渑池快板

渑池会见是三国演义故事吗
1个回答2024-01-27 13:21
不是的。
出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述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为集中力量攻打楚国,主动与赵国交好,约赵惠文王会于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谈。赵王害怕但又不敢不去。蔺相如陪同赵王前往渑池。在赵王被迫鼓瑟的情况下,他为了使赵国取得对等的地位,据理力争,使秦王不得不击缶。后来,秦向赵要十五座城,他寸步不让,说用秦国国都作为交换,使秦王毫无所得。蔺相如机智地保护了赵王的安全并且不被羞辱,史称“渑池之会”。
渑池会面是成语吗?
1个回答2024-01-26 05:19

不是成语,是典故。

指公元前279年, 蔺相如 随从 赵惠文王 与 秦昭王 会于 渑池 之事。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京剧《将相和》第十六场:“ 渑池 会上杀气高,两国君臣假谈笑。”参见“ 渑池 ”。

渑池相会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6 04:00
我是在网上帮你搜索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赵惠文王作国君的时候,得到楚国的一块宝玉和氏璧。贪得无厌的秦昭襄王听到这个消息,派人送信给赵王,愿意拿十五个城池换这块璧。赵王不敢拒绝,但又怕上当。地位低下的蔺相如毅然承担出使秦国的重任。他说:“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他到秦国献璧后,秦王果然不想给城,蔺相如沉着果断,随机应变,应对秦王屡屡刁难和侮辱,巧妙回击,不失风度也不失尊严。



拼 音

miǎn chí zhī huì

释 义

渑池:古城名,在今河南渑池县南。本指战国时赵国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秦王,为赵国立下功勋。后泛指为国立下巨大功勋。

出 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发生时间

公元前279年

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

发生地点

渑池

本段原文如下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本段翻译

公元前282年,秦国派大将白起攻取了赵国的简(今山西离石县西)和祁(今山西祁县)两块地方。次年,秦国又派兵攻占了赵国的石城(今河南朴县西南);又过了一年,再向赵国进攻,两国交战,赵国损失了两万多军队,但秦军的攻势也被遏止了。 公元前279年(赵惠文王二十年),秦昭王想和赵国讲和,以便集中力量攻击楚国,于是派使者到赵国,约赵王在西河外的渑池(今河南渑池县境内)见面,互修友好。赵王害怕,想不去,大将军廉颇和上大夫蔺相如商议,认为赵王推辞不去不好,就劝赵王去:“秦王约您会议,如果大王不去,那就显得赵国力小而胆怯了,还是去好。”赵王听从了廉、蔺二人的建议,蔺相如也随着赵王一起去了。 廉颇带领大军把赵王送到边境,临分手。对赵王说:“这次大王去渑池,路上来回的行程,加上会见的时间,估计前后不会超过三十天。为了防止意外,要是过了这个日期大王还未回来,请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扣留大王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了。廉颇还在边境上布置了大量的军队,防备秦国的进攻。 到了渑池,见到秦王,双方行过礼,便在筵席上叙谈,酒到中巡,秦王对赵王说:“我听说你喜欢鼓瑟,我这里有瑟,就请你奏一支曲子助助兴吧!”赵王不敢推辞,只好弹了一曲。这时,秦国的御史走了过来,在简上写到: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宴会,秦王命赵王鼓瑟。 蔺相如见此不悦,上前对秦王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击缶(瓦盆),我这里有个缶,请你敲敲缶让大家高兴高兴。”秦王听了勃然大怒,不肯答应。蔺相如又端起缶走过去,献给秦王,秦王还是不肯敲。蔺相如就说:“现在我离大王只有五步,如果大王不答应,我拼着一死,也要溅你一身血。”意思是要和秦王拼命。 秦王的侍卫看到秦王受到胁迫,慌忙拔出刀来,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双眼,大喝一声,吓得侍卫连连后退,秦王心里很不高兴,也只好勉强在缶上敲了几下。蔺相如回头叫来赵国的御史,也把这件事情记下来:某年某月某日,赵王和秦王在渑池宴会,赵王命秦王敲缶助兴。 秦国的大臣们见秦王没有占便宜,就说:“请赵王献出十五座城地为秦王祝寿!”蔺相如也不示弱,说:“请秦王拿咸阳(秦国都城,今陕西咸阳县东)为赵王祝福!” 一直到酒筵结束,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机智勇敢地同秦国君臣进行了针锋相对、不屈不挠的斗争,挫败了秦国的图谋。秦国也知道廉颇率领大军驻扎在边境上,使用武力也得不到好处,便只好恭恭敬敬送赵国君臣回国。以后,秦、赵间暂时停止了战争。

