开始,经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慧能,慧能门下,形成开宗立派的「一花开五叶」、「五家七宗」的辉煌时期。因此,达摩也被尊为「禅宗东土第一代祖师」或「达摩祖师」。

  达摩东渡来华之后,便以四卷本《楞伽经》为主要经典,开始宣讲「二入四行」的禅法,传授弟子,启导中国禅宗;因其参究的方法是以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以「传佛心印」为目的,所以,禅宗又称作佛心宗、达摩宗或无门宗。可以说,「二入四行」是达摩一生的心血结晶,也是其学说的中心思想,更是他所传授度化世人的禅修实践途径。

  达摩的「二入四行」,又被称为「四行观」或「大乘壁观」。所谓「二入」,是指「理入」和「行入」二种具体的修行方法。「理入」之法,即是壁观之法,以「理」为观想内容,主要是「借教悟宗」,即藉由佛典所说的种种教法而彻悟自心佛性的真理,属于对教理的思维,要求舍伪、归真,与道契合,是故,理入又称为「安心」。而为了配合修习壁观安心的禅法,也必须注重「行入」,即依据所悟而修行,基本上有「四法」,又称「四行」:(1)报冤行——修道之人,若遇到痛苦困厄缠身难以消解,应当成此乃宿世以来「冤憎」之情所造成的恶业果报,不是上天或他人所给予,所以必须甘心承受果报而毫无怨尤,就能够「体冤进道」(体认冤欠追讨急迫,而能努力修道),作为修道的助缘,笃实修行,以便跳脱轮回之苦。(2)随缘行——修道者要能体认一切都是由缘而生,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对于世间富贵贫贱、荣辱毁誉,皆由宿世业因所感,不必欣喜,也无须抱怨,一切得失随缘,无喜无忧,冥顺于道。(3)无所求行——修道之人,深知欲望为痛苦的根本,烦恼的源头,所以,止息贪念妄想,对世间财物无贪无恋,无取无求,自然能安心向道。(4)称法行——修行之人必须按照佛教的要求去实践,以便与正法或理法(即「性净之理」)相应,才能心无执着,不受物累,达到解脱之境。

  由此而观,达摩禅法大乘般若化的特质极为明显,他以「理入」、「行入」并举,正是(禅)定(智)慧双修,一方面要「见道」——悟入谛理(真理),另一方面则要付诸实践——本着悟道的真理,应用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中,消除无始以来的积习,达到生命究竟圆满的境界。简言之,「行入」属于教法之实践,教人去掉一切爱憎情欲,依佛教教义践行,且「行入」当以「理入」为基础,并与由壁观所得的「性净之理」相应,而在「理入」的同时,又必须结合「行入」,这正是达摩禅法的特色,即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教义。

跪求:菩提达摩与菩提或达摩到底是不是同一个人啊?急
2个回答2022-10-03 01:04
不是一回事 达摩是个人 菩萨是个故事
菩提达摩
1个回答2024-01-07 23:37
“禅宗”的创始人菩提达摩,,本是 南天竺香至王 的第三个儿子,后出家为僧。南梁大通元年( 公元527年 ),他从海路来到中国南方。

菩提达摩来华以后,以《楞伽经》为依据,提出了“理入”与“行入”的修行方法。《楞伽经》,又叫做《入楞伽经》,全称是《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楞伽”,是 狮子国(今天的斯里兰卡) 的一座山;“阿跋多罗”,是“入”的意思。据说,释迦牟尼曾进入楞伽山讲说佛法,所以叫做“入楞伽经”。

这部佛经的主旨在于说明: 宇宙万有都是虚假不实的 ,都是 自心所造 、 自心所现 。它是早期“禅宗”的主要经典。  菩提达摩所说的“理入”,指除去人的思维和认识作用,对于客观事物不做分别,不起执心:“行入”则是“理入”的具体化,包括“报怨行”(甘心受苦,遇事不起爱憎之心)、“随缘行"(不计较客观环境与个人遭际,随遇而安)、“无所求行(放弃任何要求和愿望)、“称法行”(一切行为符合佛法)等。菩提达摩认为:“涅架”,进入佛境。

菩提达摩所提倡的禅法,重在思想意识的修行,简单易行,经过几代的传承发展,被大批汉地僧人所接受,形成了规模空前的佛教宗派之一“禅宗”。

然而,在菩提达摩初入汉土的时候,这种禅法为人们所不齿,颇受冷遇。

敦煌发现的《坛经》抄本里面记载:笃信佛教的 梁武帝 ,曾派人把刚到中国的菩提达摩从 广州 迎至 都城建业 ,但是他们交谈得却很不投机。梁武帝问:自己广建佛寺、普行布施,有多大的功德?菩提达摩认为:为求功德而行善,是虚妄和执心的表现,违背了“理入”与“行入”的要求。于是,他回答:“并无功德。”梁武帝十分不快。在这种情况下,菩提达摩悄然离开 南梁 ,“叶渡江”,到达北魏。

菩提达摩由于推行“ 理入 ”与“ 行入 ”的修行方法,曾六次被人下毒,最后终因中毒而死。但是,他对汉地佛教的巨大影响,使他成为名垂千古的佛教大师。

“禅宗”尊他为 初祖 ,认为菩提达摩以前的各种禅法,虽然也是如来所说(叫做“如来禅”),却不是禅的最高境界;只有菩提达摩所推行的禅法(叫做“ 祖师禅 ”),才是禅的最高境界。

《五灯会元。初祖菩提达摩大师》里面记载:菩提达摩到了 北魏 以后,在 嵩山的少林寺 里,整日整夜面对一堵石壁坐着,一言不发,号称“壁观婆罗门”。他修行这种功夫长达九年之久,直至去世。据说,少林寺里面至今还存有菩提达摩当年的“面壁石”呢!其实,这种说法是由于对菩提达摩的禅法不够理解而造成的讹传。

善提达摩提倡的“理入”,也叫作“ 壁观 ”,意思是: 人心如同墙壁,把一切客观事物阻隔于外不做任何思维,没有任何认识。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