本段现意

秦王以给蔺相如一块玉来换取城池,实际却推托他对秦王说:“宝玉有一点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用计把璧拿到手后,他义正辞严地警告秦王,如果秦王用武力强夺,他的头就和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个粉碎。秦王无可奈何,只好答应蔺相如提出的条件:斋戒五天,在朝廷内举行设有迎宾赞礼官吏的大典。蔺相如料定秦王如果得到宝玉后一定会负约,不肯把城给赵国,便悄悄地叫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着宝玉,从小路逃回赵国。蔺相如大智大勇,“完璧归赵”,举国称赞,被赵王破格提升为上大夫。 不久,秦国攻打赵国,杀死赵国兵士两万多人。诡计多端的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谈。赵王害怕上当,又不敢不去。蔺相如为了祖国荣誉,不怕牺牲,决定亲自陪同赵王前往渑池。在宴会上,他与秦国君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在赵王被迫鼓瑟的情况下,他为了使赵国取得对等的地位,据理力争,使秦王不得不击缶。后来,秦国群臣向赵国要十五座城,蔺相如寸步不让,提出用秦国的国都咸阳作为交换条件,使秦王理屈词穷,毫无所得。蔺相如机智地保护了赵王的安全并且不被羞辱。回国后,他被任命为上卿(相当于宰相),职位在大将军廉颇之上。廉颇认为蔺相如本属草野之人,靠三寸不烂之舌立功,很不服气,扬言要当众羞辱他。蔺相如知道以后,不肯和廉颇相见,每到上朝时,常说有病,不愿和廉颇争地位;出门时,只要远远望见廉颇来了,便调转车子避开。他的门客很不满意,蔺相如对他们说:“强悍的秦国所以不敢发兵攻打我们赵国,只是因为赵国有我们两人在。现在,两虎相斗,势必不能都活下去。我所以这样做,是先顾到国家的患难,而把个人的仇怨放在后面啊!”廉颇听到这些话,羞愧万分,他脱衣露体,“负荆请罪”,赞扬了蔺相如博大的胸怀。将相终于言和,并且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
将相和渑池之会的起因经过结果
1个回答2023-02-06 10:57
上面说的都不对
渑池会见是成语么
1个回答2024-02-12 14:52
不是成语,是典故。

指公元前279年, 蔺相如 随从 赵惠文王 与 秦昭王 会于 渑池 之事。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京剧《将相和》第十六场:“ 渑池 会上杀气高,两国君臣假谈笑。”参见“ 渑池 ”。
渑池相会成语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2-12 01:28

释义:渑池:古城名,在今河南渑池县南。本指战国时赵国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秦王,为赵国立下功勋。后泛指为国立下巨大功勋。

渑池会故事
1个回答2024-02-11 00:21
故事的起因是: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想在会见时侮辱赵王,侮辱赵国。

故事的经过是:蔺相如出谋,自己跟赵王前行,廉颇率军做好抗秦准备。在会见中,秦王要赵王鼓瑟并让人记录下来,以此侮辱赵国和国君。蔺相如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迫使秦王为赵王击缶,也让人记录下来。

故事的结果是:赵王、赵国的尊严得到了维护。
将相和,渑池之会
1个回答2024-02-27 01:46
同意,1击了缶是低级乐器,而赵王鼓的瑟是高级乐器;2他受辱又不敢进攻赵国,怕廉颇
渑池相会故事 简单点
1个回答2024-02-27 05:26
公元前279年(赵惠文王二十年),秦昭王想和赵国讲和,以便集中力量攻击楚国,于是派使者到赵国,约赵王在西河外的渑池(今河南渑池县境内)见面,互修友好。赵王害怕,想不去,大将军廉颇和大夫蔺相如商议,认为赵王推辞不去不好,就劝赵王去:“秦王约您会议,如果大王不去,那就显得赵国力小而胆怯了,还是去好。”赵王听从了廉颇、蔺相如二人的建议,与蔺相如一起去了。

廉颇带领大军把赵王送到边境,临分手。对赵王说:“这次大王去渑池,路上来回的行程,加上会见的时间,估计前后不会超过三十天。为了防止意外,要是过了这个日期大王还未回来,请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扣留大王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了。廉颇还在边境上布置了大量的军队,防备秦国的进攻。

到了渑池,见到秦王,双方行过礼,便在筵席上叙谈,酒到中巡,秦王对赵王说:“我听说你喜欢鼓瑟,我这里有瑟,就请你奏一支曲子助助兴吧!”赵王不敢推辞,只好弹了一曲。这时,秦国的御史走了过来,在简上写到: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宴会,秦王命赵王鼓瑟。

蔺相如见此不悦,上前对秦王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击缶,我这里有个缶,请你敲敲缶让大家高兴高兴。”秦王听了勃然大怒,不答应。蔺相如又端起缶走过去,献给秦王,秦王还是不敲。蔺相如就说:“现在我离大王只有五步,如果大王不答应,我拼着一死,也要溅你一身血。”

秦王的侍卫看到秦王受到胁迫,慌忙拔出刀来,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双眼,大喝一声,吓得侍卫连连后退,秦王很不高兴,也只好勉强在缶上敲了几下。蔺相如回头叫来赵国的御史,也把这件事情记下来:某年某月某日,赵王和秦王在渑池宴会,赵王命秦王敲缶助兴。秦国的群臣说:“请赵王送十五座城给秦王作为献礼。”蔺相如也说:“请秦王把国都咸阳送给赵王作为献礼。”直到酒筵完毕,秦国始终不能占赵国的上风。赵国调集了大军提防秦国进犯,秦国也不敢有什么举动。
渑池会面是四字词语吗?
1个回答2024-02-04 02:45

渑池会面不是四字词语。

渑池之功是汉语成语,战国时赵国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秦王,为赵国立下功勋。后泛指为国立下巨大功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渑池之会,出自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该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79年。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想集中力量攻打楚国 ,为免除后顾之忧,主动与赵国交好,约赵惠文王会于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

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谈。当时秦国的武力强于赵国。赵王害怕但又不敢不去。蔺相如陪同赵王前往渑池。

在赵王被迫鼓瑟的情况下,他为了使赵国取得对等的地位,据理力争,使秦王不得不为赵王击缶。后来,秦向赵要十五座城为秦王祝寿,他寸步不让,说用秦国国都咸阳为赵王祝寿,使秦王毫无所得。蔺相如机智地保护了赵王的安全并且不被羞辱,史称“渑池之会”。

扩展资料:

公元前282年,秦国派大将白起攻取了赵国的简(今山西离石县西)和祁(今山西祁县)两块地方。次年,秦国又派兵攻占了赵国的石城(今河南朴县西南);又过了一年,再向赵国进攻,两国交战,赵国损失了两万多军队,但秦军的攻势也被遏止了。

公元前279年(赵惠文王二十年),秦昭王想和赵国讲和,以便集中力量攻击楚国,于是派使者到赵国,约赵王在西河外的渑池(今河南渑池县境内)见面,互修友好。

赵王害怕,想不去,大将军廉颇和上大夫蔺相如商议,认为赵王推辞不去不好,就劝赵王去:“秦王约您会议,如果大王不去,那就显得赵国力小而胆怯了,还是去好。”赵王听从了廉、蔺二人的建议,蔺相如也随着赵王一起去了。

廉颇带领大军把赵王送到边境,临分手。对赵王说:“这次大王去渑池,路上来回的行程,加上会见的时间,估计前后不会超过三十天。

为了防止意外,要是过了这个日期大王还未回来,请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扣留大王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了。廉颇还在边境上布置了大量的军队,防备秦国的进攻。

到了渑池,见到秦王,双方行过礼,便在筵席上叙谈,酒到中巡,秦王对赵王说:“我听说你喜欢鼓瑟,我这里有瑟,就请你奏一支曲子助助兴吧!”赵王不敢推辞,只好弹了一曲。

这时,秦国的御史走了过来,在简上写到: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宴会,秦王命赵王鼓瑟。

蔺相如见此不悦,上前对秦王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击缶(瓦盆),我这里有个缶,请你敲敲缶让大家高兴高兴。”秦王听了勃然大怒,不肯答应。蔺相如又端起缶走过去,献给秦王,秦王还是不肯敲。

蔺相如就说:“现在我离大王只有五步,如果大王不答应,我拼着一死,也要溅你一身血。”意思是要和秦王拼命。

秦王的侍卫看到秦王受到胁迫,慌忙拔出刀来,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双眼,大喝一声,吓得侍卫连连后退,秦王心里很不高兴,也只好勉强在缶上敲了几下。蔺相如回头叫来赵国的御史,也把这件事情记下来:某年某月某日,赵王和秦王在渑池宴会,赵王命秦王敲缶助兴。

秦国的大臣们见秦王没有占便宜,就说:“请赵王献出十五座城地为秦王祝寿!”蔺相如也不示弱,说:“请秦王拿咸阳(秦国都城,今陕西咸阳县东)为赵王祝福!”

一直到酒筵结束,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机智勇敢地同秦国君臣进行了针锋相对、不屈不挠的斗争,挫败了秦国的图谋。秦国也知道廉颇率领大军驻扎在边境上,使用武力也得不到好处,便只好恭恭敬敬送赵国君臣回国。以后,秦、赵间暂时停止了战争。

热门问答